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束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007225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31 07:28
一种线束,具备:筒状部件(33),其具有导电性,供多条电线(25~27)插通;多个编织部件(22~24),其分别包覆多条电线(25~27);以及连结部件(34),其以将多个编织部件(22~24)的端部在筒状部件(33)的外周面重叠为层状的状态连结筒状部件(33)和多个编织部件(22~24),在各编织部件(22~24)的端部形成有将多条电线(25~27)向所有的编织部件(22~24)的内侧引导的插通孔(28~32)。

Wire harnes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线束
本专利技术涉及线束,其与对电动汽车的电源布线进行中继的中继连接器连接。
技术介绍
在电动汽车、混合动力车等中,从逆变器经由高压线束向各种电气设备供给高电压的交流电力。逆变器将从电池供给的直流电压变换为所需的高电压并向各种电气设备供给。如图3所示,在从逆变器1向例如暖气设备2及空气调节器3供给高电压电源的情况下,有时夹设中继连接器4。在这样的构成中,从逆变器1经由由P极电线5a和N极电线6a构成的高压线束7向中继连接器4供给高电压电源。并且,从中继连接器4分别经由高压线束8、9向暖气设备2及空气调节器3供给高电压电源。高压线束8具备P极电线5b和N极电线6b,高压线束9具备P极电线5c和N极电线6c。通过这样的构成,可削减与逆变器1连接的高压线束的条数,实现逆变器1的小型化。如图4所示,在中继连接器4连接有3条高压线束7~9,高压线束7~9内的P极电线5a~5c在中继连接器4内电连接,同样,N极电线6a~6c电连接。各高压线束7~9为了屏蔽噪声而由编织部件10包覆。各编织部件10的端部由压紧件12压紧固定于连接筒部11的外周面,连接筒部11能够将各高压线束7~9导入到中继连接器4内。另外,作为与上述现有技术关联的现有文献,已知专利文献1、2。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171952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4-15072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在图4所示的构成中,在将高压线束7~9的编织部件10压紧固定于中继连接器4的情况下,当安装高压线束7~9的连接筒部11的间隔狭窄时,则压紧作业的作业性降低。另外,当为了提高作业性而扩大连接筒部11的间隔时,有中继连接器4大型化的问题点。另外,如果用编织部件屏蔽的供电线插通的连接筒部具有密集配置的结构,则除上述中继连接器4以外也同样产生上述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是鉴于这样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抑制与编织部件的连接作业性的降低并且能实现设备的小型化的线束。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解决上述课题的线束的特征在于,具备:筒状部件,其具有导电性,供多条电线插通;多个编织部件,其分别包覆所述多条电线;以及连结部件,其以将所述多个编织部件的端部在所述筒状部件的外周面重叠为层状的状态连结所述筒状部件和所述多个编织部件,在各编织部件的端部形成有插通孔,该插通孔将所述多条电线向所有的所述编织部件的内侧引导。通过该构成,各电线通过插通孔被向各编织部件的内侧引导,各编织部件的端部由连结部件在筒状部件的外周面重叠为层状地与其连结。另外,在上述的线束中优选的是,所述多个编织部件的端部遍及所述筒状部件的周向的全周重叠为层状。通过该构成,多个编织部件的端部遍及所述筒状部件的周向的全周重叠为层状。另外,在上述的线束中优选的是,所述连结部件是将所述多个编织部件的端部一并压紧固定于所述筒状部件的压紧件。通过该构成,各编织部件的端部由压紧件一并压紧固定于筒状部件。另外,在上述的线束中优选的是,所述线束将从逆变器供给的高电压电源经由所述多条电线及中继连接器供给到多个设备,所述筒状部件设置于所述中继连接器。通过该构成,可在设置于中继连接器的筒状部件连结各编织部件的端部。另外,在上述的线束中优选的是,所述各电线包括P极电线及N极电线。通过该构成,各电线的P极电线及N极电线被向所有的电线的编织部件的内侧引导。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按照本专利技术的几个方式的线束,能够抑制编织部件的连接作业性的降低,并且实现设备的小型化。关于本专利技术的其他方式及优点,可与示出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思想的例子的附图一起从以下记载知晓。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的线束的主视图。图2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的线束的剖视图。图3是示出与中继连接器连接的线束的概要图。图4是示出现有的线束和中继连接器的连接例的主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按照附图说明线束的一个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的线束与图3所示的现有例同样,作为经由中继连接器将逆变器1连接到例如暖气设备2、空气调节器3等设备而供给高电压电源的高压线束使用。构成高压线束的P极电线5a~5c和N极电线6a~6c、逆变器1、暖气设备2、空气调节器3等的构成与现有例同样,所以标注相同附图标记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在中继连接器21连接有分别由编织部件22~24包覆的3条高压线束25~27。高压线束25由编织部件22包覆,高压线束26由编织部件23包覆,高压线束27由编织部件24包覆。编织部件22~24形成为筒状。图2示出与中继连接器21连接的高压线束25~27的内部构成。高压线束25是将中继连接器21和逆变器1连接的线束,具有P极电线5a和N极电线6a。构成高压线束25的P极电线5a及N极电线6a由编织部件22包覆。高压线束26是将中继连接器21和暖气设备2连接的线束,具有P极电线5b和N极电线6b。构成高压线束26的P极电线5b和N极电线6b由编织部件23包覆。高压线束27是将中继连接器21和空气调节器3连接的线束,具有P极电线5c和N极电线6c。构成高压线束27的P极电线5c和N极电线6c由编织部件24包覆。在各编织部件22~24的端部形成有插通孔,该插通孔将多条高压线束向所有的编织部件22~24的内侧引导。详细说明的话,在编织部件22的中继连接器21附近的端部形成有2个插通孔28、29。在编织部件24的中继连接器21附近的端部形成有2个插通孔30、31。在编织部件23的中继连接器21附近的端部形成有插通孔32。编织部件24的端部贯穿编织部件22的插通孔29而向编织部件22的内侧插通,编织部件23的端部贯穿编织部件22的插通孔28和编织部件24的插通孔30而向编织部件22、23的内侧插通。并且,各编织部件22~24的端部延设到将中继连接器21的连接筒部33呈层状覆盖的位置。在本例中,编织部件22~24的端部遍及连接筒部33的周向的全周重叠为层状。另外,编织部件22~24的端部在连接筒部33的外周面上按编织部件23、编织部件24、编织部件22的顺序层叠为层状。在该层叠为层状的编织部件22~24的端部,所有编织部件22~24配置为大致同心圆状。构成高压线束26的P极电线5b及N极电线6b在编织部件23内插通,经由连接筒部33内而延设到中继连接器21内。换句话讲,P极电线5b及N极电线6b从编织部件22的外部通过编织部件22的插通孔28和编织部件24的插通孔30而被向所有的编织部件22~24的内侧引导。构成高压线束27的P极电线5c及N极电线6c从编织部件24内通过编织部件23的插通孔32而插通到编织部件23内,经由连接筒部33内而延设到中继连接器21内。换句话讲,P极电线5c及N极电线6c从编织部件22的外部通过编织部件22的插通孔29和编织部件23的插通孔32而被向所有的编织部件22~24的内侧引导。构成高压线束25的P极电线5a及N极电线6a从编织部件22内通过编织部件24的插通孔31和编织部件23的插通孔32而插通到编织部件23内,经由连接筒部33内而延设到中继连接器21内。换句话讲,P极电线5a及N极电线6a从编织部件22内通过编织部件24的插通孔31和编织部件23的插通孔32而被向所有的编织部件22~24的内侧引导。并且,P极电线5a~5c在中继连接器21内电连接,N极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线束,其特征在于,具备:筒状部件,其具有导电性,供多条电线插通;多个编织部件,其分别包覆所述多条电线;以及连结部件,其以将所述多个编织部件的端部在所述筒状部件的外周面重叠为层状的状态连结所述筒状部件和所述多个编织部件,在各编织部件的端部形成有插通孔,该插通孔将所述多条电线向所有的所述编织部件的内侧引导。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01.20 JP 2017-0086011.一种线束,其特征在于,具备:筒状部件,其具有导电性,供多条电线插通;多个编织部件,其分别包覆所述多条电线;以及连结部件,其以将所述多个编织部件的端部在所述筒状部件的外周面重叠为层状的状态连结所述筒状部件和所述多个编织部件,在各编织部件的端部形成有插通孔,该插通孔将所述多条电线向所有的所述编织部件的内侧引导。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伊泽克俊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