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模块的支承元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061615 阅读:1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9-07 18:5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保持电子功能模块(133‑1,133‑2,133‑x)的支承元件装置(100)。该支承元件装置包括:第一支承元件(100‑1),其中,所述第一支承元件(100‑1)具有顶面(101‑1)和底面(103‑1),所述顶面(101‑1)形成有第一桥接槽(105‑1),所述底面(103‑1)形成有第二桥接槽(107‑1);以及第二支承元件(100‑2),其中,所述第二支承元件(100‑2)具有第一侧向桥接件(111‑2)和第二侧向桥接件(113‑2),所述第一侧向桥接件(111‑2)可插入所述第一桥接槽(105‑1)内,所述第二侧向桥接件(113‑2)可插入所述第二桥接槽(107‑1)内。

Supporting Element Device of Electronic Modu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电子模块的支承元件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支承元件装置。
技术介绍
在电子应用中,常常必须将大量的不同功能设置于同一位置处,此时便需要使用模块化的电子系统。在模块化的电子系统安装时,需使用以机械和电气方式互连的各种电子功能模块。电子功能模块的电气连接具体包括插头触点、电缆和/或触点桥接件。电子功能模块的机械连接确保了电子功能模块的有效直接连接。与单独的电子功能模块相比,具有不同电子功能模块的系统常常需要使用非常昂贵且技术复杂的机械和电气连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以微小的努力确保不同电子功能模块之间的有效机械和电气连接。该目的由具有独立权利要求特征的模块实现。本专利技术的有利实施方式构成附图、说明书和从属权利要求的技术方案。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上述目的由一种用于保持电子功能模块的支承元件装置实现,该支承元件装置包括:第一支承元件,其中,该第一支承元件具有顶面和底面,该顶面形成有第一桥接槽,该底面形成有第二桥接槽;以及第二支承元件,其中,该第二支承元件具有第一侧向桥接件和第二侧向桥接件,该第一侧向桥接件可插入所述第一桥接槽内,所述第二侧向桥接件可插入所述第二桥接槽内。如此,所实现的优点在于,可以以极其有效和简单的方式在所述第一和第二支承元件之间实现机械连接。通过该第一支承元件和第二支承元件之间的有效机械连接,由相应支承元件保持的电子功能模块相互之间也可实现有效的机械连接。在现有电子设备中,高性能的电子功能模块(如高于IP44)各自单独安装于机器或厂房中。其中,当将多个电子功能模块彼此靠近设置时,例如通过相应的安装板对这些模块进行安装,以形成一个单元,并且例如通过电插头连接器,将这些电子功能模块与周围设备电连接。在本专利技术装置中,通过将两个侧向桥接件插入相应的桥接槽的方式,实现所述两个支承元件之间的有效机械连接。通过将两个或更多个支承元件并排设置,可以获得机械稳定性足够高的底座。在该底座上,可以固定保持至少一个电子功能模块,该电子功能模块可与其他电子功能模块一起形成牢固的机械连结体,无需使用安装板。因此,本专利技术支承元件能够以微小的努力在不同电子功能模块之间实现安全且有效的机械和电气连接。在所述装置的一种有利实施中,所述第一支承元件和第二支承元件形成自支承的的支承元件装置,尤其可附接的自支承的支承元件装置;而且/或者所述第一支承元件和第二支承元件可以以可滑动方式紧固于支承轨道上,尤其为顶帽式轨道上。如此,所实现的优点在于,可实现自支承的支承元件装置,尤其可附接的自支承的支承元件装置,该装置可将所述组合体有效且稳定地附接至部件上。通过使用顶帽式轨道或型轨,可以在该顶帽式轨道上实现互连支承元件的有效滑动式附接,其中,该顶帽式轨道进一步紧固至部件上。在所述支承元件装置的一种有利实施中,所述第一支承元件具有支承元件宽度;所述第一桥接槽和第二桥接槽形成为凹槽,该凹槽具有小于所述支承元件宽度的凹槽宽度。如此,所实现的优点在于,所述延伸于整个支承元件宽度上且形成为凹槽的桥接槽确保能够有效地容纳相应的侧向桥接件,从而可在支承元件之间实现稳定的机械连接。在所述支承元件装置的另一有利实施中,所述第二支承元件具有顶面和底面;所述第一侧向桥接件形成于该第二支承元件的顶面;或者所述第二侧向桥接件形成于该第二支承元件的底面。如此,所实现的优点在于,通过在所述第二支承元件的不同表面上设置所述第一和第二侧向桥接件,可确保该第一和第二支承元件之间的有效机械连接。形成于所述第二支承元件顶面的第一侧向桥接件和形成于该第二支承元件底面的第二侧向桥接件相应地插入所述第一支承元件的第一和第二桥接槽。在该情况下,所述第一和第二侧向桥接件分别从两侧向相应的第一和第二桥接槽施加作用力,从而实现所述第一支承元件与第二支承元件之间的有效固定。在所述支承元件装置的另一有利实施中,所述第一支承元件的顶面形成有第一侧向桥接件,该第一侧向桥接件可插入其他支承元件的第一桥接槽内;所述第一支承元件的底面形成有第二侧向桥接件,该第二侧向桥接件可插入所述其他支承元件的第二桥接槽内。如此,所实现的优点在于,所述第一支承元件的第一和第二侧向桥接件可使得该第一支承元件有效连接至其他支承元件。该其他支承元件也可具有第一和第二侧向桥接件,从而使得所述第一支承元件能够与多个其他支承元件连接,并使得所述支承元件装置能够扩展至足以保持多个电子功能模块。在所述支承元件装置的另一有利实施中,所述第二支承元件的顶面形成有用于容纳第三支承元件的第一侧向桥接件的第一桥接槽;所述第二支承元件的底面形成有用于插入所述第三支承元件的第二桥接槽内的第二侧向桥接件。如此,所实现的优点在于,通过该第二支承元件的第一和第二桥接槽,可将该第二支承元件有效地与第三支承元件连接。该第三支承元件也可包括第一和第二桥接槽,从而使得该第三支承元件能够与多个其他支承元件连接,并使得所述支承元件阵列能够扩展至足以保持多个电子功能模块。在所述支承元件装置的另一有利实施中,所述第一支承元件、第二支承元件、第三支承元件或其他支承元件的底面分别形成有第三桥接槽;所述第一、第二和/或第三支承元件分别具有第三侧向桥接件;所述第一支承元件的第三侧向桥接件可插入所述其他支承元件的第三桥接槽内;所述第二支承元件的第三侧向桥接件可插入所述第一支承元件的第三桥接槽内;以及/或者所述第三支承元件的第三侧向桥接件可插入所述第二支承元件的第三桥接槽内。如此,所实现的优点在于,通过将所述第一侧向桥接件、第二侧向桥接件、第三侧向桥接件引入相应的第一桥接槽、第二桥接槽、第三桥接槽,与仅使用两个侧向桥接件和两个桥接槽的情形相比,可确保支承元件之间实现更加稳定的机械紧固。在所述支承元件装置的另一有利实施中,所述第一侧向桥接件与第一桥接槽,所述第二侧向桥接件与第二桥接槽,以及/或者所述第三侧向桥接件与第三桥接槽在所述第一支承元件、第二支承元件和/或第三支承元件内并排设置。如此,所实现的优点在于,通过将各个侧向桥接件与相应桥接槽并排设置,可确保不同支承元件上的各侧向桥接件和相应桥接槽设于同一高度,从而可使得侧向桥接件能够有效插入相邻支承元件的相应桥接槽内。在所述支承元件装置的另一有利实施中,所述第一侧向桥接、第二侧向桥接和/或第三侧向桥接件可通过闩锁连接方式分别紧固至相应的第一桥接槽、第二桥接槽或第三桥接槽内。如此,所实现的优点在于,该闩锁连接方式确保支承元件之间能够有效附接,而且不会无意间松开。在所述支承元件装置的另一有利实施中,所述第一侧向桥接件、第二侧向桥接件或第三侧向桥接件分别具有用于容纳紧固件的紧固孔;所述第一桥接槽、第二桥接槽或第三桥接槽各自具有用于容纳所述紧固件的另一紧固孔。如此,所实现的优点在于,通过将所述紧固件容纳于所述安装孔和另一安装孔内,可实现所述支承元件装置的稳定附接。在相互连接的各支承元件中,各安装孔与相应的另一安装孔处于同一高度,从而使得相应的安装元件能够有效地容纳于相应的安装孔和另一安装孔内。在所述支承元件装置的另一有利实施中,所述安装元件包括用于将所述第一支承元件、第二支承元件、第三支承元件和/或其他支承元件彼此连接的螺丝,或者包括设置于电子功能模块上的栓钉,该栓钉用于将该电子功能模块固定至所述第一支承元件、第二支承元件、第三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保持电子功能模块(133‑1,133‑2,133‑x)的支承元件装置(100),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支承元件(100‑1),其中,所述第一支承元件(100‑1)具有顶面(101‑1)和底面(103‑1),所述顶面(101‑1)形成有第一桥接槽(105‑1),所述底面(103‑1)形成有第二桥接槽(107‑1);以及第二支承元件(100‑2),其中,所述第二支承元件(100‑2)具有第一侧向桥接件(111‑2)和第二侧向桥接件(113‑2),所述第一侧向桥接件(111‑2)可插入所述第一桥接槽(105‑1)内,所述第二侧向桥接件(113‑2)可插入所述第二桥接槽(107‑1)内。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6.12.16 DE 102016124637.91.一种用于保持电子功能模块(133-1,133-2,133-x)的支承元件装置(100),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支承元件(100-1),其中,所述第一支承元件(100-1)具有顶面(101-1)和底面(103-1),所述顶面(101-1)形成有第一桥接槽(105-1),所述底面(103-1)形成有第二桥接槽(107-1);以及第二支承元件(100-2),其中,所述第二支承元件(100-2)具有第一侧向桥接件(111-2)和第二侧向桥接件(113-2),所述第一侧向桥接件(111-2)可插入所述第一桥接槽(105-1)内,所述第二侧向桥接件(113-2)可插入所述第二桥接槽(107-1)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承元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承元件和所述第二支承元件形成自支承的支承元件装置,尤其为可附接的自支承装置;以及/或者所述第一支承元件和所述第二支承元件以可滑动方式紧固于支承轨道上,尤其为顶帽式轨道上。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支承元件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承元件(100-1)具有支承元件宽度(117),所述第一桥接槽(105-1)和所述第二桥接槽(107-1)形成为凹槽,所述凹槽具有小于所述支承元件宽度(117)的凹槽宽度(119)。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当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支承元件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承元件(100-2)具有顶面(101-2)和底面(103-2),所述第一侧向桥接件(111-2)形成于所述第二支承元件(100-2)的所述顶面(101-2),所述第二侧向桥接件(113-2)形成于所述第二支承元件(100-2)的所述底面(103-2)。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当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支承元件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承元件(100-1)的所述顶面(101-1)形成有第一侧向桥接件(111-1),所述第一侧向桥接件可插入其他支承元件(100-x)的第一桥接槽(105-x)内;所述第一支承元件(100-1)的所述底面(103-1)形成有第二侧向桥接件(113-1),所述第二侧向桥接件可插入所述其他支承元件(100-x)的第二桥接槽(107-x)内。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当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支承元件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承元件(100-2)的顶面(101-2)形成有用于容纳第三支承元件(100-3)的第一侧向桥接件(111-3)的所述第一桥接槽(105-2);所述第二支承元件(100-1)的所述底面(103-2)形成有用于插入所述第三支承元件(100-3)的所述第二桥接槽(107-2)内的所述第二侧向桥接件(113-3)。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当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支承元件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承元件、所述第二支承元件、第三支承元件或其他支承元件(100-1,100-2,100-3,100-x)的所述底面(103-1,103-2,103-3,103-x)分别形成有第三桥接槽(109-1,109-2,109-3,109-x);所述第一支承元件、所述第二支承元件或所述第三支承元件(100-1,100-2,100-3)分别具有第三侧向桥接件(115-1,115-2,115-3);所述第一支承元件(100-1)的所述第三侧向桥接件(115-1)可插入所述其他支承元件(100-x)的所述第三桥接槽(109-x)内;所述第二支承元件(100-2)的所述第三侧向桥接件(115-2)可插入所述第一支承元件(100-1)的所述第三桥接槽(109-1)内;或者所述第三支承元件(100-3)的所述第三侧向桥接件(115-3)可插入所述第二支承元件(100-2)的所述第三桥接槽(109-2)内。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当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支承元件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向桥接件(111-1,111-2,111-3)与所述第一桥接槽(105-1,105-2,105-3),所述第二侧向桥接件(113-1,113-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克拉斯·赫尔曼
申请(专利权)人:菲尼克斯电气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德国,DE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