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透气的汽车顶篷内饰复合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503678 阅读:1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7-11 03: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内装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顶篷内饰复合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透气的隔音隔热的汽车顶篷内饰复合板,包括中间发泡层,所述中间发泡层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与带有通孔的上表层、带有通孔的下表层复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汽车顶篷内饰复合板,具有三个复合层,所述上表层和所述下表层都具体有通孔并且分别与所述中间发泡层复合,如此形成的复合板与现有技术中之具体中间发泡层的板来说具体更好的隔音隔热效果。(*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内装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顶篷内饰复合板。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汽车内饰材料逐渐朝着绿色环保的方向推陈出新。传统的汽车内饰件通常采用的都是PU板(聚氨酯板)或PP(聚丙烯)木粉板,其优点是成型性好,拉伸强度高,但其透气性、韧性差,不抗冲击。中国专利文献CN201484319U公开了一种汽车顶篷内饰板,所述汽车顶篷内饰板由上向下依次包括面料层、复合层和底部层,所述复合层的上、下两面分别附着有上胶膜和下胶膜,所述面料层与复合层的上胶膜粘合,所述底部层与所述复合层的下胶膜粘合,其中,所述胶膜为聚乙烯,所述复合层采用的是麻纤维基材,这种复合材料虽然解决了 PU板韧性差,不抗冲击的问题,但是其隔音隔热效果不佳,而且透气性不好。中国专利文献CN201863779U公开了一种汽车顶篷用隔音隔热防火板,所述汽车顶篷用隔音隔热防火板从上到下依次为上表层、聚乙烯发泡层和下表层,其中聚乙烯发泡层为多孔状结构。该文献中公开的汽车顶篷隔音隔热防火板,虽然通过位于中间层的聚乙烯发泡形成孔洞,可以部分起到透气的效果,但是受到发泡工艺的影响,在发泡不均勻的情况下,透气效果不佳;同时,该板由于采用聚乙烯发泡,其强度不佳,虽然通过增加麻纤维层可提高强度,但复合麻纤维层后透气性变差。因此,需要设计一种在满足强度的同时,隔音隔热效果较好,而且透气性良好的汽车顶篷内饰板。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在满足隔音隔热效果的同时更加具有优良的透气性的汽车顶篷内饰复合板。为此,本技术提供一种透气的汽车顶篷内饰复合板,包括中间发泡层,所述中间发泡层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与带有通孔的上表层、带有通孔的下表层复合。所述中间发泡层的厚度为4_15mm。所述中间发泡层的厚度为6_7mm。所述通孔分别在所述上表层和所述下表层上均勻分布。所述通孔的半径为0. 5-2mm,相邻两个通孔的相平行的切线的距离为2_6mm。所述通孔的半径为1mm,相邻两个通孔的相平行的切线的距离为4mm。本技术提供的透气的汽车顶篷内饰复合板具有以下优点1.本技术提供的透气的汽车顶篷内饰复合板,包括中间发泡层,所述中间发泡层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与带有通孔的上表层、带有通孔的下表层复合。本技术提供的汽车顶篷内饰复合板,具有三个复合层,所述上表层和所述下表层都具有通孔并且分别与所述中间发泡层复合,如此形成的复合板与现有技术中具有中间发泡层的板相比具有好的透气性和隔音隔热效果。2.本技术提供的透气的汽车顶篷内饰复合板,所述中间发泡层的厚度为 4-15mm。这一厚度范围可以保证整个复合板较轻,可减轻车身的重量,使用过程中节约油耗,节约成本。优选地,所述中间发泡层的厚度为6-7mm。3.本技术提供的透气的汽车顶篷内饰复合板,所述通孔分别在所述上表层和所述下表层上均勻分布。所述通孔在所述上表层和所述下表层均勻分布时可以保证良好的透气性,且能保证在中间发泡层发泡时很好地与发泡层复合在一起。4.本技术提供的透气的汽车顶篷内饰复合板,所述通孔的半径为0. 5-2mm, 相邻两个通孔的相平行的切线的距离为2-6mm。所述通孔的半径越大,相邻两个所述通孔的相平行的切线的距离就需要越大;相反,所述通孔的半径越小,相邻两个所述通孔的相平行的切线的距离就需要越小。因为,设有通孔的上表层和下表层在与所述中间层复合时,如果所述通孔的直径很大,但是相邻两个通孔的相平行的切线的距离很小,这样的板在复合时将不容易将所述上表层、所述下表层与所述中间发泡层复合在一起;而如果所述通孔的直径很小,而相邻两个所述通孔的相平行的切线的距离很大,这将影响整个板的整体透气性。 本技术中所述通孔的半径为0. 5-2mm,相邻两个通孔的相平行的切线的距离为2_6mm, 这一范围,在保证了较好的透气性和隔音隔热效果的同时,也降低了板复合的难度。进一步优选地,所述通孔的半径为1mm,相邻两个通孔的相平行的切线的距离为4mm。附图说明为了使本技术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透气的汽车顶篷内饰复合板的结构示意图;图中附图标记表示为1-中间发泡层;2-上表层;3-下表层。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核心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较好的透气性的汽车顶篷内饰复合板。以下结合附图1和具体的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实施例1一种透气的汽车顶篷内饰复合板,包括中间发泡层1,所述中间发泡层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与带有通孔的上表层2、带有通孔的下表层3复合,所述通孔分别在所述上表层2和所述下表层3上均勻分布,所述通孔的半径为0. 5mm,相邻两个通孔的相平行的切线的距离为2mm,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中间发泡层1采用的材质为聚氨酯纤维,所述中间发泡层1的厚度为4mm ;所述上表层2和所述下表层3分别为无纺布层,每个所述无纺布层中的麻纤维的含量按照重量百分比计为20%,所述上表层2和所述下表层3的克重分别为50g/2m 。实施例2一种透气的汽车顶篷内饰复合板,包括中间发泡层1,所述中间发泡层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与带有通孔的上表层2、带有通孔的下表层3复合,所述通孔分别在所述上表层2和所述下表层3上均勻分布,所述通孔的半径为2mm,相邻两个通孔的相平行的切线的距离为6mm,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中间发泡层1采用的材质为聚丙烯纤维,所述中间发泡层1 的厚度为15mm ;所述上表层2和所述下表层3分别为无纺布层,每个所述无纺布层中的麻纤维的含量按照重量百分比计为90%,所述上表层2和所述下表层3的克重分别为300g/2m 。实施例3一种透气的汽车顶篷内饰复合板,包括中间发泡层1,所述中间发泡层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与带有通孔的上表层2、带有通孔的下表层3复合,所述通孔分别在所述上表层2和所述下表层3上均勻分布,所述通孔的半径为1mm,相邻两个通孔的相平行的切线的距离为4mm,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中间发泡层1采用的材质为聚丙烯纤维,所述中间发泡层1 的厚度为6mm ;所述上表层2和所述下表层3分别为无纺布层,每个所述无纺布层中的麻纤维的含量按照重量百分比计为60%,所述上表层2和所述下表层3的克重分别为100g/m2。实施例4一种透气的汽车顶篷内饰复合板,包括中间发泡层1,所述中间发泡层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与带有通孔的上表层2、带有通孔的下表层3复合,所述通孔分别在所述上表层2和所述下表层3上均勻分布,所述通孔的半径为1. 5mm,相邻两个通孔的相平行的切线的距离为5mm,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中间发泡层1采用的材质为聚氨酯纤维,所述中间发泡层1的厚度为7mm ;所述上表层2和所述下表层3分别为无纺布层,每个所述无纺布层中的麻纤维的含量按照重量百分比计为70%,所述上表层2和所述下表层3的克重分别为 200g/m2。实施例5一种透气的汽车顶篷内饰复合板,包括中间发泡层1,所述中间发泡层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与带有通孔的上表层2、带有通孔的下表层3复合,所述通孔分别在所述上表层2和所述下表层3上均勻分布,所述通孔的半径为0. 8mm,相邻两个通孔的相平行的切线的距离为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透气的汽车顶篷内饰复合板,包括中间发泡层(1),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发泡层(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与带有通孔的上表层O)、带有通孔的下表层( 复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气的汽车顶篷内饰复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发泡层 (1)的厚度为4-15讓。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气的汽车顶篷内饰复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发泡层 (1)的厚度为6_7mm。4.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国忠方庆霁姚建刚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摩维天然纤维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