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郎风专利>正文

毛细管高效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91634 阅读:2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毛细管高效换热器:它是在一换热腔的外表对称设有空腔,一为介质注入腔,另一为介质收集腔,在换热腔内设有若干排由Φ0.1~Φ8mm毛细管构成的换热管组,毛细管一端与介质注入腔相通,另一端与介质收集腔相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合理,换热效率高,换热均匀,体积小巧紧凑,抗振动性能好,适于作为现有管式换热器的更新换代产品。(*该技术在200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换热器,特指是一种毛细管高效换热器。换热器因其广泛应用于化工、石油、制药、冷暖工程等领域,因而产生了适用于不同场合使用的多种型号规格的换热器,最常见的是管式换热器。它是由端头、封头、隔板、换热腔等构成。虽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的优点,但由于其结构设计存在的问题,采用的管径较大,散热管比较长,因而,使其换热效率较低,管阻较大,换热均匀性差,体积庞大,抗振动性能差,严重制约了其适用的范围。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换热效率高,换热均匀的毛细管高效换热器。本技术是采用下述方案实现的它是在一换热腔的外表设有空腔,一为介质注入腔,另一为介质收集腔,在换热腔内设有若干排由¢0.1~¢8mm毛细管构成的换热管组,毛细管一端与介质注入腔相通,另一端与介质收集腔相通。本技术的具体结构,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附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主剖视图。附图2为附图1的A-A剖视图。附图3为附图1中B部放大图。见附图1、2、3,本技术由换热腔1介质注入腔2,介质收集腔3,毛细管换热管组4组成。所述介质注入腔2,介质收集腔3分别设置于换热腔1外表面,且各设有一介质入口6及一介质出口7,换热腔1内设有若干排由¢0.1~¢8mm毛细管5构成的毛细管换热管组4,且毛细管5-端与介质注入腔1相通,另一端与介质收集腔3相通。本技术的工作原理简述如下将本技术设置为介质注入腔处于下部,介质收集腔处于上部的状态,对其换热腔内充入高温液体或气体,同时,经介质入口6注入换热介质,此时,换热介质将经若干排毛细管进入收集腔并经介质出口7输出,在此过程中,因毛细管径极小,换热介质在其中与换热腔1中的高温液、气体进行充分的热交换,使换热介质温度升高,而高温气、液体温度降低,从而实现换热的目的本技术由于采用毛细管换热管组的结构,使热交换效率大大提高,换热介质温度变化极快,因此,在毛细管内形成定向热流,有利于介质定向流动,大大减小了管内阻力,提高换热效率,且热交换均匀性能也大幅度提高。综上所述,本技术结构简单合理,换热效率高,换热均匀,体积小巧紧凑,抗振动性能了,适于作为现有管式换热器的更新换代产品。权利要求1.毛细管高效换热器,包括换热腔1介质注入腔2,介质收集腔3,毛细管换热管组4,其特征在于介质注入腔2,介质收集腔3对称设置于换热腔1外表面,且各设有一介质入口6及一介质出口7,换热腔1内设有若干排由¢0.1-¢8mm毛细管5构成的毛细管换热管组4,且毛细管5一端与介质注入腔1相通,另一端介质收集腔3相通。专利摘要毛细管高效换热器:它是在一换热腔的外表对称设有空腔,一为介质注入腔,另一为介质收集腔,在换热腔内设有若干排由Φ0.1~Φ8mm毛细管构成的换热管组,毛细管一端与介质注入腔相通,另一端与介质收集腔相通。本技术结构简单合理,换热效率高,换热均匀,体积小巧紧凑,抗振动性能好,适于作为现有管式换热器的更新换代产品。文档编号F28D21/00GK2326928SQ9823417公开日1999年6月30日 申请日期1998年5月8日 优先权日1998年5月8日专利技术者郎风 申请人:郎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毛细管高效换热器,包括换热腔1介质注入腔2,介质收集腔3,毛细管换热管组4,其特征在于介质注入腔2,介质收集腔3对称设置于换热腔1外表面,且各设有一介质入口6及一介质出口7,换热腔1内设有若干排由¢0.1~¢8mm毛细管5构成的毛细管换热管组4,且毛细管5一端与介质注入腔1相通,另一端与介质收集腔3相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郎风
申请(专利权)人:郎风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