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金锋专利>正文

一种烧烫伤散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08769 阅读:2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烧烫伤散,是由按以下重量份数的中药原料制成:地榆4~7份、侧柏1~3份、马尾松1~3份、冰片0.25~0.75份。本发明专利技术原料获取容易,组成原料成分较少,制取简单;用于治疗烧伤和烫伤,疗效可靠,抗感染,用量少,作用快,无副作用。此外,创面在治疗之前若无感染,使用本发明专利技术进行治疗后,不留疤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治疗烧伤和烫伤的外用散剂型药物。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临床治疗烧伤和烫伤通常采用磺胺嘧啶银,主要用于治疗烧伤干燥创面,择机植皮;但其存在着无生肌功能,且用西药治疗烧烫伤过程中需对创面进行封闭,即采用纱布包扎,透气性差,不利予创面的愈合,存在易感染等缺陷。另外,临床中也大量采取外用中成药物以暴露方式治疗烧伤和烫伤,治疗效果各异;该类中成药物有膏剂型、散剂型、汤剂型等等,但大多数药剂采用配伍的中药原料均有十几种,制取较为繁杂,对其应用范围和场合带来一些限制。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也在于提供一种治疗烧伤和烫伤的外用散剂型中成药物,采用中药原料组份较少,制作简易,能够有效治愈各类烧伤和烫伤,抗感染能力强,不需要植皮。其技术解决方案是本专利技术的烧烫伤散,是由按以下重量份数的中药原料制成地榆4~7份、侧柏1~3份、马尾松1~3份、冰片0.25~0.75份。在上述原料中还可包括以下中药原料小蓟1~3份。上述地榆可为生地榆或地榆炭。上述侧柏可为生侧柏或侧柏炭。上述马尾松可为生马尾松或马尾松炭。上述侧柏可为侧柏皮。上述马尾松可为马尾松皮。上述中药原料还可采取以下重量份配比方式,小蓟1~1.5份。上述各中药原料还可采取以下重量份配比方式,地榆4~5.5份、侧柏2份、马尾松2份、冰片0.5份。本专利技术烧烫伤散中的中药原料地榆,别名称黄瓜香根、山地瓜根、鞭枣胡子等,据我国药典记载,具有凉血止血,收敛止泻之功效,外用治疗烧烫伤,对创面有显著的收敛作用;侧柏,别名称柏叶、丛柏叶、崖柏、扁松等,具有凉血、止血、祛风湿、散肿痛的功效;马尾松,可用于治疗跌打损伤;冰片,具有开窍醒神、散郁火、消肿止痛的功效;小蓟,别名称刺儿菜、萋萋菜、荠荠毛等,具有凉血止血、祛郁消肿的功效。本专利技术采用上述四种或五种中药原料配伍,原料获取容易,组成原料成分较少,制取简单;用于治疗烧伤和烫伤,疗效可靠,抗感染,用量少,作用快,无副作用。临床可用于治疗各类烧伤和烫伤,治疗周期较短,轻度烧伤,疗程为7至8天,中度及重度烧伤,疗程为15天左右;治愈率和有效率高,有效率可达100%,治愈率可达90%以上。此外,创面在治疗之前若无感染,使用本专利技术进行治疗后,不留疤痕。将上述除冰片外的各组成中药原料按传统中药炮制法炒炭(炭化)后,制成的散剂疗效更加。本专利技术的制备方法简单,易于实现,第一种方式是,将上述各组份中药原料,如地榆、侧柏、马尾松、冰片,或如地榆、侧柏、马尾松、冰片、小蓟,分别干燥研磨成粉状后按设定重量份比混合均匀,或按设定重量份比将原料混合后干燥研磨成粉状;第二种方式是,将上述各组份中药原料,如地榆、侧柏、马尾松,或如地榆、侧柏、马尾松、小蓟,分别炒炭,上述炭化原料和冰片分别研磨成粉状后按设定重量份比混合均匀,或按设定重量份比将原料混合炒炭,将炭化原料与冰片混合研磨成粉状;第三种方式是,将上述各组份中药原料,如地榆、侧柏、马尾松、冰片,或如地榆、侧柏、马尾松、小蓟、冰片,按设定重量份比将原料混合炒炭,将炭化原料研磨成粉状。当然也可采取现有中药制取方式中其他适宜的炮制和配制方式。为了表述方便,分别将上述原料以干燥方式最后获得散剂称为剂型I和将上述原料以炒炭方式最后获得散剂称为剂型II。临床烧烫伤创面使用本专利技术剂型I后,10至13小时干燥,形成保护层,防止外部细菌侵入,临床治疗各类烧烫伤60例,有效率60例,治愈率55例。临床烧烫伤创面使用剂型II后,8至11小时干燥,形成保护层,防止外部细菌侵入,临床治疗各类烧烫伤50例,有效率50例,治愈率50例。一、病例选择第一试验组1、使用本专利技术剂型I,60例病人中,20岁以下的为24例,20岁至70岁之间的为36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18例。2、化学物品灼伤12例,燃料油气品灼伤28例,沸腾液体灼伤16例,其他灼伤4力;其中头面部、颈部、躯干等部位灼伤48例,四肢部位灼伤12例。3、烧烫伤面积最小的为1%,最大为50%。4、烧烫伤深度,二度1%~50%面积的为38例,三度1%~40面积的为22例。5、烧烫伤分类,轻度32例,中度24例,重度4例。6、就诊时间48小时以内。第二试验组1、使用本专利技术剂型II,50例病人中,20岁以下的为18例,20岁至70岁之间的为32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14例。2、化学物品灼伤10例,燃料油气品灼伤22例,沸腾液体灼伤18例;其中头面部、颈部、躯干等部位灼伤34例,四肢部位灼伤16例。3、烧烫伤面积最小的为1%,最大为55%。4、烧烫伤深度,二度1%~55%面积的为35例,三度1%~50%面积的为15例。5、烧烫伤分类,轻度22例,中度21例,重度7例。6、就诊时间72小时以内。二、诊断标准1、由火焰和灼热等引起的损伤。2、烧伤和烫伤面积估计,采用中国九分法。3、烧烫伤深度估计,采用三度四分法。4、烧烫伤程度分类,采用1970年全国烧伤会议拟定的分类标准(1)轻度烧烫伤,总面积在9%以下的二度烧烫伤;〔2〕中度烧烫伤,总面积在10%~29%之间的二度烧烫伤,或三度烧烫伤面积在10%以下;〔3〕重度烧烫伤,总面积在30%~49之间的二度烧烫伤,或三度烧烫伤面积在10%~19之间,或烧伤面积不足30%,但有下列情况之一者,①全身情况较重或已休克,②复合伤,③中、重度吸入性损伤。三、临床治疗第一试验组,常规清创、抗感染、支持治疗,清创后将本专利技术烧烫伤散剂型I均匀地撒在创面上,厚度约0.1~0.4毫米,暴露创面;可以每间隔适宜的时间如0.5~1小时左右,在药层表面涂抹一层香油或麻油,保持创面湿润。第二试验组,常规清创、抗感染、支持治疗,清创后将本专利技术烧烫伤散剂型II均匀地撒在创面上,厚度约0.1~0.4毫米,暴露创面;可以每间隔适宜的时间如0.5~1小时左右,在药层表面涂抹一层香油或麻油,保持创面湿润。四、疗效评定1、第一试验组,轻度无感染的32例病患者,创面用药一次,7至8天内治愈,不留疤痕;中度无感染的24例病患者,创面用药二至三次,15天内治愈,不留疤痕;重度无感染的4例病患者,创面用药三次以上,其中3例20天内治愈,不留疤痕;1例明显好转。2、第二试验组,轻度无感染的22例病患者,创面用药一次,5至6天内治愈,不留疤痕;中度无感染的21例病患者,创面用药二至三次,10至12天左右治愈,不留疤痕;重度无感染的7例病患者,创面用药三次以上,17至20天治愈,不留疤痕。五、特点1、轻度无感染的烧烫伤创面用药一次,数天内即可治愈。2、中度及重度感染的烧烫伤创面用药数次,十数天内即可治愈。3、创面使用本专利技术剂型I、剂型II后,几分钟(5分钟左右)内即可止痛。4、治疗过程无需在无菌条件下进行,适用于各种治疗场所。5、愈合好,不留疤痕。6、中药原料组份较少,制作简便。7、血常规,生物化学检查无异常。六、病例介绍1、李××,男,28岁,被开水烫伤,头部、颈部、上身,二度烫伤面积30%,常规抗感染治疗加支持疗法,外用本专利技术烧烫散剂型II,18天治愈,不留疤痕。2、王×,女,18岁,被燃气烧伤,左小臂,三度烫伤面积7%,常规抗感染治疗加支持疗法,外用本专利技术烧烫散剂型I,14天治愈,不留疤痕。3、徐××,男,38岁,被火碱灼伤,下肢,二度烫伤面积15%,常规抗感染治疗加支持疗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烧烫伤散,其特征在于是由按以下重量份数的中药原料制成:    地榆4~7份、侧柏1~3份、马尾松1~3份、冰片0.25~0.75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烧烫伤散,其特征在于是由按以下重量份数的中药原料制成地榆4~7份、侧柏1~3份、马尾松1~3份、冰片0.25~0.75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烧烫伤散,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以下中药原料小蓟1~3份。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烧烫伤散,其特征在于上述地榆为生地榆或地榆炭。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烧烫伤散,其特征在于上述侧柏为生侧柏或侧柏炭。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烧烫伤散,其特征在于上述马尾松为生马尾松或马尾松炭。6.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金锋
申请(专利权)人:陈金锋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5[中国|青岛]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