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槽底加固的全衬砌泥石流排导槽及其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039363 阅读:2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槽底加固的全衬砌泥石流排导槽及其施工方法。其结构包括全衬砌的排导槽底板和两侧的排导槽侧墙;在地基中、排导槽下方设有若干沿排导槽横向贯穿、与排导槽底板相连、按一定间距分布、具有一定有效埋深的潜槛;在排导槽进口和出口位置处的潜槛为加深型潜槛,在排导槽其他位置处的潜槛为普通潜槛;加深型潜槛的有效埋深大于普通潜槛的有效埋深,且加深型潜槛向两侧排导槽侧墙的基础底部各延伸一个三角形契形体。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充分利用潜槛的固床作用,分段加固排导槽底部,避免因局部排导槽底部的破坏而危及整个排导槽的安全,充分保障排导槽的运行安全;不但增加工程量小、施工费用低、而且节约大量工程维护费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泥石流防治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槽底加固的全衬砌型泥石流排 导槽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泥石流灾害是我国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之一。随着山区经济的发展、西部大开发 的深化,泥石流工程治理需求越来越旺盛,全衬砌型泥石流排导槽最为泥石流工程治理的 常用工程措施,以往应用非常广泛,将来泥石流工程治理中也必将大量应用。泥石流由于其具有比水高得多的容重,其包含碎屑土的流体结构具有特殊性,故 泥石流运动表现出惯性高、输移力强、冲击力巨大、磨蚀力强等特点,常造成全衬砌型泥石 流排导槽底部磨蚀大、冲击破坏严重,出现局部破坏甚至全槽破坏的不良后果。为了防止泥石流对全衬砌型泥石流排导槽底部的磨蚀,通常采用提高混凝土标 号、设纵向旧钢轨滑床护面,但是这些措施的成本太高,难以大面积推广应用,另一方面,即 使采取这些措施也可能出现局部薄弱点破坏而导致整个排导槽破坏的现象。专利号为ZL 200320115126. 0名称为“泥石流速排结构”的技术专利公开了 嵌固桩结构,该结构是为了提供水平抗滑力,防止槽体滑动,增强速排结构的稳定性,但并 没有明确该嵌固桩结构与速流槽的位置关系;如果嵌固桩位于槽体侧墙下,则不能对槽底 提供任何保护作用;如果嵌固桩位于槽底下方,一则不能较好提供水平抗滑力,二则由于没 有贯穿槽底,在槽底局部破坏下发挥排导槽整体保护作用非常有限。因此,该种泥石流速排 结构与一般全衬砌槽存在同样的可能出现局部薄弱点破坏而导致整个排导槽破坏的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槽底加固的全衬砌泥石流排导 槽及其施工方法,能够充分利用沿排导槽横向贯穿的潜槛的固床作用,分段加固全衬砌泥 石流排导槽的底部,避免因局部排导槽底部的破坏而危及整个排导槽的安全,充分保障泥 石流排导槽排导功能的正常发挥。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本专利技术提出的槽底加固的全衬砌泥石流排导槽,包括全衬砌的排导槽底板和两侧 的排导槽侧墙。在地基中、排导槽下方设有若干沿排导槽横向贯穿、与排导槽底板相连、按 一定间距分布、具有一定有效埋深的潜槛。所述潜槛包括加深型潜槛和普通潜槛;在排导槽 进口和出口位置处的潜槛为加深型潜槛,在排导槽其他位置(即除进口和出口位置外)处 的潜槛为普通潜槛。所述加深型潜槛的有效埋深大于普通潜槛的有效埋深,且加深型潜槛 向两侧排导槽侧墙的基础底部各延伸一个三角形契形体。由于潜槛与排导槽底板相连、沿 排导槽横向贯穿,呈贯穿槽底的长条型,能够对排导槽底板提供充分的固床作用,同时分段 布设的潜槛更能分段加固排导槽底板,从而有效避免因排导槽底板的局部破坏而导致整个 排导槽底板的破坏,充分保障全衬砌泥石流排导槽的安全运行。同时,根据对大量全衬砌泥石流排导槽的应用考察,发现排导槽的进口和出口位置是最易被破坏的薄弱环节,因此在 进口和出口设置特设加深型潜槛,也是为了强化固床效果。所述三角形契形体的斜面水平宽度a与斜面竖向高度c之比的斜面横坡比降 1 m为1 0.5-1 2,即1 m = a c (三角形契形体的斜面横坡比降等于三角形契 形体的斜面水平宽度与三角形契形体的斜面竖向高度之比);这种三角形契形体的构造可 避免因泥石流侵蚀导致排导槽进口和出口处侧墙倾倒,有利于充分保证排导槽侧墙的稳定 性。所述潜槛的上表面与排导槽底板的顶面或底面处于同一个面上,即潜槛的上表面形状 与排导槽底板的形状是保持一致的,潜槛的横坡比降1 η取决于排导槽底板的设计。所述普通潜槛的有效埋深h是从排导槽底板的顶面起算、普通潜槛埋藏于地基 的最小深度,根据排导槽沟床纵比降、潜槛间间距共同确定;普通潜槛的有效埋深h为 1. 5-3. 0m。所述加深型潜槛的有效埋深H是从排导槽底板的顶面起算、加深型潜槛埋藏于 地基的最小深度,根据排导槽沟床纵比降、潜槛间间距共同确定;加深型潜槛的有效埋深H 为2. 5-4. Om,比普通潜槛的有效埋深h加深1. 0-2. 5m。 所述潜槛间的间距L,根据泥石流流域面积、排导槽沟床纵比降和泥石流性质共同 确定,一般为20-100m。在沿排导槽侧墙纵向方向上,潜槛的宽度b (即所述潜槛沿沟床线的 宽度)为1.0-2. 5m。所述潜槛的工程结构一般采用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等结构形式。所述槽底加固的全衬砌泥石流排导槽在施工上,先施工潜槛、后施工排导槽侧墙、 再施工潜槛间的全衬砌排导槽底板,潜槛上表面可至全衬砌排导槽底板的顶面,也可以至 全衬砌排导槽底板的底面。所述槽底加固的全衬砌泥石流排导槽的施工方法,施工步骤具 体如下(一 )施工埋藏于地基中、排导槽下方的潜槛,在排导槽进口和出口位置处施工为 加深型潜槛,在排导槽其他位置(即除进口和出口位置外)处施工为普通潜槛;( 二 )施工排导槽两侧的排导槽侧墙;(三)施工排导槽侧墙间的全衬砌排导槽底板,使排导槽底板的顶面与潜槛的上 表面处于同一个面上,或使排导槽底板的底面与潜槛的上表面处于同一个面上。对于排导槽较长的情况,可分段施工,分段重复上述第(一)至(三)施工步骤。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与现有全衬砌型泥石流排导槽结构相比, 本专利技术能够充分利用沿排导槽横向贯穿的潜槛的固床作用,分段加固全衬砌泥石流排导槽 的底部,避免因局部排导槽底部的破坏而危及整个排导槽的安全,充分保障泥石流防治工 程的运行安全;不但增加工程量小、施工费用低、而且节约大量工程维护费用。附图说明图1是潜槛的上表面与排导槽底板的顶面处于同一个面上时的槽底加固的全衬 砌泥石流排导槽的纵剖面示意图。图2是潜槛的上表面与排导槽底板的底面处于同一个面上时的槽底加固的全衬 砌泥石流排导槽的纵剖面示意图。图3是槽底加固的V型全衬砌泥石流排导槽中设有普通潜槛部分的俯视图。图4是槽底加固的V型全衬砌泥石流排导槽中设有普通潜槛部分的横向剖视图。图5是槽底加固的V型全衬砌泥石流排导槽中设有加深型潜槛部分的横向剖视图。图6是槽底加固的梯形全衬砌泥石流排导槽中设有普通潜槛部分的俯视图。图7是槽底加固的梯形全衬砌泥石流排导槽中设有普通潜槛部分的横向剖视图。图8是槽底加固的梯形全衬砌泥石流排导槽中设有加深型潜槛部分的横向剖视 图。图中标号如下1排导槽侧墙2 排导槽底板 3普通潜槛4 加深型潜槛5三角形契形体h普通潜槛的有效埋深H 加深型潜槛的有效埋深 L潜槛间的间距b 潜槛的宽度a三角形契形体的斜面水平宽度c三角形契形体的斜面竖向高度1 m 三角契形体的斜面横坡比降1 η潜槛的横坡比降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作进一步的描述。实施例一如图2、图3、图4、图5所示。针对流域面积为1. 5km2、堆积扇面坡降为18%。在 泥石流堆积扇上,建槽底加固的V型全衬砌泥石流排导槽,排导槽长200m,包括全衬砌的排 导槽底板2和两侧的排导槽侧墙1。在地基中、排导槽下方设有11条沿排导槽横向贯穿、与 排导槽底板2相连、按一定间距分布、具有一定有效埋深的潜槛。潜槛间的间距L为20. Om ; 在沿排导槽侧墙1纵向方向上,潜槛的宽度b为1. Om ;潜槛的工程结构采用混凝土结构;潜 槛的上表面形状与槽底的设计形状保持一致,为V型,潜槛的上表面与排导槽底板2的底面 处于同一个面上,潜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槽底加固的全衬砌泥石流排导槽,包括全衬砌的排导槽底板(2)和两侧的排导槽侧墙(1),其特征在于:在地基中、排导槽下方设有若干沿排导槽横向贯穿、与排导槽底板(2)相连、按一定间距分布、具有一定有效埋深的潜槛;在排导槽进口和出口位置处的潜槛为加深型潜槛(4),在排导槽其他位置处的潜槛为普通潜槛(3);加深型潜槛(4)的有效埋深大于普通潜槛(3)的有效埋深,且加深型潜槛(4)向两侧排导槽侧墙(1)的基础底部各延伸一个三角形契形体(5)。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晓清游勇李德基崔鹏高全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0[中国|成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