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媒循环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56662 阅读:40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冷媒循环系统,其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连接管、节流元件、蒸发器、以及设置于冷凝器与连接管之间的增压装置。增压装置为增压泵,该增压泵包括叶轮、泵壳、泵轴、液体吸入口、液体排出口,泵壳为蜗形泵壳,叶轮具有4至12个后弯的叶片。增压装置对冷媒的增压量与冷媒沿所述连接管流动过程中的压力损失相当。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冷媒循环系统可用于需要远距离供液或高层供液的空调系统中,该系统的增压装置对管路中的液态冷媒进行增压,用以克服由于管长、弯头、变径、分流等流动阻力,提高液态冷媒的动压、提高冷媒的流速,消除冷媒压力损失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提高冷媒流过节流元件的流量,提高了制冷能力。(*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冷煤循环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 一般的多联机冷媒循环系统由于落差、管长、弯头、变 径、分流等因素的影响, -使动压下降、流速下降,造成节流元件的 冷媒通过量减小,从而导致距离较远的个体空调器的流量不足,制 冷能力下降。如图1所示,传统的冷J 某循环系统包括压缩机A、冷凝器B、 连接管C、节流元件D、蒸发器E。如图2所示,在该传统的冷媒 循环系统中,当冷媒流过连接管C后(即,从图中的点3到达点4 之后),从p-h图中可以看出,由阻力损失引起的压降为API,也就 是说,由于冷々某由于沿程阻力损失而压力降低(如图2所示,节流 压降为AP), /人而可知冷J 某流过节流元4牛的流量也相应减少。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正是致力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而作出的。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冷媒循环系统,其包括压缩 机、冷凝器、连接管、节流元件、蒸发器、以及设置于冷凝器与连 接管之间的增压装置。 "f尤选i也,增压装置为增压泵。增压泵包4舌叶4仑、泵壳、泵轴、液体吸入口、液体排出口,优 选地,泵壳为蜗形泵壳。优选地,叶轮具有4至12个后弯的叶片。优选地,增压装置对冷々某的增压量与冷々某沿所述连接管流动过 程中的压力损失相当。才艮据本技术的冷媒循环系统可用于需要远距离供液或高 层供液的空调系统中,该系统的增压装置对管路中的液态冷々某进行 增压,用以克服由于管长、弯头、变径、分流等流动阻力,提高液 态冷媒的动压、提高冷媒的流速,消除冷媒压力损失带来的不利影 响,从而提高冷媒流过节流元件的流量,提高了制冷能力。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在随后的说明中给出,部分地可 从该说明中明显看出,或可从本技术的实施中看出。本实用新 型的目的和其它优点可从以下书面说明、权利要求以及附图特别给 出的结构来理解、获得。应该理解,以上的一般性描述和以下的详细描述都是列举和说 明性质的,目的是为了对要求保护的本技术提供进一步的说 明。附图说明附图构成了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用来帮助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 型,这些附图图解了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并可与i兌明书一起 用来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其中图1是传统的冷々某循环系统的系统图2是传统的冷々某循环系统的p-h图,该图中各个状态点的标 号与图1中的标号相对应;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冷媒循环系统的系统图4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增压泵的截面结构示意图5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冷媒循环系统的p-h图,该图 中各个状态点的标号与图3中的标号相对应;以及图6以p-h图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冷媒循环系统与 传统冷々某循环系统的区别。具体实施方式例的各种说明。该说明结合附图进行,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用相同 的标号表示。参照图3,才艮据本技术的冷々某循环系统包括压缩机A、 冷凝器B、连接管C、节流元件D、蒸发器E、以及增压装置F, 其中增压装置F设置于所述冷凝器B与所述连接管C之间。增压装置F可以为增压泵,如图4所示。增压泵F包括叶寿仑 11、泵壳12、泵轴13、液体p及入口 14、'液体4非出口 15。其中,叶 專仑11构成增压泵F的高速旋转部分,而泵壳12构成增压泵F的静 止部分。泵壳12为蜗形泵壳。另外,为了达到4交好的增压效果,叶轮r 11优选地具有4至12个后弯的叶片。叶4仑U紧固于泵轴13上, 并随泵轴13由电机(未示出)驱动作高速旋转。叶轮11是直接对 泵内液体做功的部件,为增压泵F的供能装置。泵壳12中央的液 体吸入口 14与吸入管路(未示出)相连4妄,泵壳12侧旁的液体排 出口 15与装有调节阀门的排出管路(未示出)相连接。增压泵F工作前,先将泵内流满液体,然后启动增压泵,叶轮 ll快速转动,叶轮11的叶片驱使液体转动,液体转动时依靠惯性 向叶轮ll外缘流去,同时叶轮ll从吸入管吸进液体,在这一过程 中,叶4仑中的液体绕流叶片,在绕流运动中液体向叶片作用一升力, 反过来叶片向液体作用与此升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这个力 对液体估文功,使液体获得能量流出叶4仑,这时液体的动压增大。下面,结合图5所示的p-h图分析才艮据本技术的具有增压 装置的冷々某循环系统的增压过程。冷i某由压缩才几A流出后,压力从 p增加为p'(图3中的1-2),此后在冷凝器B中经过等压变化过程 (图3中的2-3 )到达增压装置F,冷^ 某的压力经由增压装置F增 压后,压力从p'增加为p〃 (图3中的3-3')。优选地,增压装置F选择成可将冷媒的压力从p'增加为P〃,其 中,其中p〃与p'之差为节流元件的阻力损失,即APl,亦即,增压装置F对冷^ 某的增压量与冷^ 某沿连接管流动过程中的沿程阻力损失相当。参照图6,该图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冷媒循环系统 与传统冷々某循环系统的区别。从图6中可以看出,在传统冷士某循环 系统中,当冷媒到达连接管C时(即到达图1中的3时),冷媒的 压力为p',所以,当冷媒流过连接管C后(即到达图1中的4时) 压力变为(p'- AP1)。而在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冷媒循环系统中,由于增压装置F的存在,使得当冷媒到达连接管C时(即到达 图3中的3'时),冷J^某的压力为p〃,所以,当冷J 某流过连接管C后 (即到达图3中的4'时)压力变为(p〃- AP1)。由上述可4口, p"〉 p',所以(p〃- API ) > (p'- API ),也才尤是"i兌,与传统的不具有 增压装置的冷々某循环系统相比,4艮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冷々某循环 系统中的冷媒在到达节流元件D时压力较大,因此相应地提高了冷 ^ 某流过节流元件D的流量,提高了制冷能力。尽管本技术已经参照附图和优选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显 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 围的前提下,可以对本技术作出各种更改和变化。本技术 的各种更改、变化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的内容涵盖。权利要求1.一种冷媒循环系统,其包括压缩机(A)、冷凝器(B)、连接管(C)、节流元件(D)、蒸发器(E),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循环系统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冷凝器(B)与所述连接管(C)之间的增压装置(F)。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媒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压 装置(F)为增压泵。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媒循环系统,所述增压泵包括叶轮(11)、泵壳(12)、泵轴(B)、'液体吸入口 (14)、'液体4非出 口 (15),其特征在于,所述泵壳(12)为蜗形泵壳。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媒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叶轮(11 )具有4至12个后弯的叶片。5. 才艮据4又利要求1所述的冷々某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压 装置(F)对冷J 某的增压量与冷纟某沿所述连4妻管(C)流动过 程中的压力损失相当。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冷媒循环系统,其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连接管、节流元件、蒸发器、以及设置于冷凝器与连接管之间的增压装置。增压装置为增压泵,该增压泵包括叶轮、泵壳、泵轴、液体吸入口、液体排出口,泵壳为蜗形泵壳,叶轮具有4至12个后弯的叶片。增压装置对冷媒的增压量与冷媒沿所述连接管流动过程中的压力损失相当。根据本技术的冷媒循环系统可用于需要远距离供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冷媒循环系统,其包括压缩机(A)、冷凝器(B)、连接管(C)、节流元件(D)、蒸发器(E),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循环系统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冷凝器(B)与所述连接管(C)之间的增压装置(F)。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灿华熊建国刘煜黄春谢康山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