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雷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55586 阅读:1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即使增加电并联元件柱也可缩小所占面积的避雷器。在密闭的容器里配置复数个由非线性电阻构成的元件柱,各元件柱位于加电侧板状导体和接地侧板状导体之间电并联后构成避雷器时,在加电侧板状导体(5)和接地侧板状导体(6)之间,设置有多层与加电侧板状导体(5)通过垫圈状层间连接导体(22a、22b)电连接且从接地侧数奇数的中间板状导体(15a)、及与接地侧板状导体(6)通过垫圈状层间连接导体(11a、11b)电连接且从接地侧数偶数的中间板状导体(15b)。在接地侧板状导体(6)和各中间板状导体及前述加电侧板状导体间的各层,分别配置复数个元件柱(18a~21a、18b~21b…)。加电侧板状导体(5)和从接地侧数奇数的中间板状导体(15a)之间、及前述接地侧板状导体(6)和从接地侧数偶数的中间板状导体(15b)之间通过位于各中间板状导体所形成的非接触部的层间连接导体(11a、11b)电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用多个由多枚非线性电阻构成的元件柱电并联后构成的避雷器
技术介绍
在低压大容量的电力设备用的过压保护避雷器中,元件柱是由沿耐压方向 把少许几片氧化亚铅做成的非线性电阻叠层后构成,把数个这样的元件柱一同 放在加电侧的板状导体和接地侧的板状导体之间,各元件柱便构成了电并联连 接。例如,原来的避雷器如图9、图10在密闭容器1里封入了SF6气体等绝缘媒体, 在一对加电侧板状导体5和接地侧板状导体6间,由二个非线性电阻叠层组成的 多个元件柱18构成,例中合计用了52个元件柱。接地侧板状导体6借助于绝缘台7竖立起多个固定在密闭容器1中的绝缘杆 8。把垫圈状结构的非线性电阻的中心贯通孔套在绝缘杆8上,然后,再把和各 绝缘杆8的螺紋处对应位置有贯通孔的加电侧板状导体5放上后在各个绝缘杆8 的螺紋处拧上螺母9,这样,加电侧板状导体5和接地侧板状导体6处于绝缘支撑 状态。在各元件柱18的上面和加电侧的板状导体5之间分别放入弹簧14,弹簧14 给各元件柱18的各非线性电阻间叠层方向施加接触压力。加电侧板状导体5和接 地侧板状导体6通过安装在密闭容器l上的绝缘衬套2a、 2b导出后和加电侧的端 子3及接地侧的端子4相连接。密闭容器1和加电侧的板状导体5之间装有绝缘支撑物10,此绝缘支撑物IO 使加电侧的板状导体5和密闭容器1间既保证了绝缘又获得支撑固定。在可控硅三相电桥电路的各相之间分别接有原来的避雷器,该避雷器为曰3本的特许公开公报平成7-288168号(特许文献l)所记载那样的。此避雷器的两 端部由设有端子的绝缘管内装有非线性电阻的避雷器单元构成,各相线间分别 连接的三个避雷器单元连接到高的方向,连接到各避雷器单元的端子的引线的 配置需要想办法,把接于各相线间的三个避雷器单元组装成一体。初级线圈及次级线圈和具有大地电位的密闭容器间所接的原来的避雷器为 曰本的特许公开公报平成11-111509号(特许文献2)所记载那样的。此避雷器 在初级线圈侧有两个避雷器单元组,在次级线圈侧有两个避雷器单元汇总在一 起组成。而且,在绝缘管两端的两个端子分别接在不同电极的绕组侧,从绝缘 管轴向的中间部分导出公共的接地侧导体,此接地侧导体和两极端子之间分别 配置了由非线性电阻构成的元件柱。然而,如图9、图10所示的原来的避雷器,在上述的加电侧板状导体5和接 地侧板状导体6相向部并列放着多个元件柱。因此,随着元件柱的数量增多密闭 容器l的底面积也将增大,所以,其缺点是作为连接避雷器的电力设备的占地面 积也将增大。另外,在特许文献1和特许文献2所示的避雷器中,试图把多个避雷器单元 的一部分公共化来使其小型化。但是,这些文献中没有考虑到如图9、图10所示 的避雷器单元的元件柱的并列连接增多时的情况。因此,在密闭容器里做避雷 器时,同样有随着密闭容器的底面积增大而占地面积也将增大的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随着电并联连接的元件柱增多的情况也能使占地面积 缩小的避雷器。本专利技术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有以下特征,在密闭的容器里配置有复数个非线 性电阻组成的元件柱,上述元件柱电并联连接在加电侧板状导体和接地侧板状 导体间构成避雷器时,在上述加电侧板状导体和接地侧板状导体间,与上述加 电恻板状导体电连接的中间板状导体、及与上述接地侧板状导体电连接的中间 板状导体交互叠层配置,在上述接地侧板状导体和上述中间板状导体及上述加电侧板状导体之间的各层分别配置复数个元件柱,上述加电恻板状导体和从接 地侧数奇数层的中间板状导体之间、及上述接地恻板状导体和从接地侧数偶数 层的中间板状导体之间通过放在上述中间板状导体间形成的非接触部的层间连 接导体电连接。理想的情况,上述各中间板状导体包含非接触部且大体是做成同一结构, 与上述加电侧板状导体电连接的从接地侧数奇数层的上述中间板状导体、及与 上述接地侧板状导体电连接的从接地侧数偶数层的上述中间板状导体,各自的 上述非接触部的位置配置不同。本专利技术还有下述特征,在封入绝缘媒体的密闭的容器里,配置有在竖立于 绝缘台上的复数个绝缘杆上分别层叠非线性电阻构成的元件柱,上述各元件柱 在加电侧板状导体及接地侧板状导体之间电并联构成避雷器时,在上述各绝缘 杆上,从上述绝缘台侧顺序插入配置有形成有贯通孔的上述接地侧板状导体、 复数块具有相同结构的各自形成有贯通孔和非接触部的中间板状导体、及上述加电侧板状导体;与上述加电侧板状导体电连接的从接地侧数奇数层的上述中 间板状导、和与上述接地侧板状导体电连接的从接地侧数偶数层的上述中间板 状导体,分别使各自的上述非接触部的位置配置在不同处;插有上述绝缘杆的 元件柱分别配置在上述接地侧板状导体和上述中间板状导体及上述加电侧板状 导体所构成的各层之间,上述加电恻板状导体和从接地侧数奇数层的上述中间 板状导体之间、及上述接地侧板状导和从接地恻数偶数层的中间板状导体之间 通过放在上述中间板状导体所形成的非接触部的层间连接导体电连接。本专利技术的避雷器是用中间板状导体、加电侧板状导体和接地侧板状导体组 成多层结构并把元件柱分别放在各层,所以,中间板状导体、加电侧板状导体 和接地侧板状导体的大小和层数的多少可以根据元件柱的多少很容易改变,从 而使密闭容器底面积减小,所以,占地面积也减小。在各板状导体形成非接触 部配置层间连接导体进行电连接,由于周围没有引出线环绕,结构简单,使密 闭容器底面积小,从而减小了占地面积。在本专利技术的避雷器中,和加电恻板状导体电连接的中间板状导体及和接侧板状导体电连接的中间板状导体,它们谷自的非接触邵的位置配置在不同处, 并且,所有的中间板状导体包含非接触部做成几乎是一样的结构,没有复杂的 结构变更,只要把安装角度改变一下便可做成把多元件柱配置在多层的结构。附图说明图i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避雷器的一部分的概略纵向断面图2是图1的避雷器的部分断面平面图3是图1的避雷器的一种中间板状导体的面平面图4是图1的避雷器的其它种中间板状导体的面平面图5是沿图1中A-A线的断面图6是沿图1中B-B线的断面图7是沿图1中C-C线的断面图8是图1的避雷器的主要部分的模式展开图9是现有的避雷器的部分断面平面图IO是图9所示避雷器的概略纵向断面图。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以下用图纸对本专利技术的避雷器作一下说明。图l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避 雷器的一部分的概略纵向断面图。在充有如SF6气体的绝缘气体等绝缘性媒体的 密闭容器1里,设有通过绝缘衬套2a, 2b做绝缘导出的加电侧端子3和接地恻端 子4。加电侧端子3和加电侧板状导体5做电连接,接地侧端子4和接地侧板状导 体6做电连接。密闭容器1里的加电侧板状导体5和接地侧板状导体6之间配置详细如后述 的多个电并联的元件柱。这里的元件柱的结构相同, 一个元件柱是由两个中心 有贯通孔的垫圈状非线性电阻叠层构成。上述的加电侧板状导体5和接地恻板状导体6几乎是同一形状,接地侧板状导体6,如图1所示通过多个绝缘台7与密闭答器1呈电绝缘状态,并固定于密闭 容器l的底部,在各绝缘台7上竖有各绝缘杆8a-8f。加电侧板状导体5如图2所示大体上为正方形板,用各绝缘杆8a 8f的上部 和固定在密闭容器1上部的绝缘支撑物10等把其和密闭容器形成绝缘固定。另外,在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避雷器,在密闭的容器里配置有复数个由非线性电阻组成的元件柱,前述各元件柱位于加电侧板状导体和接地侧板状导体间电并联连接,其特征在于:在前述加电侧板状导体和前述接地侧板状导体间交互叠层配置有:与前述加电侧板状导体电连接的中间板状导体、和与前述接地侧板状导体电连接的中间板状导体,在前述接地侧板状导体和前述中间板状导体及前述加电侧板状导体之间的各层分别配置复数个元件柱,前述加电侧板状导体和从接地侧数奇数的前述中间板状导体之间、及前述接地侧板状导体和从接地侧数偶数的前述中间板状导体之间通过位于前述中间板状导体所形成的非接触部的层间连接导体电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绵引聪史松井崇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AE帕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