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液器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086192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12 19: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分液器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器。分液器结构包括壳体;第一隔板,第一隔板设置于壳体内以将壳体分隔成相连通的上腔体和下腔体;第二隔板组件,第二隔板组件设置于下腔体内,第二隔板组件将下腔体分隔成多个腔室,多个腔室的沿壳体的径向方向的横截面的几何中心线的连线为旋线。这样设置能够提高该分液器的气液分离的效果,有效地提高了具有该分液器结构的压缩机的效率。由于多个腔室形成旋线延伸方式,这样设置能够增加气流在壳体内部的行程,有效地降低了气流产生的噪音,提高了该分液器的实用性。

Structure of liquid separator and air conditioner with i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分液器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本技术涉及空调器设备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分液器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技术介绍
在压缩机所采用的分液器中,分液器实现功能的形式大部分为滤网分离进入气体,并通过径向隔板阻挡分离液体和水的过程,其过程虽然高效但是噪声较大,且分离效果不明显,随着输入气体带液率的增加分离效果随之变差导致压缩机吸入大量液体降低压缩效率,并且随着液体进入压缩容腔内会导致滚子和滑片在液击作用下产生分离,导致压缩机的性能波动和噪音增大的问题。现有技术中,由于分液器回油孔会与所分离的液体串通导致回油效率低下,这也是导致压缩机异常磨损的原因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液器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压缩机效率低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分液器结构,包括:壳体;第一隔板,第一隔板设置于壳体内以将壳体分隔成相连通的上腔体和下腔体;第二隔板组件,第二隔板组件设置于下腔体内,第二隔板组件将下腔体分隔成多个腔室,多个腔室的沿壳体的径向方向的横截面的几何中心线的连线为旋线。进一步地,多个腔室的沿壳体的径向方向的横截面的几何中心线的连线为螺旋型线或渐开线型线。进一步地,分液器结构还包括:进气管,进气管与壳体相连接并与上腔体相连通;排气管,排气管与壳体相连接并从壳体的底部延伸至下腔体内。进一步地,第二隔板组件包括:隔离板,隔离板设置于下腔体内,隔离板的第一端与第一隔板相连接,隔离板的第二端与下腔体的底部相连接,隔离板的第一侧边与排气管的外表面相连接,隔离板的第二侧边沿壳体的径向方向向外逐渐螺旋延伸并与壳体的内周面相连接,隔离板、排气管和壳体之间围设成型腔,型腔的沿壳体的径向方向的几何中心线为旋线。进一步地,隔离板的沿壳体的径向方向的横截面的型线为渐开型线,型腔的沿壳体的径向方向的几何中心线为渐开型线,或者,隔离板的沿壳体的径向方向的横截面的型线为螺旋型线,型腔的沿壳体的径向方向的几何中心线为螺旋型线。进一步地,第二隔板组件还包括:分隔板,分隔板沿壳体的轴线方向设置于型腔内以将型腔分隔成多个腔室。进一步地,多个腔室包括第一腔室,分隔板为多个,多个分隔板包括:第一分隔板,第一分隔板的第一端与第一隔板相连接,第一分隔板的第二端与下腔体的底部相连接,第一分隔板的第一侧边与壳体相连接,第一分隔板的第二侧边与隔离板相连接,隔离板的第二侧边处且远离壳体几何中心一侧的表面与第一隔板、第一分隔板、壳体之间围设成第一腔室,第一腔室与上腔体相连通。进一步地,多个腔室包括第二腔室,多个分隔板包括:第二分隔板,第二分隔板与第一分隔板间隔地设置,第二分隔板的第一端与第一隔板相连接,第二分隔板的第二端与下腔体的底部相连接,第二分隔板的第一侧边与壳体相连接,第二分隔板的第二侧边与隔离板相连接,第一分隔板的远离第一腔室一侧的表面与第一隔板、第二分隔板、壳体、隔离板之间围设成第二腔室,第二腔室与上腔体和第一腔室相连通。进一步地,多个腔室包括第三腔室,多个分隔板包括:第三分隔板,第三分隔板与第二分隔板间隔地设置,第三分隔板的第一端与第一隔板相连接,第三分隔板的第二端与下腔体的底部相连接,第三分隔板的两个侧边均与隔离板相连接,第二分隔板的远离第二腔室一侧的表面与第一隔板、第三分隔板、壳体、隔离板的第二侧边之间围设成第三腔室,第三腔室与上腔体和第二腔室相连通。进一步地,多个腔室包括第四腔室,多个分隔板包括:第四分隔板,第四分隔板与第三分隔板间隔地设置,第四分隔板的第一端与第一隔板相连接,第四分隔板的第二端与下腔体的底部相连接,第四分隔板的两个侧边均与隔离板相连接,第三分隔板的远离第三腔室一侧的表面与第一隔板、第四分隔板、壳体、隔离板之间围设成第四腔室,第四腔室与上腔体和第三腔室相连通。进一步地,多个腔室包括第五腔室,多个分隔板包括:第五分隔板,第五分隔板与第四分隔板间隔地设置,第五分隔板的第一端与第一隔板相连接,第五分隔板的第二端与下腔体的底部相连接,第四分隔板的两个侧边均与隔离板相连接,第四分隔板的远离第四腔室一侧的表面与第一隔板、第五分隔板、壳体、隔离板之间围设成第五腔室,第五腔室与第四腔室相连通。进一步地,多个腔室包括第六腔室,多个分隔板包括:第六分隔板,第六分隔板与第五分隔板间隔地设置,第六分隔板的第一端与第一隔板相连接,第六分隔板的第二端与下腔体的底部相连接,第六分隔板的第一侧边与隔离板相连接,第六分隔板的第一侧边与排气管的外表面相连接,第五分隔板的远离第五腔室一侧的表面与第一隔板、第六分隔板、排气管、壳体、隔离板之间围设成第六腔室,第六腔室与第五腔室相连通。进一步地,多个腔室包括第七腔室和第八腔室,多个分隔板包括:第七分隔板,第七分隔板与第六分隔板间隔地设置,第七分隔板的第一端与第一隔板相连接,第七分隔板的第二端与下腔体的底部相连接,第七分隔板的第一侧边与隔离板相连接,第七分隔板的第一侧边与排气管的外表面相连接,第六分隔板的远离第六腔室一侧的表面与第一隔板、第七分隔板、排气管、壳体、隔离板之间围设成第七腔室,第七腔室与第六腔室相连通,第七分隔板的远离第七腔室一侧的表面与第一隔板、排气管、壳体、隔离板之间围设成第八腔室,第八腔室与第七腔室相连通,排气管与第八腔室相连通。进一步地,多个分隔板上均设置有过滤部,相邻的两个分隔板上的过滤部错位地设置。进一步地,过滤部至下腔体的底部的距离为h1,第一分隔板的长度为h2,其中,h1≥0.5h2。进一步地,过滤部包括过滤孔和/或过滤网。进一步地,第一隔板上开设有多个进气孔,第一腔室、第二腔室、第三腔室和第四腔室中的至少一个可通过进气孔与上腔体相连通。进一步地,多个进气孔间隔地设置,多个进气孔的几何中心的连线形成螺旋型线。进一步地,多个腔室中至少有一个腔室的容积与其余的腔室的容积不同。进一步地,第一分隔板、第二分隔板、第三分隔板和第四分隔板中的至少一个的靠近下腔体的一端上设置有连通孔。进一步地,排气管的位于第八腔室一侧开设有与第八腔室相连通的回油孔。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分液器结构,分液器结构为上述的分液器结构。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在壳体的下腔体内设置第二隔板组件将下腔体分隔成多个腔室,且将多个腔室的几何中心线的连线设置成旋线,这样设置使得从上腔体中进入下腔体的气流沿着旋线排出壳体外以实现气液分离,这样设置能够提高该分液器的气液分离的效果,有效地提高了具有该分液器结构的压缩机的效率。由于多个腔室形成旋线延伸方式,这样设置能够增加气流在壳体内部的行程,有效地降低了气流产生的噪音,提高了该分液器的实用性。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分液器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图1中A-A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分液器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透视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图3中B-B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5示出了图4中C-C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6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隔离板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分液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0);第一隔板(20),所述第一隔板(20)设置于所述壳体(10)内以将所述壳体(10)分隔成相连通的上腔体(11)和下腔体(12);第二隔板组件(30),所述第二隔板组件(30)设置于所述下腔体(12)内,所述第二隔板组件(30)将所述下腔体(12)分隔成多个腔室,多个所述腔室的沿所述壳体(10)的径向方向的横截面的几何中心线的连线为旋线。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分液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0);第一隔板(20),所述第一隔板(20)设置于所述壳体(10)内以将所述壳体(10)分隔成相连通的上腔体(11)和下腔体(12);第二隔板组件(30),所述第二隔板组件(30)设置于所述下腔体(12)内,所述第二隔板组件(30)将所述下腔体(12)分隔成多个腔室,多个所述腔室的沿所述壳体(10)的径向方向的横截面的几何中心线的连线为旋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液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腔室的沿所述壳体(10)的径向方向的横截面的几何中心线的连线为螺旋型线或渐开线型线。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液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液器结构还包括:进气管(40),所述进气管(40)与所述壳体(10)相连接并与所述上腔体(11)相连通;排气管(50),所述排气管(50)与所述壳体(10)相连接并从所述壳体(10)的底部延伸至所述下腔体(12)内。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分液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隔板组件(30)包括:隔离板(31),所述隔离板(31)设置于所述下腔体(12)内,所述隔离板(31)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隔板(20)相连接,所述隔离板(31)的第二端与所述下腔体(12)的底部相连接,所述隔离板(31)的第一侧边与所述排气管(50)的外表面相连接,所述隔离板(31)的第二侧边沿所述壳体(10)的径向方向向外逐渐延伸并与所述壳体(10)的内周面相连接,所述隔离板(31)、所述排气管(50)和所述壳体(10)之间围设成型腔,所述型腔的沿所述壳体(10)的径向方向的几何中心线为旋线。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分液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板(31)的沿所述壳体(10)的径向方向的横截面的型线为渐开型线,所述型腔的沿所述壳体(10)的径向方向的几何中心线为渐开型线,或者,所述隔离板(31)的沿所述壳体(10)的径向方向的横截面的型线为螺旋型线,所述型腔的沿所述壳体(10)的径向方向的几何中心线为螺旋型线。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分液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隔板组件(30)还包括:分隔板(32),所述分隔板(32)沿所述壳体(10)的轴线方向设置于所述型腔内以将所述型腔分隔成多个所述腔室。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分液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腔室包括第一腔室,所述分隔板(32)为多个,多个所述分隔板(32)包括:第一分隔板(321),所述第一分隔板(321)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隔板(20)相连接,所述第一分隔板(321)的第二端与所述下腔体(12)的底部相连接,所述第一分隔板(321)的第一侧边与所述壳体(10)相连接,所述第一分隔板(321)的第二侧边与所述隔离板(31)相连接,所述隔离板(31)的第二侧边处且远离所述壳体(10)几何中心一侧的表面与所述第一隔板(20)、所述第一分隔板(321)、所述壳体(10)之间围设成所述第一腔室,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上腔体(11)相连通。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分液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腔室包括第二腔室,多个所述分隔板(32)包括:第二分隔板(322),所述第二分隔板(322)与所述第一分隔板(321)间隔地设置,所述第二分隔板(322)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隔板(20)相连接,所述第二分隔板(322)的第二端与所述下腔体(12)的底部相连接,所述第二分隔板(322)的第一侧边与所述壳体(10)相连接,所述第二分隔板(322)的第二侧边与所述隔离板(31)相连接,所述第一分隔板(321)的远离所述第一腔室一侧的表面与所述第一隔板(20)、所述第二分隔板(322)、所述壳体(10)、所述隔离板(31)之间围设成所述第二腔室,所述第二腔室与所述上腔体(11)和所述第一腔室相连通。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分液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腔室包括第三腔室,多个所述分隔板(32)包括:第三分隔板(323),所述第三分隔板(323)与所述第二分隔板(322)间隔地设置,所述第三分隔板(323)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隔板(20)相连接,所述第三分隔板(323)的第二端与所述下腔体(12)的底部相连接,所述第三分隔板(323)的两个侧边均与所述隔离板(31)相连接,所述第二分隔板(322)的远离所述第二腔室一侧的表面与所述第一隔板(20)、所述第三分隔板(323)、所述壳体(10)、所述隔离板(31)的第二侧边之间围设成所述第三腔室,所述第三腔室与所述上腔体(11)和所述第二腔室相连通。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分液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腔室包括第四腔室,多个所述分隔板(32)包括:第四分隔板(324),所述第四分隔板(324)与所述第三分隔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洪玮赵旭敏彭慧明樊峰刚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