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液系统及其航空发动机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2125468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18 04: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排液系统及其航空发动机,该排液系统包括排液管路、排液漏斗、气源和引气管路,排液管路的入口用于与排液点相连通,排液管路的出口与排液漏斗的入口相连通,排液漏斗的出口用于与外部空气相连通;气源用于提供气流;引气管路的入口与气源的出口相连通,排液管路的中部设有第一连接口,引气管路的出口与第一连接口相连通。该排液系统及其航空发动机,显著减小了排液管路的积液风险,降低了对排液漏斗的安装要求,提高排液安全性;将该排液系统应用于航空发动机上,液体能直接穿透短舱整流罩的附面层并至大气环境中,减小了排液漏斗对短舱整流罩的外部气流的阻力影响。

Drainage system and its Aeroengin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排液系统及其航空发动机
本技术涉及一种排液系统。本技术还涉及一种包括该排液系统的航空发动机。
技术介绍
发动机需配备排液系统,将发动机及其附件在工作中和维护中产生的废液收集并安全地输送到发动机的外部。如图1所示,通常的排液系统由排液管路1、排液漏斗2组成。排液管路1内的可燃液体主要来自发动机滑油箱、吊挂、传动系统、液压作动系统等处的废液,且这些液体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流入到排液漏斗2中。由于依靠重力作用进行液体收集,因此通常需要在排液管路1的结构设计中保证不能积液,且排液漏斗2位于发动机的短舱整流罩200的最低点。排液管路1过长,排液管路1平直段过多,都会导致排液管路1内容易发生积液。另外,为防止废液被短舱整流罩200的外部气流吹入到高温区域,例如发动机的尾喷管,从而产生着火的危险。因此,通常要求排液漏斗2距离短舱整流罩200的外表面至少5至8厘米,以实现安全、有效地排液。因此,现有的航空发动机的排液系统存在以下弊端:1)排液管路有积液风险。由于排液管路中的废液通常为航空煤油、航空润滑油,这些液体具有一定粘性且高温环境下容易结焦积碳产生杂质。因此,如果只靠重力向下流动,一旦管路内部发生堵塞,且堵塞与正常排液量减少在短时间内不易区分,很可能无法及时排故,则排液管路内会发生积液,当积液量达到一定量后,会有引发火情的危险。2)排液漏斗的安装要求不易实现。现有的航空发动机要求排液漏斗位于发动机的短舱整流罩的最低点,以保证废液靠自重流入排液漏斗。但有时,短舱整流罩的最低点距离发动机的排液点较远,从而导致排液管路会过长、平直段过多,容易引起排液管路积液。3)排液漏斗对短舱整流罩的外部气流有阻力影响。现有的航空发动机要求排液漏斗伸出短舱整流罩的外表面且距离短舱整流罩的外表面至少5至8厘米,以避免废液污染短舱外表面,以及避免废液被吹向发动机火区。但伸出短舱整流罩这部分结构,对其附近气流有阻力影响,增加流阻损失。现有的航空发动机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根据流体计算、气动试验实现可接受的排液漏斗的外形,增加研制周期和研制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排液系统及其航空发动机,以解决现有的排液系统的液体排出困难、排液漏斗的安装要求高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一种排液系统,包括排液管路、排液漏斗、气源和引气管路,所述排液管路的入口用于与排液点相连通,所述排液管路的出口与所述排液漏斗的入口相连通,所述排液漏斗的出口用于与外部空气相连通;所述气源用于提供气流;所述引气管路的入口与所述气源的出口相连通,所述排液管路的中部设有第一连接口,所述引气管路的出口与所述第一连接口相连通。在本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排液管路中加入气流,促进了排液管路中的液体的流动,显著减小了排液管路的积液风险,降低了对排液漏斗的安装要求,提高排液安全性。优选地,所述气流由惰性气体组成。在本技术方案中,使用惰性气体组成的气流吹除排液管路内的液体时,可以有效降低排液管路内的液体着火的风险。优选地,所述排液系统还包括加压装置,所述加压装置设置于所述引气管路上。在本技术方案中,加压装置对引气管路内的气流进行进一步的加压,使从引气管路的出口排出的气流保持足够的气压和流速,保证气流吹除液体的效果。优选地,所述引气管路的出口的气流方向指向所述排液管路的出口。在本技术方案中,气流将液体始终吹向排液管路的出口,保持良好的吹除液体的效果。优选地,所述排液系统还包括阻燃剂喷射装置,所述阻燃剂喷射装置用于喷射阻燃剂,所述排液管路的中部设有第二连接口,所述阻燃剂喷射装置的出口与所述第二连接口相连通。在本技术方案中,排液管路内的液体混入阻燃剂后,可以有效降低排液管路内的液体着火的风险。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接口位于所述排液管路的入口、第一连接口之间。在本技术方案中,排液管路内的液体先与阻燃剂混合,再通过气流将液体吹向排液管路的出口,使液体能与阻燃剂充分混合,达到最佳的混合效果。优选地,所述排液系统还包括单向阀,所述单向阀设置于所述排液管路上,所述单向阀位于所述排液管路的入口与所述第二连接口之间。在本技术方案中,液体先经过单向阀后再与阻燃剂混合,避免已混合阻燃剂的液体再回流到发动机中。优选地,所述排液系统还包括单向阀,所述单向阀设置于所述排液管路上,所述单向阀位于所述排液管路的入口与所述第一连接口之间。在本技术方案中,液体先经过单向阀后再通过气流吹向排液管路的出口,确保单向阀下游的液体不会回流到排液点,即确保排液管路中的液体向下游单向流动。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航空发动机,所述航空发动机包括上述排液系统。在本技术方案中,排液系统排出的液体,能直接穿透短舱整流罩的附面层并排至大气环境中,排液效果好,液体不会受短舱整流罩的附面层的气流影响而被吹到发动机高温区域。优选地,所述航空发动机包括短舱整流罩,所述短舱整流罩上设有与所述排液漏斗的出口相对应的液体出口,所述排液漏斗的出口位于所述短舱整流罩的外表面内。在本技术方案中,在航空发动机的设计过程中不需要考虑排液漏斗的形状,排液漏斗不影响航空发动机的整体外形设计,缩短了研制周期,减小了研制成本。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技术各较佳实例。本技术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该排液系统及其航空发动机,其排液系统设置气源,通过气流将排液管路内的液体吹出,显著减小了排液管路的积液风险,降低了对排液漏斗的安装要求,提高排液安全性;将该排液系统应用于航空发动机上,液体能直接穿透短舱整流罩的附面层并至大气环境中,减小了排液漏斗对短舱整流罩的外部气流的阻力影响,排液效果好,液体不会受短舱整流罩的附面层的气流影响而被吹到发动机高温区域。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的排液系统用于航空发动机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排液系统用于航空发动机时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排液管路1,第一连接口11,第二连接口12;排液漏斗2;气源3;引气管路4;加压装置5;阻燃剂喷射装置6;单向阀7;排液点100;短舱整流罩200,液体出口201。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在以下的描述中阐述了更多的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显然能够以多种不同于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根据实际应用情况作类似推广、演绎,因此不应以此具体实施例的内容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如图2所示,该排液系统包括排液管路1和排液漏斗2,排液管路1的入口用于与排液点100相连通,排液管路1的出口与排液漏斗2的入口相连通,排液漏斗2的出口用于与外部空气相连通。排液管路1将多个排液点100的废液,如航空煤油、航空润滑油等,收集在一起,并通过排液漏斗2排出至外部。为了保证排液效果,排液系统还包括气源3和引气管路4,气源3用于提供气流;引气管路4的入口与气源3的出口相连通,排液管路1的中部设有第一连接口11,引气管路4的出口与第一连接口11相连通。通过在排液管路1中加入气流,促进了排液管路1中的液体的流动,显著减小了排液管路1的积液风险,降低了对排液漏斗2的安装要求,提高排液安全性。在引气的作用下,气流可以吹除排液管路1内的液体,防止排液管路1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排液系统,包括排液管路和排液漏斗,所述排液管路的入口用于与排液点相连通,所述排液管路的出口与所述排液漏斗的入口相连通,所述排液漏斗的出口用于与外部空气相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液系统还包括:气源,所述气源用于提供气流;引气管路,所述引气管路的入口与所述气源的出口相连通,所述排液管路的中部设有第一连接口,所述引气管路的出口与所述第一连接口相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排液系统,包括排液管路和排液漏斗,所述排液管路的入口用于与排液点相连通,所述排液管路的出口与所述排液漏斗的入口相连通,所述排液漏斗的出口用于与外部空气相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液系统还包括:气源,所述气源用于提供气流;引气管路,所述引气管路的入口与所述气源的出口相连通,所述排液管路的中部设有第一连接口,所述引气管路的出口与所述第一连接口相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由惰性气体组成。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液系统还包括加压装置,所述加压装置设置于所述引气管路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气管路的出口的气流方向指向所述排液管路的出口。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液系统还包括阻燃剂喷射装置,所述阻燃剂喷射装置用于喷射阻燃剂,所述排液管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文静邹恒王光强姜松许成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