内置型触摸屏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503963 阅读:1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7-11 03:44
一种内置型触摸屏,包括相对设置的上基板和下基板,以及填充于上基板和下基板之间的液晶层,还包括位于与上基板相对的下基板表面的第一电极、位于第一电极上的钝化层;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钝化层上的第二电极,所述第二电极包括:第一子电极阵列和第二子电极阵列,且所述第一子电极阵列与第二子电极阵列交叉排列。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内置型触摸屏不需额外设置感应电极,可以感应触摸屏是否被触摸,触摸屏更加轻薄,并可以准确可靠的判断出被触摸点的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液晶显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内置型触摸屏
技术介绍
触摸屏是现在被广泛应用的一种触摸传感输入装置,当使用者用手指或光笔等触摸显示图标并选择要执行的命令时,触摸屏检测到触摸点并根据所选图标具有的命令来驱动液晶显示器装置,以实现特定的显示。现有的触摸屏根据其设置在液晶显示器的位置的不同,主要分为外置型和内置型两种。外置型触摸屏是设置在液晶显示器的面板上表面,因此液晶显示器产品的厚度或尺寸将增大,显示系统会变的很复杂。内置型触摸屏设置在液晶显示器的面板的内部,可以大大减小液晶显示器产品的厚度。如图1所示,现有的内置型触摸屏是针对TN、VA模式的液晶显示器装置,提供下基板 101,与下基板101相对设置有上基板103,在下基板101与上基板103相对的表面分别设置有第一电极105和第二电极107,以及填充于下基板101和上基板103之间的液晶层111。 为使液晶显示器具有触摸功能,在上基板103与第二电极107之间还设置有感应层109,所述感应层109中包含有位于第二电极107上的介电层(未图示)、覆盖所述介电层的感应电极(未图示)以及形成在两者之间的电容(未图示),在手触摸液晶显示器时,触摸点处的电容发生变化,这样输出电流发生变化,输出电压也发生变化,从而可以检查到触摸点的位置,执行相应的命令。然而,此种内置型触摸屏仅适用于TN、VA模式等上基板中形成有电极的液晶显示器装置,对于IPS、FFS模式等上基板中不存在电极的液晶显示装置,并不适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内置型触摸屏,适用于IPS、FFS模式等上基板中不存在电极的液晶显示装置。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内置型触摸屏,包括相对设置的上基板和下基板,以及填充于上基板和下基板之间的液晶层;位于与上基板相对的下基板表面的第一电极;位于第一电极上的钝化层;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钝化层上的第二电极,所述第二电极包括第一子电极阵列和第二子电极阵列,且所述第一子电极阵列与第二子电极阵列交叉排列。可选地,所述第一电极为像素电极,所述第二电极为公共电极。可选地,所述第一子电极阵列为横向阵列;所述第二子电极阵列为纵向阵列。可选地,每一横向阵列与相邻横向阵列间电隔离,每一横向阵列包括多个第一子电极,且每一横向的第一子电极依次电连接;每一纵向阵列与相邻纵向阵列间电隔离,每一纵向阵列包括多个第二子电极,且每一纵向的第二子电极依次电连接。可选地,每一横向的第一子电极通过横向桥接结构依次电连接,每一纵向的第一子电极通过纵向桥接结构依次电连接。可选地,所述横向桥接结构由过孔和填充在过孔内的导电材料以及金属桥组成, 所述金属桥与第一子电极和第二子电极位于不同层。可选地,所述纵向桥接结构由过孔和填充在过孔内的导电材料以及金属桥组成, 所述金属桥与第一子电极和第二子电极位于不同层。可选地,所述填充在过孔内的导电材料与第二电极材料相同。可选地,所述第一子电极由多个像素单元的第二电极电连接并排列成菱形形成; 所述第二子电极由多个像素单元的第二电极电连接并排列成菱形形成;任一第一子电极的一边与第二子电极的一边相邻;任一第二子电极的一边与第一子电极的一边相邻。可选地,所述下基板包含衬底、位于衬底上的第一金属层、位于第一金属层上的绝缘层、以及位于绝缘层上的第二金属层。可选地,所述第一金属层包含有栅电极,所述第二金属层包含有源电极和漏电极。可选地,用第一金属层形成金属桥用于电连接每一横向的第一子电极。可选地,用第二金属层形成金属桥用于电连接每一纵向的第二子电极。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专利技术的内置型触摸屏不需额外设置感应电极,可以感应触摸屏是否被触摸,触摸屏更加轻薄。并且,由于第二电极具有交叉排列的第一子电极阵列和第二子电极阵列,所述第一子电极阵列为横向阵列或者纵向阵列,第二子电极阵列为横向阵列或者纵向阵列,依次扫描所述每一横向或者纵向的第一子电极阵列,并依次扫描每一横向或者纵向的第二子电极阵列,综合得出被触摸点的具体位置,更加可靠。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的内置型触摸屏的剖面结构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内置型触摸屏的剖面结构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内置型触摸屏的等效电路图;图如和图4b是本专利技术的内置型触摸屏具体实施例的第二电极的平面图;图5是一个像素单元的平面结构图;图6是图5沿A-Al方向的剖面图;图7是图5沿B-Bl方向的剖面图;图8是图如所示的第二电极E处的放大图;图9是图8沿C-Cl方向的剖面图;图10是图4b所示的第二电极F处的放大图;图11是图10沿D-Dl方向的剖面图;图12是图如和图4b的等效图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专利技术,但是本专利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因此本专利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正如
技术介绍
部分所述,现有的触摸屏大多为外置型,产品的厚度或尺寸较大,而现有的内置型触摸屏仅适用于TN、VA模式等上基板中形成有电极的液晶显示器装置,目前市场上还没有针对IPS、FFS模式等电极形成在下基板上的液晶显示装置而开发的内置型触摸屏。现有的内置型触摸屏中设置有介电层和感应电极层,当用户通过手指或触控笔触摸到触摸屏时,用户的手指或触控笔与触摸屏的感应电极层之间耦合形成电容,从而导致输出电流和输出电压发生变化,通过检测单元来检测电流和电压发生变化点的位置,就可以相应的检测到触摸点的位置。现有的内置触摸屏技术需要额外设置感应电极,用以感应用户的触摸,设计电路也较复杂。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人经研究发现,可以对现有的IPS/FFS等模式液晶显示装置的已有电极进行改进,作为触摸屏的感应电极来感应用户的触摸。针对上述问题,专利技术人提供了一种内置型触摸屏技术。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内置型触摸屏的剖面结构图。如图2所示,所述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有下基板201、与下基板201相对设置的上基板203、位于与上基板203相对的下基板201表面的第一电极205、位于第一电极205上的钝化层207,还包括位于钝化层207上的第二电极209,所述第二电极209中间有缝隙并且相互电性连接;以及填充于上基板203和下基板201之间的液晶层211。所述下基板201中包含衬底(未图示)、位于衬底上的第一金属层(未图示)、位于第一金属层上的绝缘层(未图示)、以及位于绝缘层上的第二金属层(未图示);所述第一金属层包括有栅电极;所述第二金属层上包括有源电极、漏电极,所述漏电极和第一电极205电连接;所述绝缘层用以隔离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所述第一电极205为像素电极,考虑到液晶显示装置的透过率,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极205采用透明材料,例如氧化铟锡;所述钝化层207用以隔离所述第一电极205和第二电极20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钝化层207采用透明的氮化硅材料,用以提高透过率;所述第二电极209为公共电极,在本实施例中,考虑到液晶显示装置的透过率,所述第二电极209采用透明材料,例如氧化铟锡。所述第二电极209用以与第一电极205之间形成电场,驱动液晶分子(未图示) 的运动。其中第一电极205是透过第二电极209的缝隙和第二电极209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霍思涛陈悦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