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董鸿聚专利>正文

多用型煤微型炉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81177 阅读:1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用型煤微型炉,它以球状或半球状型煤为燃料,满足采暖、煮饭和洗澡的需要。它由炉体4、上炉排5和下断排6构成。其特征是:上炉排5通过推拉杆14与旋转臂15连接,通过旋转臂15上的上手柄16的摇动,可使上炉排插进或退出炉膛。而下炉排6为几组可旋转的炉条,其一端与通过连杆18连在一起的摇臂17固定,通过摇臂17的旋转可变化炉条的间距,通过上、下炉排动作的配合达到有秩序地除渣,使其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除渣方便、不破坏燃烧分层、负荷稳定、热效率高、污染小的特点。(*该技术在200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多用型煤微型炉,属锅炉
,特别适宜燃烧球状或半球状型煤。目前用于小面积建筑物取暖的微型炉日渐增多,燃用烟煤的微型炉效率低浪费能源、冒黑烟、污染环境,因而不宜推广。而燃用无烟型煤的微型炉虽然热效率高,但操作比较复杂,其中燃用蜂窝型煤的微型炉由于煤球燃尽后仍具有一定的强度,且尺寸几乎未变,从底部无法掏出,如果从上部通过在燃煤球挤碎,也容易将在燃煤球挤碎,故一般是将上部的在燃煤球取出,再取出燃尽煤球,再放入在燃煤球,再放入新煤球,并且要将煤球孔眼对准,操作起来比较复杂,取出的在燃煤球及炉膛均受到冷却,燃烧受到一定影响,另外,该种燃用蜂窝煤球的微型炉其规格也受到了限制。而对于燃用球状和半球状型煤的微型炉底部形成的渣球也不容易从底部捅碎,上部积压的在燃煤球和预热煤球又较多,要想扒开上部积压的煤球再捅碎渣球更不容易,因而这种易于生产、易于运输、保管和易于填煤的煤球的使用受到了限制。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燃用型煤炉的缺陷,提供一种使用特殊炉排结构、燃用球状和半球状型煤而很方便从底部除渣、热效率和负荷稳定性显著提高的多用型煤微型炉。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达到的。这种微型炉,由炉体4、位于炉体中部两侧的上炉排5、位于上炉排5下部的下炉排6构成,其特殊之处是,上炉排5是两组由几根平行的一头带尖另一端连在一体上的炉条组成,尖端可以插进或退出炉膛,外端与推拉杆14连接,推拉杆14的另一端又分别与旋转臂15的两端相接,炉体前后侧的两个旋转臂15通过轴13固定在一起,而前面的旋转臂15的上端连有上手柄16。下炉排6由几组可旋转的炉条组成,即每两根为一组,而仅一根为轴并伸出炉体外,其前面一端与摇臂17相接,摇臂17的另一端由连杆18连在一起,其中一根摇臂加长为下手柄21。另一个特殊之处是,在炉体内部设置了固定耐火层11的基础上,又设置了可方便地拆除和安装的活动耐火层12,以便进行采暖期与非采暖期不同负荷的调整。本技术一种较好的实施方式是在上炉条5上下两侧的炉体上设置导向臂19,以防止推拉杆14不同方向的推拉而使上炉条5运行受阻。本技术上述上炉条的间距以煤球不至漏下为准,下炉条亦同。由于本技术采取了上述技术解决方案,使燃烧过程中,当燃烧所产生的渣球层上升至上炉排5以上时,将上炉排插入炉膛托住上部正在燃烧的煤层,再旋转下炉排将上、下炉排之间的渣球除掉,恢复下炉排位置,然后再退出上炉排使燃烧层落入下炉排,添上新煤球,实现了方便除渣,不打乱燃烧分层,大大减少开炉门的时间,使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除渣方便、不打乱燃烧分层、燃烧充分、负荷稳定、热效率高、一炉多用的特点。 附图说明图1-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俯视图;图2-图1的A向视图;图3-图1的I-I剖面图;图4-图2的II-II剖面图;图5-图2的III-III剖面图;图6-活动耐火层12形状图。图中1.烟气出口、2.出水口、3.管束、4.炉体、5.上炉排、6.下炉排、7.进水口、8.渣室、10.炉门、11.固定耐火层、12.活动耐火层、13.轴、14.推拉杆、15.旋转臂、16.上手柄、17.摇臂、18.连杆、19.导向臂、20.出渣(进风门)、21.下手柄。以下结合附图给出本技术的实施例,用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解决方案。参考图1-图4,如图所示炉体4的底部是单层钢板焊制的渣室8,在渣室的前侧设有出渣(进风)20,渣室以上部分的炉体则由双层钢板构成中间可以盛水的壳体,壳体的底部设进水口7,顶部设有出水口2,在壳体的上部,设置了错列的连接前后两侧内层的管束3以增加受热面(如图3所示),壳体的上部开有炉门10。在渣室的顶部即炉膛的底部,横穿渣室前后两壁布置有下炉排6(如图5所示),伸出前壁外的一端与摇臂17固定连接,各摇臂17的另一端通过销轴和连杆18连在一起,使之可以同步活动。在下炉排6的上部,又布置有上炉排5(如图4所示),上炉排5是由平行的尖状钢筋组成,通过壳体左右两壁上的圆孔插入炉膛内,而另一端连在推拉杆14的一端,推拉杆14的另一端分别与旋转臂15的上下两端相连,炉体4前后两侧的旋转臂15是对称的并通过轴13固定为一体,使之通过固定在前侧旋转臂上的上手柄16摇动前侧旋转臂15时,后的旋转臂15做同样的运动,共同通过推拉杆14带动左右两侧的尖状炉条插进或退出炉膛。因为旋转臂15运动时,推拉杆14的受力方向与要求的上炉排5前进或后退的方向有偏差,为了保证上炉排5的可靠运动,在上炉排5上下两侧的壳体上设置了导向臂19,在炉膛内,为了保持炉膛的较高温度,设置了固定耐火层11以限制炉膛周围壳体内水的吸热,固定耐火层11的内侧,设置了可以方便的拆除和安装的活动耐火层12。本技术的水循环原理与现有技术相同,而燃烧工作原理是,首先是将上手柄16和下手柄21向右旋转,使上炉排5退出炉膛而下炉排的每组两根炉条处于水平位置,从炉门10投入引燃物(如木柴)于下炉排6之上,打开进风门20,点燃之后再放入煤球,此时煤球就会被慢慢引燃进入燃烧状态,随着燃烧的进行,煤球层底部的煤球逐渐燃尽变为渣球,只有将渣球除掉,上部才能补充新煤球,以维持炉子连续燃烧,当渣球逐渐向上扩展,其上部高于上炉排5位置时,就可以进行除渣,方法是将上手柄16向左旋转,则通过推拉杆14的作用,迫使上炉排5插入炉膛内的渣球层,然后再将下手柄21向左旋转约90°,下炉排的每组中其中一根围绕另一根为轴向下旋转至为轴的炉条下部,在原有水平面上,只有为轴的炉条,则因间距太大无法托住渣球,上下炉排之间的渣球就会落入渣室8,而上炉排上部的渣球被上炉条托住,然后再将下手柄21向右旋转,下炉排恢复原有水平状态,再将上手柄16向右旋转,使上炉排退出炉膛,则炉膛内原在上炉排之上的渣球落在下炉排上,其上的在燃煤球也相应下移,之后,再通过炉门10添加新煤球。运行一段时间后,再重复上述动作,则底部不断形成的渣球被排除,上部不断添加新煤球,燃烧继续维持下去。由于除渣时不破坏燃烧分层,燃烧照常进行,也不需打开炉门,冷空气不能侵入,因而热效率高,负荷稳定,同时,由于渣球不需要捅碎,几乎原样(只有少数被上炉排穿破)落入渣室,因而也没有粉尘外逸或被烟气抽走,防止了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在冬季取暖时,拆除活动耐火层12,则炉膛容积变大,可以满足煮饭、取暖或洗澡的要求;而在非采暖季节,只有煮饭和洗澡用水,可以再安上活动耐火层12,缩小炉膛容积,以节约燃料,而煮饭时和压火时所加热的水,也可满足洗澡的要求。同理,根据不同的负荷要求可以做出若干规格的炉子,并且,根据型煤的尺寸和形状变化上、下炉排的间距和数量,可以形成多个实施例。权利要求1.一种多用型煤微型炉,它由炉体(4)、位于炉体下部的下炉排(6)和炉体中部的上炉排(5)构成,其特征是上炉条(5)为一端尖状、另一端固定在一起的平行的尖状炉条,尖端可以插入或退出炉膛,而左右两侧炉排的另一端与推拉杆(14)的一端相接,推拉杆(14)的另一端分别与旋转臂(15)的两端连接,前后两侧的两个旋转臂通过轴(13)连为一体,而下炉排(6)是以两根为一组的若干组炉条,每组两根中的一根为轴,另一根可围绕其旋转,轴的一端与摇臂(17)固定,而摇臂的另一端由连杆(18)连为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用型煤微型炉,它由炉体(4)、位于炉体下部的下炉排(6)和炉体中部的上炉排(5)构成,其特征是:上炉条(5)为一端尖状、另一端固定在一起的平行的尖状炉条,尖端可以插入或退出炉膛,而左右两侧炉排的另一端与推拉杆(14)的一端相接,推拉杆(14)的另一端分别与旋转臂(15)的两端连接,前后两侧的两个旋转臂通过轴(13)连为一体,而下炉排(6)是以两根为一组的若干组炉条,每组两根中的一根为轴,另一根可围绕其旋转,轴的一端与摇臂(17)固定,而摇臂的另一端由连杆(18)连为一体,可以同时运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鸿聚
申请(专利权)人:董鸿聚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7[中国|山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