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重庆大学专利>正文

单转电机反力矩平衡传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67093 阅读:2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单转电机反力矩平衡传动系统,包括箱体、位于箱体内的第一行星轮传动系和第二行星轮传动系,第一行星轮传动系和第二行星轮传动系通过同轴动力输出,并且输出转向相反,将高速电机的单输出通过两套行星轮传动系统构成的减速机构分流增扭成输出,利用该减速机构来平衡电机定子反力矩,达到整个驱动系统无自转反力矩,这种单输入双输出的减速机构能够满足高速传动性能、高传动效率、结构简单、重量轻、振动噪声低的要求,同时保证传动机构与外环境介质和电机之间具有可靠的密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力矩平衡传动系统,特别涉及一种单转电机反力矩平衡传 动系统。
技术介绍
水下自航行器是进行水下探测、检测和监测作业普遍使用的设备,现有的 水下自航行器的推进系统主要采用热动力和电动两类推进系统。电动推进系统 由于其功率不受背压影响、噪声小、航行中无污染、无重量变化以及使用维护方便等优点,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和应用。在电动推进系统中,以双转电机作为动力源的直驱系统应用最多,双转电 机的电枢和磁系统作反向旋转运动,它们分别与两个前后螺旋桨直接相连,由 此产生向前的推进力。双转电机直驱推进系统的优点在于两个螺旋桨的输出力 矩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就可保证水下自航行器在航行中处于稳定状态而不发 生自转,从而有利于航迹控制。但是,由于磁系统也要转动,需要两套电刷和 轴承等零部件,电机的结构复杂,给电机的冷却带来困难。另一方面,由于是 直驱系统,电机的转速较低,导致推进系统较大的体积和重量,影响了自航行 器的有效荷载。采用单转永磁交流同步电机驱动能够解决以上问题,通过矢量控制方式来实现高精度的速度伺服运行,并利用减速传动机构实现同轴对转输出,就可以 大幅提高电机的工作转速,从而有效地提高推进系统的效率和功率密度。因此, 采用单转高速电机驱动,结合减速传动机构的推进系统是目前水下自航行器的 最新选择。但是,单转电机的定子在运转时存在反力矩,在水下航行中会造成推进装 置发生自转,出现功率循环,影响动力效率。因此,需要一种适用于水下自航行器的单转电机减速传动机构,能够实现 自平衡,以避免推进装置在航行中发生自转和避免功率循环,能够满足高速传动 性能的要求、高传动效率、结构简单、重量轻、振动噪声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单转电机反力矩平衡传动系统,能将高速电机输 出通过分流增扭成输出,同时来平衡电机定子反力矩,达到整个驱动系统无自转 反力矩,能够满足高速传动性能、高传动效率、结构简单、重量轻、振动噪声低 的要求,同时保证传动机构与外界海水和电机之间具有可靠的密封。本专利技术的单转电机反力矩平衡传动系统,包括箱体、位于箱体内的第一行 星轮传动系和第二行星轮传动系,箱体与单转电机端盖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行星轮传动系包括第一太阳轮、第一行星架、行星轮I、行星轮n和第一内齿圈,所述第一太阳轮与单转电机转子在圆周方向固定配合,行星 轮i和行星轮n沿第一行星架径向并列设置并与第一行星架自转动配合,第一 内齿圈与箱体固定配合,第一太阳轮、行星轮i、行星轮n及第一内齿圈依次啮合,与第一行星架在圆周方向固定配合设置第一动力输出轴;第二行星轮传动系包括第二太阳轮、第二行星架、行星轮III和第二内齿圈, 所述第二太阳轮与第一太阳轮在圆周方向固定配合,行星轮III与第二行星架自 转动配合,第二内齿圈与第一行星架在圆周方向固定配合,第二太阳轮、行星 轮m和第二内齿圈依次啮合,与第二行星架在圆周方向固定配合设置第二动力输出轴;所述第一动力输出轴为轴套结构,第二动力输出轴沿轴向穿过第一动力输 出轴并与其同轴设置。进一步,还包括动力输入轴,所述第一太阳轮和第二太阳轮并列设置在动力输入轴上,其中第一太阳轮与动力输入轴制成一体,第二太阳轮通过花键与 动力输入轴在圆周方向固定配合;进一步,还包括行星轴i、行星轴n和行星轴m,行星轴i和行星轴n固 定设置在第一行星架上,行星轴m固定设置在第二行星架上,行星轮i转动配 合套在行星轴i上,行星轮n转动配合套在行星轴n上,行星轮m转动配合套 在行星轴m上;进一步,第二动力输出轴与第二行星架制成一体并与动力输入轴同轴转动 配合;进一步,还包括第一内齿圈套和第二内齿圈套,第一内齿圈套与箱体固定 连接并且内圆加工有第一内齿圈,第二内齿圈套两端分别与第一行星架和第一 动力输出轴在圆周方向转动配合;进一步,第一动力输出轴内圆与第二动力输出轴外圆之间通过第一径向滚 动轴承转动配合,第一动力输出轴外圆与箱体之间通过第二径向滚动轴承转动配合;第一动力输出轴内圆与第二动力输出轴外圆之间位于第一径向滚动轴承外侧设置密封圈,第一动力输出轴外圆与箱体之间位于第一径向滚动轴承外侧设置箱体骨架油封;所述第一动力输出轴外圆设置环形凸肩,所述环形凸肩轴向紧靠第二径向滚动轴承内圈;进一步,所述箱体与单转电机端盖密封固定连接,动力输入轴与单转电机转子轴制成一体,动力输入轴与单转电机端盖之间通过第三径向滚动轴承转动配合并设置电机骨架油封。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单转电机反力矩平衡传动系统,采用行星轮变 速机构,将高速电机的单输出通过两套行星轮传动系统构成的减速机构分流增 扭成输出,利用该减速机构来平衡电机定子反力矩,达到整个驱动系统无自转 反力矩,这种单输入双输出的减速机构能够满足高速传动性能、高传动效率、 结构简单、重量轻、振动噪声低的要求,同时保证传动机构与外环境介质和电 机之间具有可靠的密封。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描述。 附图为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附图为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单转电机反力矩平衡传 动系统,包括箱体9、位于箱体9内的第一行星轮传动系和第二行星轮传动系, 箱体9与单转电机端盖4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行星轮传动系包括第一太阳轮22、第一行星架21、行星轮I6、 行星轮I17和第一内齿圈20,所述第一太阳轮22与单转电机转子1在圆周方向 固定配合,行星轮I 6和行星轮工I7沿第一行星架21径向并列设置并与第一行 星架21自转动配合,与现有技术相同,行星轮I 6和行星轮I17分别为三个沿 圆周方向均布;第一内齿圈20与箱体9固定配合,第一太阳轮22、行星轮I 6、 行星轮I17及第一内齿圈20依次啮合,也就是第一太阳轮22与行星轮I 6啮合, 行星轮I6与行星轮II7啮合,行星轮II7与第一内齿圈20啮合;与第一行星架 21在圆周方向固定配合设置第一动力输出轴18;第二行星轮传动系包括第二太 阳轮IO、第二行星架13、行星轮III11和第二内齿圈24,所述第二太阳轮10与 第一太阳轮22在圆周方向固定配合,行星轮IIIll与第二行星架13自转动配合, 与现有技术相同,行星轮mil为三个沿圆周方向均布;第二内齿圈24与第一行 星架21在圆周方向固定配合,第二太阳轮IO、行星轮III11及第二内齿圈24依次啮合,也就是第二太阳轮io与行星轮inii啮合,行星轮mii与第二内齿圈24啮合;与第二行星架13在圆周方向固定配合设置第二动力输出轴17;所述 第一动力输出轴18为轴套结构,第二动力输出轴17沿轴向穿过第一动力输出 轴18并与其同轴设置。本专利技术中,通过第二行星轮传动系的第二太阳轮10通过行星轮IIIll带动第二行星架13做与第二内齿圈24 (与第一行星架21在圆周方向固定连接)相 反方向的转动,将第二行星轮传动系的输入功率分别传递给第二行星架13和第 二内齿圈24,第二行星架13直接通过第二动力输出轴17带动一外负载转动; 来自于第一行星轮传动系的功率和第二行星轮传动系的部分功率在第二内齿圈 24进行功率合成,并通过第一动力输出轴18传递给另一外负载;第一行星轮 传动系采用了双行星轮,在第一内齿圈20上的力矩与电机定子反力矩的方向相 反,根据电动推进系统的两负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单转电机反力矩平衡传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位于箱体内的第一行星轮传动系和第二行星轮传动系,箱体与单转电机端盖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行星轮传动系包括第一太阳轮、第一行星架、行星轮Ⅰ、行星轮Ⅱ和第一内齿圈,所述第一太阳轮与单转电 机转子在圆周方向固定配合,行星轮Ⅰ和行星轮Ⅱ沿第一行星架径向并列设置并与第一行星架自转动配合,第一内齿圈与箱体固定配合,第一太阳轮、行星轮Ⅰ、行星轮Ⅱ及第一内齿圈依次啮合,与第一行星架在圆周方向固定配合设置第一动力输出轴; 第二行星轮 传动系包括第二太阳轮、第二行星架、行星轮Ⅲ和第二内齿圈,所述第二太阳轮与第一太阳轮在圆周方向固定配合,行星轮Ⅲ与第二行星架自转动配合,第二内齿圈与第一行星架在圆周方向固定配合,第二太阳轮、行星轮Ⅲ和第二内齿圈依次啮合,与第二行星架在圆周方向固定配合设置第二动力输出轴; 所述第一动力输出轴为轴套结构,第二动力输出轴沿轴向穿过第一动力输出轴并与其同轴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万凯李国云武斌秦大同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5[中国|重庆]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