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接触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42999 阅读:2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交流接触器,主要包括触头与灭弧系统、电磁系统、支架式外壳、其中至少一相主电路(1)上套有带绕组的磁环(2),磁环(2)绕组与智能处理控制系统接通,这种交流接触器在主电路分断时能实现少弧或无弧分断。(*该技术在201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交流接触器。现有的交流接触器主要由触头与灭弧系统、电磁系统、支架式外壳等几部分构成,目前的交流接触器在主电路电流分断时触头要产生电弧,所产生的电弧只能被灭弧装置部分吸灭,电弧仍会使触头烧损并可能破坏绝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主电路分断时能实现少弧或者无弧分断的交流接触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这样的一种交流接触器,主要包括触头与灭弧系统、电磁系统、支架式外壳、其中至少一相主电路上套有带绕组的磁环,磁环绕组与智能处理控制系统接通。由于在上述技术解决方案中,至少一相主电路上套有带绕组的磁环,而且该磁环的绕组与智能处理控制系统接通,磁环所套的主电路上的电流大小的变化和电流的相位角及变化由磁环及时同步并准确地采样给智能处理控制系统,当交流接触器接到分断信号,智能处理控制系统即对磁环绕组提供的主电路电流采样信号进行处理,确定在一个恰当的时间点发出分断信号,使一相主电路在过零点或接近过零点分断电流,从而实现无弧或少弧分断。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第一实施例中交流接触器的主电路采样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第二实施例中交流接触器的主电路采样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第三实施例中交流接触器的主电路采样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所提供的带绕组的磁环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的A-A放大剖视图。图6为本技术提供的交流接触器所采用的一种触头结构在动静铁芯断开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主电路;2、磁环;3、磁芯;4、电缆纸层;5、漆包铜线层;6、聚脂薄膜层;7、开口;8、线圈;9、动铁芯;10、静铁芯;11、触头。如图1、图2、图3所示,其主电路磁环采样结构分别为,在A、B、C三相主电路1中任意一相套一只磁环2,采样一相电流;在A、B、C三相主电路1中任意二相各套一只磁环2,采样二相电流,在A、B、C三相主电路1中每相套一只磁环2,采样三相电流,上述三种采样方式中不管是采用哪一种方式,与磁环2绕组接通的智能处理控制系统对磁环2绕组提供的主电路采样信号进行处理,确定恰当的分断时间,均可使其中一相主电路1确保在过零点或接近过零点分断电流,由于交流电的三相相位角变化存在自身的规律,其他二相主电路电流在同时分断时因其电流处过零点附近也可实现少弧分断。为了使本技术提供的交流接触器的无弧或少弧分断效果更佳,可以采用一些三相触头可先后分断的触头结构,使得其中一相在实现过零点分断的同时,其他二相相对延时分断从而更好地实现无弧或少弧分断的目的,如采用图6所示的触头结构,当线圈8断电,动铁芯9和静铁芯10分离时,当中一对触头11的分断时间要略早于其他两对触头11,该时间差的存在使得三相触头11可以更好地全部在过零点或接近过零点分断。为了使带绕组的磁环2性能更佳,更适宜于主电路1电流采样,本技术将其设计成如图4、图5所示的结构,其中带绕组的磁环2的断面结构由内至外依次为磁芯3、电缆纸层4、漆包铜线层5、聚脂薄膜层6。根据申请人长期的摸索得出当磁环2呈开口状,其开口7部分不大于整个磁环2周长的四分之一时使用效果较好;或者当磁环2呈开口状,其开口7部分的间距介于1至2毫米之间时使用效果比较满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交流接触器,主要包括触头与灭弧系统、电磁系统、支架式外壳、其特征在于:至少一相主电路(1)上套有带绕组的磁环(2),磁环(2)绕组与智能处理控制系统接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交流接触器,主要包括触头与灭弧系统、电磁系统、支架式外壳、其特征在于至少一相主电路(1)上套有带绕组的磁环(2),磁环(2)绕组与智能处理控制系统接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任意一相主电路(1)上套有带绕组的磁环(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任意两相主电路(1)上套有带绕组的磁环(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全部三相主电路(1)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成中张永瞿建喜樊旺国
申请(专利权)人:德力西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3[中国|浙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