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照明系统防眩光罩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2085755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12 18: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照明系统防眩光罩,所述防眩光罩(1)位于照明系统的聚光透镜(2)出光面(21)一侧,所述防眩光罩(1)呈筒状,所述防眩光罩(1)沿其轴线方向贯通形成出光孔(11),位于防眩光罩(1)的出射端面(13A)上的出光孔(11)的孔径不大于所述聚光透镜(2)的最小出光面直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能提高防眩光效果,提高了整体照明效果。

An anti-glare cover for lighting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照明系统防眩光罩
本技术涉及光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照明系统防眩光罩。
技术介绍
LED灯由于具有低电压、高光效、发光颜色纯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LED作为点光源常被灯罩、筒体等器件包裹,而其发光角度一般不小于180度,这就导致部分光源光线射出后并非投向待照射面,而是射向灯罩、筒体等器件,这部分光常成为杂光。该类杂光经反射后很容易产生眩光,眩光一方面容易引起人眼不适,另一方面会造成灯体本身亮度高于待照射面被照射亮度,导致使用者投向带照射物的注意力被分散,使得灯体真正的照明导引效果大打折扣。为了解决该问题,如中国技术专利CN102095131B,名称为《防眩光LED射灯》公开了在LED芯片前端设置聚光透镜,在聚光透镜前端设置防眩光组件,该防眩光组件包括等横截面罩体,通过使罩体高度H与聚光透镜的最大出光面直径D以及聚光透镜的最大出光角度θ间满足H=D/θ时,吸收光束边沿的发散光线,并保证最大出光率。该专利虽然能较好的实现防眩光功能,但需防眩光组件与聚光透镜间满足一定要求,设计要求高,倘若一旦设计不达标,则防眩光效果将大打折扣,导致效果结果不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设计要求简单但防眩光效果佳的照明系统防眩光罩。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照明系统防眩光罩,所述防眩光罩位于照明系统的聚光透镜出光面一侧,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眩光罩呈筒状,所述防眩光罩沿其轴线方向贯通形成出光孔,位于防眩光罩的出射端面上的出光孔的孔径不大于所述聚光透镜的最小出光面直径。优选的,所述防眩光罩内部沿其轴线方向设有多个间隔分布的分隔壁,所述分隔壁与出射端面配合将防眩光罩依次分隔成多个腔体,所述分隔壁依次贯通形成有所述出光孔。优选的,所述出光孔的孔径随着出光孔与聚光透镜出光面间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小,且所述出光孔的最大孔径小于聚光透镜的最大出光面直径。优选的,所述防眩光罩的入射端呈开口状,所述分隔壁及出射端面的入射侧的孔径小于出射侧的孔径以形成所述出光孔,所述出光孔在所述轴线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为等腰梯形。优选的,每个出光孔在所述平面上投影形成的等腰梯形的腰边与光线射出方向间的夹角相等。优选的,所述防眩光罩的出射端面上的出光孔的孔径不小于聚光透镜的出光孔孔径。优选的,所述防眩光罩内壁呈可吸收散射光的黑色磨砂面优选的,所述防眩光罩出射端面的厚度大于分隔板的厚度。优选的,所述防眩光罩为圆筒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该筒状防眩光罩设计简单,在筒状防眩光罩上设置轴向出光孔,出射端上的出光孔的孔径小于等于聚光透镜出光面的最小直径,能阻挡从出光侧看到聚光透镜,从而有效阻碍光源外沿发出的大角度散射光进入出光孔内;罩筒内壁被间隔成多个腔体,并使位于分隔壁上的出光孔孔径随着分隔壁距离聚光透镜的距离增大而逐渐减小,能进一步层层过滤掉来自前面的光线中的散射光,有效防止眩光;而罩筒内壁呈黑色磨砂面设计,能吸收散射光,也有助于更好的保障防眩光功能的实现。附图说明图1为本申请照明透镜防眩光罩与透镜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剖视图。图3为图1的光路效果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图1-3示出了本申请照明透镜防眩光罩的一种优选实施例,即示出了该防眩光罩与聚光透镜2装配后的一种使用结构图。该照明透镜防眩光罩1位于聚光透镜2出光面21一侧,该防眩光罩1呈圆筒状,防眩光罩1沿其轴线方向(如图1中虚线所示)贯通形成出光孔11,远离聚光透镜2出光面21的出光孔11A的孔径,也即防眩光罩1出射端面13A上的出光孔11A的孔径不大于聚光透镜2的最小出光面直径。当然,该防眩光罩1也可以是方筒状等、多边形棱柱状等。聚光透镜2在实际使用中主要对光线进行汇聚,但由于光线射出角度的多样性,也会对部分光线进行散射,从而形成散射光,这类散射光通常会在聚光透镜2周围形成光斑,导致灯体本身过亮,影响照射效果。将防眩光罩1出射端面13A上的出光孔11A孔径设计成小于或等于聚光透镜2的最小出光面时,从防眩光罩2的出射端沿着轴线方向看过去,则看不见聚光透镜2的出光面21,这样,由出光面21形成的散射光就能被遮挡,不会从出光孔11A中射出,从而净化了光线,保证了照明效果。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该聚光透镜2的出光面21内凹,对于该类透镜,很容易导致散射光的产生,出光孔11A的孔径小于该出光面21的最小直径时,由大于该最小直径的出光面21产生的散射光就能被阻挡。当然,需要说明的是,为了确保大部分光源仍能被正常有效利用,该出光孔11A的孔径不能小于聚光透镜2的出光孔22的孔径,从而保证光照利用率。为了更好的过滤掉散射光,请参见图2和图3,所述防眩光罩1内部沿其轴线方向设有间隔分布的分隔壁13B、13C,该分隔壁13B、13C与出射端面13A配合将防眩光罩1内部依次分隔成多个腔体12,出光孔11则依次对应形成在将防眩光罩1内部分割成多个腔体12的分隔壁13B、13C和出射端面13A上。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防眩光罩1内部被分割成三个腔体12。该腔体12的深度是否相等,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腔体12的深度也与分隔壁13的厚度有关,显然,分隔壁13的厚度越厚,则腔体12的深度越浅。此处,出射端面13A用于将腔体12A与外界分离,该出射端面13A相较于分隔壁13B和分隔壁13C厚度更厚,与此同时,出光孔11A在分隔壁13A上的形成路径也更长,将在下文阐述。为了进一步过滤散光,同时确保大部分光线能由出射端面射出,所述出光孔11的孔径随着出光孔与聚光透镜2的出光面21间的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如图2,防眩光罩1出射端面13A处的出光孔11A的孔径小于出光孔11B的孔径,而出光孔11B的孔径又显然小于出光孔11C的孔径,同时,出光孔11C的孔径小于聚光透镜2的出光面21的最大直径,由图2显示,该防眩光罩1的入射面呈开口状,也即呈端面缺失的筒状,便于聚光透镜2放入防眩光罩内。这样,由聚光透镜2射出的散射光首先能被分隔板13C遮挡,未被分隔板13C过滤掉的散射光由出光孔11C射出后,又能再次被分隔板13B遮挡,经过出光孔11A时,还会再一次被出射端面13A遮挡,这样一层一层过滤,就能很好的净化光线,从而弱化灯体眩光效果,确保良好的照明效果。为了确保光线照射范围,作为改进,所述分隔壁13以及出射端面的入射侧的孔径小于出射侧的孔径以形成所述出光孔11,且所述出光孔11在所述轴线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为等腰梯形,具体可见图3所示。孔径由入射侧向出射侧增大,能很好的维持大部分光线的传播方向,保障光的传播照射范围,避免孔径对光线传播路径的抑制和改变,而最终光路效果图可由图3所示。优选的,每个出光孔11在所述平面上投影形成的等腰梯形的腰边与光线射出方向间的夹角相等,具体可参见图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防眩光罩内壁为黑色磨砂面,黑色能吸收光线,磨砂面有助于进一步吸收散射光,从而有助于散射光的进一步吸收过滤,进一步增强光线净化效果。如前所述,为了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照明系统防眩光罩,所述防眩光罩(1)位于照明系统的聚光透镜(2)出光面(21)一侧,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眩光罩(1)呈筒状,所述防眩光罩(1)沿其轴线方向贯通形成出光孔(11),位于防眩光罩(1)的出射端面(13A)上的出光孔(11)的孔径不大于所述聚光透镜(2)的最小出光面直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照明系统防眩光罩,所述防眩光罩(1)位于照明系统的聚光透镜(2)出光面(21)一侧,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眩光罩(1)呈筒状,所述防眩光罩(1)沿其轴线方向贯通形成出光孔(11),位于防眩光罩(1)的出射端面(13A)上的出光孔(11)的孔径不大于所述聚光透镜(2)的最小出光面直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光罩,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眩光罩(1)内部沿其轴线方向设有多个间隔分布的分隔壁(13),所述分隔壁(13)与出射端面(13A)配合将防眩光罩(1)依次分隔成多个腔体(12),所述分隔壁(13)依次贯通形成有所述出光孔(1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眩光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光孔(11)的孔径随着出光孔(11)与聚光透镜(2)出光面(21)间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小,且出光孔(11)的最大孔径小于聚光透镜(2)的最大出光面直径。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眩光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发伟徐柏章
申请(专利权)人:赛尔富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