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板清洁机的改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35803 阅读:1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电路板清洁机的改良结构,是在上、下滚轮的二侧分别设置有上、下导引轮,该上、下导引轮分别与上、下滚轮间绕设有塑性线体,其中,上、下导引轮是为复数个导引滚轮以固定的间距,借由一固定片锁固于壳体内部的固定座上,以当需要更换其中一条塑性线体时,仅需将其中一个滚轮拆下,即可快速更换。(*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路板清洁机的改良结构,旨在针对一般黏轮式电路板清洁机的导引轮结构加以改良,借以获得一便于进行塑性线体置换的电路板清洁机结构。
技术介绍
如图1及2所示,是为一公知滚筒式电路板清洁机的基本结构示意图,其中,整体电路板清洁机主要是在机台10的壳体11内部设有至少一组呈横向配置的黏尘滚轮组20,其黏尘滚轮组20由上、下滚轮21、22以固定的间距平行叠置而成,且上、下滚轮21、22是分别以一驱动装置(图中未标示)驱动而以一固定的转速转动,以对进入上、下滚轮21、22间隙间的电路板B形成压制、传送的作用,且整体电路板清洁机另配合在黏尘滚轮组20的上滚轮21与下滚轮22的上、下位置叠置有黏纸滚轮30,以在黏尘滚轮组20对电路板B进行压制、传送时,其上、下滚轮21、22即沾粘电路板B上的粉屑、杂质,以达到对电路板B的清洁效果,而上、下滚轮21、22则再沾粘于黏纸滚轮30上,以维持上、下滚轮20、22的光洁,而得以持续对电路板B进行清洁。又,上、下滚轮21、22的二侧分别设置有上、下导引轮41、42,该上、下导引轮41、42分别与上、下滚轮21、22见绕设有塑性线体50,便电路板B送入该上、下滚轮21、22间时,可受塑性线体50的支撑,而不致使电路板B的一端向下倾斜,卡死整部清洁机;唯,每一个上、下滚轮21、22均交错绕设有与二侧上、下导引轮41、42套设的塑性线体50,故若因为故障而需要加以清洁、更换或维修其中一条塑性线体50,则必须将其中欲更换塑性线体50所连结的滚轮及导引轮同时拆除后,才能将塑性线体50卸除并更换,如此不但将使整体作业趋于繁复,且需再次进行塑性线体50绕设、定位的动作,对现场进行维修人员产生诸多困扰及不便;又机台10电路板B进、出位置设有输送轮组60,如图3所示,并以一驱动装置(图中未标示)带动,而使电路板B自入口进入,且恰好通过壳体内部的黏尘滚轮组20,以达对电路板B的传送效果;唯,由于该清洁机是针对一般较软性电路板B清洁而设计,因此,当电路板B的一端在通过输送轮组60与黏尘滚轮组20之间时,由于受到电路板B软性材质及重心因素下,电路板B该端经常无法顺利到达黏尘滚轮组20的上、下滚轮21、22间,即已经产生电路板B该端向下倾斜,卡入输送轮组60与黏尘滚轮组20的间隙中,进而卡住电路板B的情况发生,如此一来,不仅清洁机及电路板同时受损,也将导致整个清洁作业线的停摆、增加业者的制作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电路板清洁机的改良结构,是于在上、下滚轮的二侧分别设置有上、下导引轮,该上、下导引轮分别与上、下滚轮间绕设有塑性线体,其中,上、下导引轮是为复数个导引滚轮以固定的间距,借由一固定片锁固与壳体内部的固定座上,以当需要更换其中一条塑性线体时,仅需将其中一个滚轮拆下,即可快速更换。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路板清洁机的改良结构,其电路板清洁机是在机台的壳体内部设有至少一组呈横向配置的黏尘滚轮组,其黏尘滚轮组由上、下滚轮以固定的间距平行叠置而成,且上、下滚轮是以固定的转速转动,并于上、下滚轮的二侧分别设置有上、下导引轮,该上、下导引轮分别与上、下滚轮间绕设有塑性线体,不仅可对进入上、下滚轮间隙间的电路板形成压制、传送的作用,更可支撑电路板不致使其一端向下倾斜,而卡死整部清洁机;其中该上、下导引轮是为复数个导引滚轮以固定的间距,借由一固定片锁固于壳体内部的上、下固定座上,以当因故障而需要加以清洁、更换或维修其中一条塑性线体时,仅需将其中一个滚轮拆下,即可快速卸除并更换塑性线体。该整体电路板清洁机另配合在黏尘滚轮组的上滚轮与下滚轮的上、下位置叠置有黏纸滚轮,以在黏尘滚轮组对电路板进行压制、传送时,其上、下滚轮即沾粘电路板上的粉屑、杂质,以达到对电路板的清洁效果,而上、下滚轮则再沾粘于黏纸滚轮上,以维持上、下滚轮的光洁,而得以持续对电路板进行清洁。该上、下固定座是固设于壳体内的相对位置,使各导引滚轮位于上、下固定座间。该导引滚轮的固定片是以螺丝及螺母锁固于固定座上。该上、下滚轮的轮轴方向设有复数个彼此相距固定间离的凹沟,而复数个导引滚轮则设置于固定座上相对于该凹沟的位置,且导引滚轮的轮轴方向并设有一凹沟。附图说明图1为公知电路板清洁机的外观结构图;图2是为公知电路板清洁机的黏尘滚轮组的配置状态示意图;图3为公知输送轮组与黏尘滚轮组的外观结构图;图4为本技术中电路板清洁机的外观结构图;图5为本技术中导引滚轮与黏尘滚轮组的外观结构图;图6为本本技术中导引滚轮的结构分解图;图7为本技术中电路板清洁机更换塑性线体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中黏尘滚轮组的配置状态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中输送轮组与黏尘滚轮组的外观结构。图号说明B 电路板 23 凹沟10机台 30 黏纸滚轮11壳体 41 上导引轮20黏尘滚轮组 42 下导引轮 21上滚轮 50塑性线体22下滚轮 60输送轮组71上导引轮 72下导引轮73导引滚轮 731 凹沟74固定片 75上固定座76下固定座 81螺丝82螺母具体实施方式为能使贵审查员清楚本技术的结构组成,以及整体运作方式,兹配合图式说明如下本技术电路板清洁机的改良结构,其整体电路板清洁机的基本结构组成如图4及图5所示,同样是在机台10的壳体11内部设有至少一组呈横向配置的黏尘滚轮组20,其黏尘滚轮组20由上、下滚轮21、22以固定的间距平行叠置而成,且上、下滚轮21、22是分别以一驱动装置(图中未标示)驱动而以一固定的转速转动,并于上、下滚轮21、22的二侧分别设置有上、下导引轮71、72,该上、下导引轮71、72分别与上、下滚轮21、22间绕设有塑性线体50,不仅可对进入上、下滚轮21、22间隙间的电路板B形成压制、传送的作用,更可支撑电路板B不致使其一端向下倾斜,而卡死整部清洁机。其重点在于请同时参照图6所示,该上、下导引轮71、72是为复数个导引滚轮73以固定的间距,借由一固定片74以螺丝81及螺母82锁固与上、下固定座75、76上,该上、下固定座75、76是固设于壳体11内部的相对位置,使各导引滚轮73位于上、下固定座75、76间,其中,上、下滚轮21、22的轮轴方向设有复数个彼此相距固定间离的凹沟23,而复数个导引滚轮73即设置于固定座75、76上相对于该凹沟23的位置,且各导引滚轮73的轮轴方向也设有一凹沟731以供塑性线体50绕设,以当因故障而需要加以清洁、更换或维修其中一条塑性线体50时,仅需将其中一个滚轮拆下,如图7所示,再将欲更换的塑性线体50自单一导引滚轮73上卸除,即可快速更换新的塑性线体。又,如图8所示,整体电路板清洁机另配合在黏尘滚轮组20的上滚轮21与下滚轮22的上、下位置叠置有黏纸滚轮30,以在黏尘滚轮组20对电路板B进行压制、传送时,其上、下滚轮21、22即沾粘电路板B上的粉屑、杂质,以达到对电路板B的清洁效果,而上、下滚轮21、22则再沾粘于黏纸滚轮30上,以维持上、下滚轮21、22的光洁,而得以持续对电路板B进行清洁。再者,请同时参照图9所示,机台10于电路板进、出位置设有输送轮组60,并以一驱动装置(图中未标示)带动,而使电路板B自入口进入,且恰好通过壳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路板清洁机的改良结构,其电路板清洁机是在机台的壳体内部设有至少一组呈横向配置的黏尘滚轮组,该黏尘滚轮组由上、下滚轮以固定的间距平行叠置而成,且上、下滚轮是以固定的转速转动,并于上、下滚轮的二侧分别设置有上、下导引轮,该上、下导引轮分别与上、下滚轮间绕设有塑性线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上、下导引轮是为复数个间距固定的导引滚轮,其通过一固定片锁固于壳体内部的上、下固定座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福润
申请(专利权)人:景兴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