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子压接工具和同轴端子压接工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264865 阅读:1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端子压接工具和同轴端子压接工具,该同轴端子压接工具用以压接信号线与同轴端子。同轴端子压接工具包括第一杆体、第二杆体、压合部、导引部、U形信号线抵顶部与置入部。其中,第一杆体包括第一握持部与滑槽;第二杆体包括第二握持部,第二杆体枢接于第一杆体,并且信号线放置于第二杆体远离第二握持部的位置;压合部连接于第一杆体,且压合部可以垂直于第二握持部的方向滑动;压合部可于导引部内滑动以压接信号线与同轴端子;用于抵顶该信号线的U形信号线抵顶部,其连接该第二杆体;以及用于置入该信号线与该同轴端子的置入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同轴端子压接工具以简单且省力的结构,达成压接同轴端子与信号线的目的,同时降低制造成本。(*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工具,尤其是一种可将信号线与同轴端子压接为一 体的同轴端子压接工具。
技术介绍
同轴端子压接工具为常见的手工具,其用于将同轴端子压接于尺寸相配 合的信号在线,使得信号线可通过同轴端子固定于插孔上,电子信号便能稳 定地进行传输。然而,现有技术的同轴端子压接工具通常为较复杂的连杆结构。典型的 同轴端子压接工具的结构为,以斜向连杆带动具有压接件的滑块沿着握把方 向滑动以压接信号线与同轴端子,惟其因使用的零件较多使得制造成本较 高,而且于使用时易产生故障。另外,某些现有技术的同轴端子压接工具,于压接的过程中,有部分力 量损失,此力量损失来自于压接用的滑块沿着握把方向施加于同轴端子的力 量仅为斜向连杆传递而来的部份分力。若使用者若重复进行压接的动作,则 容易产生疲劳,因此在使用上较为不便。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同轴端子压接工具,其具有结构简单、降低制造 成本且使用省力的特色,以改善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同轴端子压接工具,用以压接信号 线与同轴端子,且其具有结构简单与省力的特色。为实现上述的目的,本技术的同轴端子压接工具包括第一杆体、第二杆体、压合部、导引部、u形信号线抵顶部与置入部。其中,第一杆体包括第一握持部与滑槽;第二杆体包括第二握持部,第二杆体枢接于第一杆体, 并且信号线放置于第二杆体远离第二握持部的位置;压合部连接于第一杆体,且压合部可以垂直于第二握持部的方向滑动;压合部可于导引部内滑动以压接信号线与同轴端子;用于抵顶该信号线的U形信号线抵顶部,其连接 该第二杆体;以及用于置入该信号线与该同轴端子的置入部。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端子压接工具,用以压接一信号线与一端子,其 特征在于,该端子压接工具包括 一第一杆体,包括一第一握持部与一滑槽; 一第二杆体,包括一第二握持部,该第二杆体枢接于该第一杆体,并且该信 号线放置于该第二杆体远离该第二握持部的位置; 一压合部,该压合部连接 于该第一杆体,且该压合部可以垂直于该第二握持部的方向滑动;以及一导 引部,该压合部可于该导引部内滑动以压接该信号线与该端子。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本技术的同轴端子压接工具以简 单且省力的结构,达成压接同轴端子与信号线的目的,同时降低制造本。本技术构造新颖,能提供产业上利用,且确有增进功效。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同轴端子压接工具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为本技术的同轴端子压接工具第一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3为本技术的同轴端子压接工具第一实施例于压接时的剖视图。 图4为本技术的同轴端子压接工具第一实施例于压接时的立体图。 图5为本技术的同轴端子压接工具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6为本技术的同轴端子压接工具第二实施例于信号线与端子置入 时的分解图。图7为本技术的同轴端子压接工具第二实施例于压接时的立体图。 图8为本技术的同轴端子压接工具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9为本技术的同轴端子压接工具第三实施例于信号线与端子置入 时的分解图。图10为本技术的同轴端子压接工具第三实施例于压接时的立体图。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同轴端子压接工具l、 la、 lb第一杆体10 第一握持部12滑槽14 端部16、 18第二杆体20第二握持部22U形信号线抵顶部24抵顶部开口 242底面26压合部30导体容置部32滑动轴34端部36、 38导引部40槽孔42置入部44置入部开口 442弹性元件50信号线夹持部60夹持单元62弹片64斜边66凹口 68枢接轴70信号线80导体82同轴端子90具体实施方式为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 举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请一并参考图1至图4,其为本技术的同轴端子压接工具的第- -实 施例。图1为同轴端子压接工具的立体图,图2为同轴端子压接工具的分解 图,图3为同轴端子压接工具于压接时的剖视图,图4为同轴端子Hi接丄具 于压接时的立体图。此实施例虽以同轴端子压接工具为例,但也可以为-般 的端子压接工具。本技术的同轴端子压接工具1用以压接具有导体82的信号线80与 同轴端子90(如图3所示),信号线80与同轴端子90的尺寸相互配合,经同 轴端子压接工具1压接后可使信号线80与同轴端子90相结合为一体,其中 同轴端子90与信号线80以挤压方式压接为一体。其中,同轴端子90可为F 型同轴端子、BNC型同轴端子、RCA型同轴端子或正C型同轴端子等。本技术的同轴端子压接工具1主要包括第一杆体10、第二杆体20、 压合部30与导引部40。第一杆体10包括第一握持部12与滑槽14。其中第一握持部12提供使 用者直接握持的握柄。于本实施中,滑槽14为长形孔,然而滑槽14的结构与形状并不限于此。第二杆体20包括第二握持部22,其亦提供使用者直接握持的握柄。进 一步来说,当进行同轴端子压接作业时,使用者同时握持第一握持部12与 第二握持部22,由于第一握持部12与第二握持部22具有-一定的长度,使得施力时产生较大的力矩。第二杆体20枢接于第一杆体10,使得第一杆体10与第二杆体20的间 可进行一定程度的开合动作,并且信号线80放置于第二杆体20远离第二握 持部22的位置(如图3所示)。第一杆体10具有端部16与端部18,端部18 为端部16的相对另一端。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杆体10与第二杆体20通过 枢接轴70枢接于第一杆体10的端部16,并且端部16与滑槽14之间的距离 小于滑槽14与端部18之间的距离。压合部30为进行压接时直接施力于同轴端子90的构件。压合部30枢 接于第一杆体10,且压合部30的端部36可于滑槽14以实质上垂直于第二 握持部22的方向滑动。于本实施例中,压合部30包括滑动轴34,压合部 30通过滑动轴34连接于第一杆体10,并且滑动轴34可于滑槽14滑动。滑 动轴34的可滑动长度即为滑槽14的长度,且滑动轴34的滑动方向沿^第 一杆体IO的延伸方向。请参考图3。由于信号线80的中央部位具有呈细长状的导体82(例如F 型同轴 端子),于压接时必须考虑其容置空间。因此压合部30相对于端部36 的另一端部38还包括导体容置部32,导体容置部32的形状与位置配合导体 82,使得当压合部30抵顶于同轴端子90时,导体82恰容置于导体容置部 32内。压合部30的端部38可于导引部40内滑动以压接信号线80与同轴端 子90。于本实施例中,导引部40包括与压合部30的外形相配合的槽孔42, 使得压合部30可于圆柱形槽孔42内滑动。然而压合部30的外形与槽孔42 的形状并不限于此。于本实施例中,压合部30的滑动轴34于滑槽14滑动的方向与压合部 30的端部38于导引部40内滑动的方向不同,其目的在于将压接力量的传递 方向改变为如图3所示的垂直方向。第一杆体10与第二杆体20于压接时的相对夹角縮小(如图4所示),为 了能使第一杆体10与第二杆体20于压接动作完成后易于恢复原位置(如图1所示),同轴端子压接工具1还包括弹性元件50。弹性元件50的两端分别连 接第一杆体10与第二杆体20,使得同轴端子压接工具1于进行压接时(如图 4所示),弹性元件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同轴端子压接工具,用以压接一信号线与一同轴端子,其特征在于,该同轴端子压接工具包括: 一第一杆体,包括一第一握持部与一滑槽; 一第二杆体,包括一第二握持部,该第二杆体枢接于该第一杆体,并且该信号线放置于该第二杆体远离该第二握 持部的位置; 一压合部,该压合部连接于该第一杆体,且该压合部可以垂直于该第二握持部的方向滑动; 一导引部,该压合部可于该导引部内滑动以压接该信号线与该同轴端子; 一用于抵顶该信号线的U形信号线抵顶部,其连接该第二杆体;以及  一供该信号线与该同轴端子置入的置入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同轴端子压接工具,用以压接一信号线与一同轴端子,其特征在于,该同轴端子压接工具包括一第一杆体,包括一第一握持部与一滑槽;一第二杆体,包括一第二握持部,该第二杆体枢接于该第一杆体,并且该信号线放置于该第二杆体远离该第二握持部的位置;一压合部,该压合部连接于该第一杆体,且该压合部可以垂直于该第二握持部的方向滑动;一导引部,该压合部可于该导引部内滑动以压接该信号线与该同轴端子;一用于抵顶该信号线的U形信号线抵顶部,其连接该第二杆体;以及一供该信号线与该同轴端子置入的置入部。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端子压接工具,其特征在于,该U形信号线抵顶部与该第二杆体一体成型。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同轴端子压接工具,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杆体包括一底面,该U形信号线抵顶部位于该底面。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同轴端子压接工具,其特征在于,该置入部包括一置入部开口,该U形信号线抵顶部包括一抵顶部开口,该置入部开口与该抵顶部开口的开口具有相同的朝向。5.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同轴端子压接工具,其特征在于,该置入部与该第二握持部一体成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建周何幸杰
申请(专利权)人:亨龙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