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河豚毒素酯化物的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2153619 阅读: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21 05:4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河豚毒素酯化物的制备方法,所述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河豚毒素溶入不饱和脂肪酸甘油酯或饱和脂肪酸甘油酯,经化学反应后产生的新的化合物。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一,本发明专利技术直接将河豚毒素酸性水溶液溶入单一成分的不饱和脂肪酸甘油酯或饱和脂肪酸甘油酯,不通过乳化剂过渡,方法简便。二,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河豚毒素酯化物是由河豚毒素与不饱和脂肪酸甘油酯或饱和脂肪酸甘油酯经化学反应后,生成的新的化合物。三,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河豚毒素酯化物没有河豚毒素的高毒性,用于口服制剂时对人体具有绝对的安全性。四,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河豚毒素酯化物可以仅是作为单独的药物原料,也可以用于与其它药物组合成复方制剂,或联合使用。

A preparation method of tetrodotoxin est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河豚毒素酯化物的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河豚毒素酯化物的制备方法,属于医药领域。本专利技术的河豚毒素酯化物是将河豚毒素溶入不饱和脂肪酸甘油酯或饱和脂肪酸甘油酯,经化学反应后产生的新的化合物。这种新的化合物不具有河豚毒素的毒性,可用于放大共用药物的疗效,抑制共用药物的依赖性、耐受性和副作用。本专利技术克服了河豚毒素口服时的高毒性,为河豚毒素安全应用开辟了新途径。
技术介绍
1909年,日本学者田原良纯从河豚卵巢中提取到一种粗品毒素,命名为河豚毒素(Tetrodotoxin),简称TTX。1950年,日本科学家横尾晃制得了河豚毒素的结晶状物质,并发现它是一种毒性极高,相对分子质量小的非蛋白毒素,其结构为笼形原酸酯类。从50年代开始,国内外学者一直认为河豚毒素对于神经细胞钠离子通道具有阻断作用,并认为这种阻断阻滞了对疼痛信号的传递,由此产生了河豚毒素的镇痛效果。八十年代初,蔡志基、黄致强、潘心富等人采用小鼠测试河豚毒素的镇痛效果。他们的试验包括“热板添足试验”、“醋酸扭体试验”、“尾根电刺激试验”等。实验结果一致表明,单一的河豚毒素水溶液对小鼠没有镇痛效果,从而否定了阻断钠通道产生镇痛作用的论断。(蔡志基,黄致强,潘心富等.《国产河豚毒素的药理研究摘要》,河北水产科技,1983,1:1-3)由于单纯的河豚毒素水溶液没有明显的镇痛效果,国内许多学者根据实验结果,发现将河豚毒素与吗啡一类阿片联合使用,能够放大共用药物的镇痛效果,抑制共用药物的耐受性。(南京大学徐英、胡刚等.《河豚毒素与吗啡联合应用的作用研究》.江苏临床医药杂志.2001年第五期)(中国药科大学徐开俊、江苏京甲医药赵继红等.《河豚毒素与吗啡联合用药对吗啡依赖性及镇痛耐受作用的影响》.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11,20-5.)本专利技术人认为,河豚毒素至今未能成为新药的主要原因,不仅是由于河豚毒素单独使用无显著疗效,同时还在于它属于剧毒性生物碱,其毒力相当于氰化钾的1250倍,由此制约了河豚毒素的临床应用。并认为,只有降低或消除河豚毒素的高毒性,同时保留它在与其它药物共用时,具有的脱瘾增效的优势,才能使河豚毒素获得广泛的临床应用。现有技术的不足近十年来,不少专家试图通过改变河豚毒素的形态,提高河豚毒素在临床中的安全系数。2004年9月,黄致强等专利技术了专利《河豚毒素油相制剂的制备方法》(ZL2004I10080577.7)。该专利使用水包油、油包水技术制得了河豚毒素油相制剂。本专利技术人通过验证,发现上述专利虽然改变了河豚毒素在药物中存在的形态,但并没有改变河豚毒素的结构,而只是使河豚毒素变成被油包裹的微粒悬浮在油脂中,得到的是一种河豚毒素的乳化物。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河豚毒素酯化物的制备方法。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河豚毒素酯化物的制备方法,所述的河豚毒素酯化物是将河豚毒素溶入不饱和脂肪酸甘油酯或饱和脂肪酸甘油酯,经化学反应后产生的新的化合物。所述的河豚毒素是从河豚内脏中提取的河豚毒素。可以是纯度≥99%的纯品,也可以是纯度≤98%的粗品。所述的河豚毒素在不饱和脂肪酸甘油酯或饱和脂肪酸甘油酯中的可溶入量为1-1500μg/ml,溶入量如超过255μg/ml,河豚毒素呈饱和状态。所述的不饱和脂肪酸甘油酯是指纯度≥98%的单一成分不饱和脂肪酸甘油酯,包括各种油酸甘油酯,或亚油酸甘油酯,或亚麻酸甘油酯等。所述的饱和脂肪酸甘油酯是指纯度≥98%的单一成分饱和脂肪酸甘油酯,包括各种月桂酸甘油酯,或硬脂酸甘油酯,或软脂酸甘油酯等。所述的不饱和脂肪酸甘油酯或饱和脂肪酸甘油酯可以是其中一种,也可以是两种或以上,可以从动植物中提取,也可人工合成。所述的河豚毒素酯化物制备方法,包括:取纯度≥98%的单一成分不饱和脂肪酸甘油酯,或纯度≥98%的单一成分饱和脂肪酸甘油酯,置烧杯中,水浴加热,恒温50-80℃,磁力搅拌,再将河豚毒素酸性水溶液滴入其中,经24小时连续搅拌后,静置,得到河豚毒素酯化物。所述的河豚毒素水溶液与不饱和脂肪酸甘油酯或饱和脂肪酸甘油酯的体积比为1∶20以上。所述的河豚毒素酸性水溶液由河豚毒素与柠檬酸,或醋酸,或磷酸溶于纯水制成,水的数量以河豚毒素全溶为上限。所述的河豚毒素酸性水溶液如采用柠檬酸作溶剂,应添加柠檬酸盐作组合剂,其固态组合物与河豚毒素的重量比例为5:1。用本专利技术的河豚毒素酯化物对小鼠灌胃(小鼠体重22g/只),河豚毒素对小鼠的安全剂量为每只小鼠60μg/次(理论含量)。用本专利技术的河豚毒素酯化物与紫苏籽油、白芷油、辛夷油、细辛油和紫苏叶油,等等,组成复方制剂,可用于镇痛。用本专利技术的河豚毒素酯化物与阿魏油、缬草油、洋金花油、延胡索油和巴戟天油,等等,组成复方制剂,可用于戒毒。用本专利技术的河豚毒素酯化物与红豆杉种子油、白术油、柑橘油、莪术油和鸦胆子油,等等,组成复方制剂,可用于抗癌。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的区别如下:现有技术使用的是普通的动植物油,在溶合的过程中,河豚毒素无法与动植物油形成化学反应,这是一种水包油和油包水的乳化过程,得到的是含有河豚毒素的油相制剂,河豚毒素是以微粒状悬浮在油剂中。这是一种物理反应,没有改变河豚毒素的化学结构。本专利技术使用的油脂是单一成分的不饱和脂肪酸甘油酯或饱和脂肪酸甘油酯,在化学反应过程中,甘油酯中的油酸,或亚油酸,或亚麻酸,或硬脂酸,或软脂酸等,与河豚毒素外围的5个羟基形成紧密结合,同时将河豚毒素水溶液中的柠檬酸或其它酸置换出去,产生的是一种具有独自的分子结构的新的化合物。由于河豚毒素具有特异的、陆生动物极少见的化学结构。其分子结构式显示,它有一个碳环,一个胍基,五个羟基,一个半醛糖内酯基团,在它的分子中几乎所有的碳原子都具有不对称性取代。这种极其复杂的分子结构使河豚毒素酯化物的分子结构变得更加复杂。本专利技术仅是制备出河豚毒素酯化物,由于专利技术人条件限制,对其独特的分子结构式尚未弄清楚,只能留待科学家继续研究。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一,本专利技术直接将河豚毒素酸性水溶液溶入单一成分的不饱和脂肪酸甘油酯或饱和脂肪酸甘油酯,不通过乳化剂过渡,方法简便。二,本专利技术的河豚毒素酯化物是由河豚毒素与不饱和脂肪酸甘油酯或饱和脂肪酸甘油酯经化学反应后,生成的新的化合物。三,本专利技术的河豚毒素酯化物没有河豚毒素的高毒性,用于口服制剂时对人体具有绝对的安全性。四,本专利技术的河豚毒素酯化物可以仅是作为单独的药物原料,也可以用于与其它药物组合成复方制剂,或联合使用。将它与其它药物组成复方制剂或联合使用,能放大共用药物的疗效,抑制共用药物的依赖性、耐受性和副作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效果进行证实。本专利技术所用的河豚毒素,购自江苏省泰州市康特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本专利技术所用的单油酸甘油酯、亚麻酸甘油酯和三油酸甘油酯,购自武汉远城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实施例1河豚毒素酯化物制备方法取纯度≥98%的单油酸甘油酯20ml,置50ml烧杯中,水浴加热,恒温50-80℃,磁力搅拌。取河豚毒素纯品5mg,置2ml西林瓶,加入柠檬酸9.45mg,柠檬酸钠盐15.55mg,纯水1ml,静置,直至全溶,用小针筒抽出,滴入正在搅拌的单油酸甘油酯中,连续搅拌24小时,静置,得河豚毒素单油酸酯化物20ml(水分蒸发),河豚毒素理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河豚毒素酯化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河豚毒素溶入不饱和脂肪酸甘油酯或饱和脂肪酸甘油酯,经化学反应后产生新的化合物。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河豚毒素酯化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河豚毒素溶入不饱和脂肪酸甘油酯或饱和脂肪酸甘油酯,经化学反应后产生新的化合物。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豚毒素酯化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河豚毒素是从河豚内脏中提取的河豚毒素。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豚毒素酯化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河豚毒素是纯度≥99%的纯品,也可以是纯度≤98%的粗品。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豚毒素酯化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河豚毒素在不饱和脂肪酸甘油酯或饱和脂肪酸甘油酯中的可溶入量为1-1500μg/ml,溶入量如超过255μg/ml,河豚毒素呈饱和状态。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豚毒素酯化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不饱和脂肪酸甘油酯是指纯度≥98%的单一成分不饱和脂肪酸甘油酯,所述的不饱和脂肪酸甘油酯为油酸甘油酯、亚油酸甘油酯或亚麻酸甘油酯。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豚毒素酯化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继红李伟徐开俊张宏业姚峰赵琦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华豚药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