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油站地下储油罐用气囊式压力控制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472432 阅读:3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加油站地下储油罐用气囊式压力控制设备,主要由地面钢制容器壳体(1)、气囊(2)、通气组件(3)、排物组件(4)、呼吸阀管线(5)、基座(6)和地下储油罐(7)组成,其中:在地面钢制容器壳体(1)的上部和下部安装有通气组件(3)和排物组件(4),在地面钢制容器壳体(1)内设置气囊(2),在地面钢制容器壳体(1)一侧设置与呼吸阀管线(5)相通的油气出入管(51),其下端与地下储油罐(7)相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没有动力装置和电力消耗,运行成本低、发生故障概率低,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使用维护和修理简易。(*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环境保护及节能
,尤其是一种加油站地下储油罐用 气嚢式压力调节设备。
技术介绍
随着人们对城市大气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重视,国内大中城市加油站内^ 油品^^产生的油气(即烃类V0Cs)污染治理问题H^渐引^v们的关注。根据欧美发达国家的实践, 一般将涉及到加油站的油气排放污染控制工作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Phase I or Stage I)主要发生在地下储油罐与油罐车之间,主要 通过增加油气回流管线等措施来实现密闭卸油;第二阶段(Phase II or Stage II) 主要发生在地下储油罐与机动车油箱之间,是整个加油站油气回收治理工作的重 点和难点之所itt。第二阶段油气回收系统主要有压力平衡式(Balance type)和真空辅助式 (Assist type)两种,后者目前已经成为得到"f^i人可的加油站主流油气回收才支 术,标志性设备有油气回收型加油4^f口真空泵。按照真空发生装置的工作能力及 相应管线的铺设方式,真空辅助式第二阶段油气回收系统又可分为*吸取式(简 称集中式)和中央吸取式(简称集中式)两大类,目前^ftp及取式使用较多。M式 系统的油气回收真空泵安#每台加油机上,回^l欠的油气经过真空泵"^后再ii^ 地下油气回收管线;集中式系统的油气回收真空泵安装在地下储油罐附近,回收 的油气先经过地下油气回收管线再经过真空泵并ii/v地下储油罐。在真空辅助式 第二阶段油气回收系统中,加油枪的气液比(A/L)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它是指 加油时收集的油气体积与同时加入油箱内汽油体积的比值。若要一个真空辅助式 第二阶段油气回收系统能够正常工作,就必须将A/L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国外 的研究表明,当A/L-1时,真空辅助式油气回收系统的有效回收率为75%;只有 当A/L-1. 4~1. 5时,有效回收率才大于95%。但A/L过大, 一方面将会导致吸 入过多的新鲜空气,在地下储油罐中形成新的挥发,另一方面也将会导致地下储 油耀内^i目空间的压力过高。针对加油站油气回收不彻底的现象,美国加州空^t量委员会(CARB)于2000 年推出了强化油气回收(Enhanced Vapor Recovery, EVR)法令。EVR法令堪称目 前世界上最严格的油气回收标准,要求必须通过安装站内诊断系统(In-Station-Diagnostics, ISD)等措施对地下储油罐内气相空间的压力进行实 时监控,要求30天正压均值不超过6. 35mm水柱,日最高正压不超过38. 1mm 7JC柱。 在真空辅助式第二阶歐油气回收系统中控制地下储油罐内^目空间的最高压力, 避免高浓度油气通过后端呼吸阀(P/V阀)排空,不仅可以阻止新鲜空气ii7v,抑 制地下储油罐内油品的进一步挥发,而JL逸回油库方面的油气浓度被增加到了饱 和7^平(40%~60%),油气回^1说率也将会相应提高。要iiJij这一目的,仅靠传统 的呼吸阀(P/V阀)等元件难以实现,因此西方发达国家目前提出了在呼吸阀(P/V 阀)发挥作用之前主动实施地下储油罐^目空间压力调节控制的新理念,并将相应 的技术措施称为压力管理。在国内,原国家环保总局于2007年6月22日发布了有关储油库、油罐车、 加油站三个环节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其中《加油站大气污染物朝M文标准》(GB 20952-2007)明确指出,加油站油气回收系统由卸油油气回收、汽油密闭^t存、加 油油气回收、在g测和油气排放处理装置组成。应采用浸没式卸油,卸油油气 回收系统将油罐汽车卸油时产生的油气,通过密闭方式收集ii^油罐车罐内,然 后带回油库集中处理;加油产生的油^采用真空辅助方式密闭收集,各种加油 油气回收系统的气液比应在1. (KA/IX1. 2范围内;后端排i文处理装置的压力感 应值宜设定在超过+150Pa时启动、低于-150Pa时停止,油气排放浓度应《25g/m3。从目前美国市场上出现的地下^^由罐内^目空间压力管理设备来看,主# 为基于膜分离技术和基于气嚢技术两大类。膜分离技术虽然^^较早,但目前在 使用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也不少。比如北京出于举办"绿色奥运"的需要,于2007 年6月~2008年7月对全市1462彭口油站中的1265座进行了油气回收治理,距 离民用建筑50m范围内的329颠口油站4^安装了油气回收后处理装置,所安装 的油气回收后处理装置多数为"膜法油气回收系统"。由于油气回收治理工作所需 的油气回收型加油枪、膜法油气回收系统几乎4^,进口,如美国OPW公司与 美国MTR (Membrane Technology and Research)7>司^^>^发的油气封存冷凝系 统(Vaporsaver )、德国BORSIG公司与德国GKSS研究中心*研发的膜法油气 回錄置VACONOVENT、美国Arid Technologhies公司与德国GKSS研究中心* 研发的PERMEATOIT等,因此安装一台膜法油气回收系统需M资二十多万元,较 高的成本影响了其在国内的大M^4,广应用,而JL^应用中的经济效益并不明显, 维护费用高。更令Aii憾的是,这些膜法油气回收系统所排放的尾气多数难以满 足"油气排放浓度应《25g/m3,,的国标要求,因此不少加油站业主对加M法油 气回收系统丧失了 ^f言心和主动积极性。与基于膜分离技术的地下储油罐内^目空间压力管理系乡W目比,基于气嚢技 术的压力管理系统具有无动力装置和电力消耗、维护费用低、故障率低等优点,因此正日益受到企业的关注。美国专利US6805173B2中提出了4吏用气嚢技术的一 种装置,采用一个内装防燃油气嚢的地面钢制立式容器,气嚢内部空间与地下储 油罐内的^目空间直接连通,气嚢与地面钢制立式容器壳体内壁之间的环形空间 直接与外界大气环境连通。当地下储油罐内^i目空间的压力过高时,气嚢被动弹 性膨胀而吸收油气,使地下储油罐内^目空间的压力下降,保证不通过P/V阀向 外界产生油气排放;当地下储油罐内^目空间形成负压时,气嚢在外部常压空气 的挤压下被动弹性收缩而向地下储油罐内的^目空间释放补充油气,从而使地下 储油罐内^目空间的压力上升,保证不会通过P/V阀吸入新鲜空气。但需要在气 嚢内加装一根直插底部的柔性虹吸管,以排除因温度变化而产生的油气凝析液, 实际运行过程中往往会因无法产生真空虹吸而使得油气凝析液无法夕卜排,而且管 口法兰组件的结构较为复杂。国内专利"隔膜法油气压力控制回》11^置"(专利号 200620168794. 3)中将地下储油罐中的油气il7v^有悬挂安装式气嚢的4,,气嚢 与外界空^i目通。气嚢由膜材料制成,当油气压力发生变化时,气嚢的的形状和 体积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从而维持油气压力的稳定。但该专利仅仅是停留在一种 概念性初步构想的肤浅层面上,对实际运行中可能会出现的受温度变化而产生的 油气凝析液、空气中水蒸气凝析液如何排出等问题缺乏深入考虑,而这些液态产 物的外排处理将会直接影响到设备的长期稳定运行。鉴于上述原因,有必要提出 一种简便可行的气嚢式地下储油罐油气压力控制设备。
技术实现思路
根据
技术介绍
所述,本技术的目的是避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小型化, 结构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加油站地下储油罐用气囊式压力控制设备,主要由地面钢制容器壳体(1)、气囊(2)、通气组件(3)、排物组件(4)、呼吸阀管线(5)、基座(6)和地下储油罐(7)组成,其特征在于:地面钢制容器壳体(1)通过基座(6)设置在水泥基座(8)上,在地面钢制容器壳体(1)的上部安装有通气组件(3),下部安装有排物组件(4),在地面钢制容器壳体(1)一侧设置油气出入管(51),并与呼吸阀管线(5)连接,呼吸阀管线(5)的下端与地下储油罐(7)相连接,地面钢制容器壳体(1)内设置与其内壁之间能形成环形空间且互不相通的可变形气囊(2),气囊(2)上部与下部均有开口,上部开口通过气囊上压环(34)被固定在气囊上法兰(33)上并形成密封连接,空气呼吸管(32)与大气和气囊(2)内部相通,下部开口通过气囊下压环(44)被固定在气囊下法兰(43)上并形成密封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家庆张宝生朱玲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