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静电级的聚碳酸酯薄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742924 阅读:1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抗静电级的聚碳酸酯薄膜,由聚碳酸酯薄膜本体组成,所述聚碳酸酯薄膜本体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聚碳酸酯薄膜本体的第一表面和/或第二表面上具有抗静电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经抗静电处理后的聚碳酸酯薄膜,其表面电阻值可以从1016Ω降低到106Ω~109Ω,从而达到良好的抗静电效果,能够适于供电器、磁盘驱动、电子载带、电子包材、母线、电视/显示器、聚碳酸酯板和营业设备的绝缘运用,当与金属箔片贴合时还可用于绝缘和EMI/FRI遮蔽。(*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聚碳酸酯薄膜,尤其涉及一种抗静电级的聚碳酸酯薄膜
技术介绍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许多材料在使用过程中容易产生静电积累,造成吸尘、电 击,甚至产生火花后导致爆炸等恶性事故。静电带来的危害很多,第一种危害来源于带电 体的互相作用。在飞机机体与空气、水气、灰尘等微粒摩擦时会使飞机带电,如果不采取措 施,将会严重干扰飞机无线电设备的正常工作,使飞机变成"聋子"和"瞎子";在印刷厂里, 纸页之间的静电会使纸页粘合在一起,难以分开,给印刷带来麻烦;在制药厂里,由于静电 吸引尘埃,会使药品达不到标准的纯度;在播放电视时,荧屏表面的静电容易吸附灰尘和油 污,形成一层尘埃的薄膜,使图像的清晰程度和亮度降低;就在混纺衣服上常见而又不易拍 掉的灰尘,也是静电引起的。 静电的第二种危害,是有可能因静电火花点燃某些易燃物体而发生爆炸。漆黑的 夜晚,我们脱尼龙、毛料衣服时,会发出火花和"叭叭"的响声,这对人体基本无害。但在手 术台上,静电火花会引起麻醉剂的爆炸,会伤害医生和病人;在煤矿,则会引起瓦斯爆炸,会 导致工人死伤,矿井报废。 在二十世纪中期,随着工业生产的高速发展以及高分子材料的迅速推广应用,一 方面,一些电阻率很高的高分子材料如塑料、橡胶等的制品的广泛应用以及现代生产过程 的高速化,使得静电能积累到很高的程度,另一方面,静电敏感材料的生产和使用,如轻质 油品,火药,固态电子器件等。工矿企业部门受静电的危害也越来越突出,静电危害造成了 相当严重的后果和损失。曾使得造成电子工业年损失达上百亿美元,这还不包括潜在的损 失。在航天工业,静电放电造成火箭和卫星发射失败,干扰航天飞行器的运行。在石化工 业,美国从1960年到1975年由于静电引起的火灾爆炸事故达116起。1969年底在不到一 个月的时间内荷兰、挪威、英国三艘20万吨超级油轮洗舱时产生的静电引起相继发生爆炸 以后,引起了世界科学家对静电防护的关注。我国近年来在石化企业曾发生30多起较大的 静电事故,其中损失达百万元以上的有数起。例如上海某石化公司的2000!113甲苯罐,山东某 石化公司的胶渣罐,抚顺某石化公司的航煤罐等都因静电造成了严重火灾爆炸事故。如在 纺织工业中合成纤维的生产和加工;电子工业中各种静电敏感性元件的生产、运输、贮放, 由于静电荷的积累往往会造成重大损失;化工、炼油业、采矿业以及军事工业中,由各种非 金属材料的应用而引起的静电积累所造成的危害也屡见不鲜,在美国塑料电子部件于贮运 过程中废品率达50% ,损失高达50亿美元;我国石化企业静电事故产生的损失高达百万元 以上,所以静电的防治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目前最常用且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使用抗静电 剂以降低材料的表面电阻率,目前抗静电剂的开发与应用已成为重要的课题。 抗静电剂是一类添加在树脂或涂布于高分子材料表面以防止或消散静电荷产生 的化学添加剂。抗静电剂自身没有自由活动的电子,属于表面活性剂范畴,它通过离子化基 团或极性基团的离子传导或吸湿作用,构成泄漏电荷通道,达到抗静电的目的。 塑料材料如聚碳酸酯的导电性很差,是良好的电绝缘体,与其它材料接触或摩擦 会产生静电荷。 一般抗静电塑料如聚碳酸酯的表面电阻要在1(^Q以下,半衰期为Is以下 方能符合抗静电性能要求,在某些特殊场所,如在煤矿井下,以及接触易燃易爆物品的应用 领域,甚至要求塑料如聚碳酸酯制品的表面电阻低于1080以下。在电子工业领域,塑料元 件如以聚碳酸酯制成的元件的失灵失效以及塑料包装材料如聚碳酸酯静电污染引起的电 子元件失灵失效,可造成电子工业的重大损失。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塑料材料如聚碳酸酯的导电性很差,是良好的电绝缘体,与其它材料接触或摩擦会产生静电荷的不足,提供一种抗静电级的聚碳酸酯薄膜。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抗静电级的聚碳酸酯薄膜,由聚碳酸酯薄膜本体组成,所述聚碳酸酯薄膜本体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聚碳酸酯薄膜本体的第一表面和/或第二表面上具有抗静电层。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经抗静电处理后的聚碳酸酯薄膜,其表面电阻值可以从10160降低到1060 1090,从而达到良好的抗静电效果,能够适于供电器、磁盘驱动、电子载带、电子包材、母线、电视/显示器、聚碳酸酯板和营业设备的绝缘运用,当与金属箔片贴合时还可用于绝缘和EMI/FRI遮蔽。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技术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聚碳酸酯薄膜包括一个抗静电层为第一抗静电层。 进一步,所述第一抗静电层设置于所述聚碳酸酯薄膜本体的第一表面上。 进一步,所述第一抗静电层设置于所述聚碳酸酯薄膜本体的第二表面上。 进一步,所述聚碳酸酯薄膜包括两个抗静电层分别为第一抗静电层和第二抗静电层。 进一步,所述第一抗静电层设置于所述聚碳酸酯薄膜本体的第一表面上,所述第 二抗静电层设置于所述聚碳酸酯薄膜本体的第二表面上。 进一步,所述第一抗静电层设置于所述聚碳酸酯薄膜本体的第二表面上,所述第二抗静电层设置于所述聚碳酸酯薄膜本体的第一表面上。 进一步,所述聚碳酸酯薄膜本体的厚度为0. 1毫米 1. 2毫米。 进一步,所述第一抗静电层的厚度为5微米 30微米,所述第二抗静电层的厚度为5微米 30微米。 进一步,所述抗静电级的聚碳酸酯薄膜是通过在经过清理的聚碳酸酯薄膜本体的 第一表面和/或第二表面上直接喷涂、浸渍或涂刷抗静电剂,再经紫外灯照射固化后,接着 经室温或热空气干燥而形成抗静电层而制成。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抗静电级的聚碳酸酯薄膜第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抗静电级的聚碳酸酯薄膜第二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 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范围。 图1为本技术抗静电级的聚碳酸酯薄膜第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如图1所 示,所述抗静电级的聚碳酸酯薄膜由聚碳酸酯薄膜本体10和第一抗静电层20组成。所述 聚碳酸酯薄膜本体10具有第一表面101和第二表面102,所述第一抗静电层设置于聚碳酸 酯薄膜本体10的第一表面101。所述聚碳酸酯薄膜本体10的厚度为0. 1毫米 1. 2毫米, 优选地,所述聚碳酸酯薄膜本体10的厚度为0. 25毫米 1. 0毫米。所述第一抗静电层20 的厚度为5微米 30微米,优选地,所述第一抗静电层20的厚度为10微米 20微米。 可以理解,所述第一抗静电层20还可以设置于所述聚碳酸酯薄膜本体10的第二 表面102。 图2为本技术抗静电级的聚碳酸酯薄膜第二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如图2所 示,所述聚碳酸酯薄膜由聚碳酸酯薄膜本体10、第一抗静电层20和第二抗静电层30组成。 所述聚碳酸酯薄膜本体10具有第一表面101和第二表面102。所述第一抗静电层20设置 于所述聚碳酸酯薄膜本体10的第一表面101上,所述第二抗静电层30设置于所述聚碳酸 酯薄膜本体10的第二表面102上。所述聚碳酸酯薄膜本体10的厚度为0. 1毫米 1. 2毫 米,优选地,所述聚碳酸酯薄膜本体10的厚度为0. 25毫米 1. 0毫米。所述第一抗静电层 20的厚度为5微米 30微米,优选地,所述第一抗静电层20的厚度为10微米 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抗静电级的聚碳酸酯薄膜,由聚碳酸酯薄膜本体(10)组成,所述聚碳酸酯薄膜本体(10)具有第一表面(101)和第二表面(102),其特征在于,所述聚碳酸酯薄膜本体(10)的第一表面(101)和/或第二表面(102)上具有抗静电层。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伟任月璋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奥美光学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