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材表面吸油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6707917 阅读:2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带材表面吸油装置,包括负压产生管和排油管,负压产生管上具有相连通的进气口和排气口,且排气口的通流面积大于进气口的通流面积,排油管的一端为吸油口,另一端和负压产生管相连,且连接在靠近负压产生管的排气口的位置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由于负压产生管上的排气口的通流面积大于进气口的通流面积,所以在由进气口进入的气体当运动至排气口处时,由于通流面积的变大,会在排气口处形成一定范围内的负压区域,由于负压的吸引力作用,会给排油管内的流体一定的吸力。使用时,可使排油管的吸油口对着带材,排油管内由负压产生的吸力会将带材表面的油污吸走,并从排油管排出,从而达到自动排油的目的。(*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吸油装置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带材表面吸油装置
技术介绍
在冷轧机组中为了减少轧制力矩,降低轧辊表面温度,通常会对不同材料采用不 同的工艺润滑液,这是冷轧工艺的需要,但在成品卷取须将带材表面的残液清除干净,否 则,在卷取时易产生滑带,退火后工艺润滑液的残留物将污染带材表面,影响产品质量。因 此,除油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轧机是否正常生产和产品质量。为此在轧机的机前、机后 (可逆轧机)须设置除油装置。目前的除油装置通常采用对辊式或橡胶压条密封形成真空腔,由真空腔作为动力 源,对带材表面除油。采用橡胶压条密封寿命短,通常一卷带材过后就要更换,影响生产效 率;而采用对辊式虽然提高了装置的寿命,但对辊式压紧带材对带材表面产生压痕,影响产 品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带材表面吸油装置,以在不影响板带材表面质 量的前提下,对板带材进行除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带材表面吸油装置,该带材表面吸油装置包括负压产生管和排油管,所述负 压产生管上具有相连通的进气口和排气口,且所述排气口的通流面积大于所述进气口的通 流面积,所述排油管的一端为吸油口,另一端和所述负压产生管相连,且连接在靠近所述负 压产生管的排气口的位置处。优选的,在上述带材表面吸油装置中,所述排油管具有排油腔,且该排油腔为锥形 腔,该锥形腔截面面积较大的一端为吸油口,另一端为排油口。优选的,在上述带材表面吸油装置中,所述负压产生管具有相连通的进气腔和排 气腔,所述负压产生管上的进气口与所述进气腔相连,所述排气腔的一端为排气口,所述进 气腔和排气腔相接处的通流面积为两腔通流面积的最小处。优选的,在上述带材表面吸油装置中,所述排油管的排油口的一端伸入所述负压 产生管的排气腔,且所述排油管和所述排气腔之间留有间隙。优选的,在上述带材表面吸油装置中,所述排气腔为锥形腔,且该排气腔远离所述 排油管的一端的通流面积较大。优选的,在上述带材表面吸油装置中,所述排油管和所述负压产生管均设有固定 延边,且通过螺钉穿过二者的固定延边将二者固定。优选的,在上述带材表面吸油装置中,在所述排油管和所述负压产生管的固定延 边之间设有密封装置。优选的,在上述带材表面吸油装置中,所述进气口开设在所述负压产生管的侧壁上。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技术提供的带材表面吸油装置通过设置用于 产生负压的负压产生管和用于吸油和排油的排油管,可实现通过负压将带材表面的油污吸 走的目的。因为负压产生管上的排气口的通流面积大于所述进气口的通流面积,所以在由 进气口进入的气体当运动至排气口处时,由于通流面积的变大,会在排气口处形成一定范 围内的负压区域,由于负压的吸引力作用,会给排油管内的流体一定的吸力。使用时,可使 排油管的吸油口对着带材,排油管内由负压产生的吸力会将带材表面的油污吸走,并从排 油管排出,从而达到自动排油的目的。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 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 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 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带材表面吸油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负压产生管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排油管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带材表面吸油装置,以在不影响板带材表面质量的前提 下,对板带材进行除油。本技术的技术构思是利用负压吸引力的原理,设计安装了一个负压吸引 装置,当气流通过负压装置时,在其出口会产生了一定的负压区域,板带下表面在通过其负 压区域的时候,利用负压产生的吸引力将其带材表面的油污吸走,从而达到减少带材表面 油污的目的。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 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 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 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图3,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带材表面吸油装置的结构示意 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负压产生管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 提供的排油管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为负压产生管,2为排油管,3为带材,11为进气腔,12为排气腔,13为进气 口,14为排气口,15为固定延边,21为排油腔,22为吸油口,23为排油口,24为固定延边。本技术提供的带材表面吸油装置,包括负压产生管1和排油管2,其中,负压 产生管1上具有相连通的进气口 13和排气口 14,且所述排气口 14的通流面积大于所述进 气口 13的通流面积。负压产生管1用于注入空气,空气由进气口 13运动至排气口 14,由于 通流面积的变大,会在排气口 14附近形成一定范围内的负压区域。排油管2的一端为吸油口 22,另一端和所述负压产生管1相连,且连接在靠近所述负压产生管1的排气口 14的位置处。由于排气口 14附近形成一定范围内的负压区域,由 于负压的吸引力作用,会给排油管2内的流体一定的吸力。综上所述,本技术提供的带材表面吸油装置通过设置用于产生负压的负压产 生管1和用于吸油和排油的排油管2,可实现通过负压将带材3表面的油污吸走的目的。因 为负压产生管1上的排气口 14的通流面积大于所述进气口 13的通流面积,所以在由进气 口 13进入的气体,当运动至排气口 14处时,由于通流面积的变大,会在排气口 14处形成一 定范围内的负压区域,由于负压的吸引力作用,会给排油管2内的流体一定的吸力。使用 时,可使排油管2的吸油口 22对着带材3,排油管2内由负压产生的吸力会将带材3表面的 油污吸走,并从排油管2排出,从而达到自动排油的目的。排油管2具有排油腔21,且该排油腔21为锥形腔,该锥形腔截面面积较大的一端 为吸油口 22,另一端为排油口 23。通过将排油管2的排油腔21设计为锥形腔,并令截面面 积较大的一端作为吸油口 22,由于吸油口 22的面积加大,所以可对较大范围内的带材3进 行吸油,可以加长带材3被吸油的时间,吸油效果更好,从吸油口 22吸入的油污沿排油腔21 从排油口 23排出。负压产生管1具有相连通的进气腔11和排气腔12,所述负压产生管1上的进气口 13与所述进气腔11相连,所述排气腔12的一端为排气口 14。由进气口 13进气,气流首先 由进气口 13进入进气腔11,然后由进气腔11进入排气腔12,最后从排气腔12上的排气口 14排出。排油管2的排油口 23的一端伸入所述负压产生管1的排气腔12,且所述排油管2 和所述排气腔12之间留有间隙。压缩空气从负压产生管1的进气口 13进入,通过排油管2 和排气腔12之间的间隙,然后高速的从排气口 14排出,此时在排油口 23处形成了一定范 围的负压区域,由于负压吸引力的作用,当带材高速通过该吸油装置时,带材3下表面所带 的油污即被吸油口 22处的负压吸引力吸走,并随压缩空气一起排出,从而达到带材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带材表面吸油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负压产生管(1)和排油管(2),所述负压产生管(1)上具有相连通的进气口(13)和排气口(14),且所述排气口(14)的通流面积大于所述进气口(13)的通流面积,所述排油管(2)的一端为吸油口(22),另一端和所述负压产生管(1)相连,且连接在靠近所述负压产生管(1)的排气口(14)的位置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大明孔令平龙再祥
申请(专利权)人:西南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