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性电路板及应用其的液晶显示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46911 阅读:1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软性电路板及应用其的液晶显示模块,其中软性电路板用以设置于一液晶显示模块的一框架及一第一导电壳体之间。框架包括一主板及一侧板,侧板连接于主板的侧边。软性电路板包括一主体及一接地部。主体用以配置于框架的主板上。接地部延伸自主体并相对主体弯折一预定角度,使得接地部配置于框架的侧板上。接地部具有一金属层,金属层与第一导电壳体的一侧板的内壁接触。软性电路板具有一孔洞,孔洞位于接地部连接主体之处。(*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有关于一种软性电路板及应用其的液晶显示模块,且特 别是有关于一种具有静电防护机制的软性电路板及应用其的液晶显示模 块。
技术介绍
一般而言,静电放电(Electrostatic Discharge, ESD)往往可能损害 电子装置内的组件或使得电子装置无法正常的操作。因此,电子装置中 通常设置有防护机制,以减少静电放电的情况。以下是以液晶显示模块 中的防护机制举例说明。请分别参照图1A及图1B,图1A绘示传统中的液晶显示模块的铁框 的示意图,图1B绘示图1A中的铁框与软性电路板相互接触以接地的侧 视图。铁框IO具有一主体11及一弹片13。部分的主体11被移除,使得 弹片13以弯折的方式突出于主体11夕卜。如图1B所示,弹片13的一端 再弯折,以与液晶显示模块50中的一软性电路板20以面接触的方式相 互接地。如此,可导离液晶显示模块50中的静电荷。然而,由于铁框10的一部分被移除(如图1A所示)以形成弹片13, 因此使得铁框10的结构强度减弱。另外,请参照图1C,其绘示微粒位 于图1B中的弹片与软性电路板间的示意图。当例如是灰尘的微粒30位 于弹片13与软性电路板20之间时,弹片13与软性电路板20无法确实 地接触而影响了接地的成效。另外,弹片13因是一弯折的结构而具有弹性。因此,弹片13往往易因液晶显示模块50的振动而有位置偏移的情况,使得弹片13与软性电路板20无法确实地接触,而降低了接地的效果。此外,传统中也有采用例如是焊接的方式来连接软性电路板及铁框 以接地,或是设置一导电泡棉于液晶显示模块中来导离静电荷。然而, 焊接往往无法重工且增加制造工时。至于设置导电泡棉于液晶显示模块 中,不但增加液晶显示模块的厚度,且制造工时及成本也会增加。因此, 如何设计出可有效地避免静电放电,以对应地增加液晶显示模块的使用 寿命,乃为业界努力的课题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软性电路板及应用其的液晶显示模 块,其藉由软性电路板的一接地部与一导电壳体相互接触的方式,来减 少静电荷对液晶显示模块的影响。如此,与传统中的静电防护的机制(例 如是以铁框的弹片接地、以焊接的方式接地或增设导电泡棉的方式接地) 相较,本技术可有效地减少静电荷对液晶显示模块的影响,使得液 晶显示模块的使用寿命可对应地增加。根据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出一种软性电路板,用以设置于一 液晶显示模块的一框架及一第一导电壳体之间。框架包括一主板及一侧 板,侧板连接于主板的侧边。软性电路板包括一主体及一接地部。主体用以配置于框架的主板上;接地部延伸自主体并相对主体弯折一预定角 度,使得接地部配置于框架的侧板上。接地部具有一金属层,金属层与 第一导电壳体的一侧板的内壁接触。软性电路板具有一孔洞,孔洞位于 接地部连接主体之处。其中,接地部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根据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提出一种软性电路板,用以设置于一 液晶显示模块内。液晶显示模块包括一框架、 一第二导电壳体及一第一 导电壳体,框架、第二导电壳体、软性电路板及第一导电壳体依序叠设。 第二导电壳体包括一主板及一侧板,侧板连接于主板的侧边。软性电路 板包括一主体及一接地部。主体用以配置于第二导电壳体的主板上;接 地部延伸自主体并相对主体弯折一预定角度,使得接地部配置于第二导 电壳体的侧板上。接地部具有一金属层,金属层与第一导电壳体的一侧 板的内壁及第二导电壳体的侧板的外壁的至少一者相互接触。软性电路 板具有一孔洞,孔洞位于接地部连接主体之处。根据本技术的第三方面,提出一种液晶显示模块,包括一框架、 一显示面板、 一第一导电壳体及一软性电路板。框架包括一主板及一侧 板,侧板连接于主板的侧边。显示面板设置于框架内。软性电路板设置 于框架及第一导电壳体之间,软性电路板包括一主体及一接地部。主体配置于框架的主板上;接地部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接地部的第一端连接于主体,部分的接地部用以被弯折,使得接地部的第二端配置于 框架的侧板上,且接地部与第一导电壳体的一侧板的内壁接触。软性电 路板具有一第一孔洞,第一孔洞位于第一端连接主体之处。上述的三种实施例中的任一种模块,也可以配置有两个显示面板, 分别位于框架的上下两侧以形成双面显示的模块。本技术软性电路板及应用其的液晶显示模块,其利用软性电路 板的接地部与至少一导电壳体所形成的路径来排除可能存在于液晶显示 模块中的静电荷。如此,减少静电荷对液晶显示模块的影响,使得液晶显示模块的使用寿命可对应地增加。此外,导电壳体及框架的设计是稳 固地固定软性电路板的接地部,使得接地部确实地与导电壳体接触。为让本技术的上述内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 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A绘示传统中的液晶显示模块的铁框的示意图IB绘示图1A中的铁框与软性电路板相互接触以接地的侧视图1C绘示微粒位于图IB中的弹片与软性电路板间的示意图2A绘示根据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液晶显示模块的示意图;图2B绘示图2A中的液晶显示模块的分解图3绘示图2B中的软性电路板设置于框架上的示意图4A绘示图2A中的液晶显示模块沿着剖面线4A-4A的剖面图4B绘示另一种框架及第一导电壳体相互组设时的剖面图5A绘示根据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液晶显示模块的示意图;图5B绘示图5A中的液晶显示模块的分解图;以及图6绘示图5A中的液晶显示模块沿着剖面线6-6'的剖面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10:铁框11、 171、 271:主体13:弹片20、 170、 270:软性电路板 30:微粒50、 100、 100,、 200:液晶显示模块110、 210:第一导电壳体111、 lir、 133、 133,、 211、 223、 231:侧板 llla、 133a,、 211a:凸状结构llla'、 133a、 231a:凹口130、 130,、 230:框架131、 221:主板 133b:凹槽150、 250:显示面板 173、 273:接地部 173a、 273a:第一端 173b、 273b:第二端 175、 275:第一孔洞 177b、 277b:金属层 220:第二导电壳体 D:方向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提出一种软性电路板及应用其的液晶显示模块,其利用 软性电路板的一接地部与至少一导电壳体相互接触的方式,来排除液晶 显示模块中的静电荷。以下是以第一实施例及第二实施例作本技术 的详细说明,而实施例中的图示是省略非本技术技术特征的不必要 的组件,以利清楚显示本技术的技术特点。第一实施例请同时参照图2A及图2B,图2A绘示根据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 的液晶显示模块的示意图,图2B绘示图2A中的液晶显示模块的分解图。 液晶显示模块100包括一框架130 (如图2B所示)、 一显示面板150、 一 第一导电壳体110及一软性电路板170。如图2B所示,显示面板150设置于框架130内。软性电路板170设 置于框架130及第一导电壳体110之间。框架130包括一主板131及一 侧板133,侧板133连接于主板131的侧边。软性电路板170例如是包括 一主体171及数个接地部173,每一个接地部173延伸自主体171,并且 相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软性电路板,用以设置于一液晶显示模块的一框架及一第一导电壳体之间,该框架包括一主板及一侧板,该侧板连接于该主板的侧边,其特征在于,该软性电路板包括: 一主体,用以配置于该框架的该主板上;以及 一接地部,延伸自该主体并相对该主 体弯折一预定角度,使得该接地部配置于该框架的该侧板上,该接地部具有一金属层,该金属层与该第一导电壳体的一侧板的内壁接触; 其中该软性电路板具有一孔洞,该孔洞位于该接地部连接该主体之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明达梁平于陈金良
申请(专利权)人: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