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级补气卧式滚动转子式压缩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995403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31 04:1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双级补气卧式滚动转子式压缩机,包括:壳体,构成一个容纳压缩机各组件的腔体,所述腔体的底部注有冷冻油,并形成油池;中压腔,所述中压腔靠近所述油池的部位远离所述油池延伸;补气口,一端连通所述中压腔,另一端伸出所述腔体,与所述油池的液面之间的夹角大于0°。中压腔靠近油池的部位向壳体上方且远离油池延伸,形成了一个从中压腔内壁凸出的凸起部。中压腔原来浸泡在冷冻油中的部位减少,当补气带液态冷媒时,减小了液态冷媒对冷冻油温度的影响,使制冷剂不易更多的融入冷冻油内。从而保证了润滑油所占的比例,保证了冷冻油整体的润滑性能,使压缩机内部接触冷冻油的部位不易磨损。

A Horizontal Rolling Rotary Compressor with Double Stage Air Supple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级补气卧式滚动转子式压缩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
,具体涉及一种双级补气卧式滚动转子式压缩机。
技术介绍
卧式滚动转子式压缩机多用于冷柜、商用冷冻、冷藏设备;也可用于方舱空调、车载空调。相比普通单级滚动转子卧式压缩机,在较大压比、较大大压差工况下,双级补气卧式滚动转子式压缩机因具有更高的制冷、制热能力。卧式滚动转子式压缩机中设置有油池,油池由冷冻油构成冷冻油主要起润滑、密封、降温等功能。由于卧式滚动转子压缩机的上、下端空间有限,压缩机泵体零件均有不同程度的浸泡于油池。如图1所示,中压腔21部分浸泡于油池内。结合图1与图2,低压冷媒首先通过低压级气缸5压缩至中压腔21中,同时由补气口19向中压腔21中补气混合,混合后的冷媒通过中压流道21进入二级压缩腔,被高压级气缸7进行二次压缩最后排出压缩机。其中,被压缩的冷媒温度升高,补气混合后有效降低了压缩机排气温度和油池温度。为了进一步提高制冷、制热的性能,压缩机的补气口在进行补气时,通常会携带一定量的液态冷媒。液态冷媒在中压腔21中蒸发成气态冷媒,而中压腔21浸泡在油液中,导致中压腔21的温度会变得偏低,从而影响与中压腔21相接触的冷冻油的温度。当冷冻油温度偏低时,冷冻油中的制冷剂与润滑油的互溶性增加。当冷冻油内部融入的制冷剂增多时,导致冷冻油整体的润滑性能变差,导致压缩机内部需要润滑的部件容易发生磨损。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补气携带液态冷媒时,润滑油温度过低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双级补气卧式滚动转子式压缩机。一种双级补气卧式滚动转子式压缩机,包括:壳体,构成一个容纳压缩机各组件的腔体,所述腔体的底部注有冷冻油,并形成油池;中压腔,所述中压腔靠近所述油池的部位发生朝向所述壳体轴向中心部位的延伸;补气口,一端连通所述中压腔,另一端伸出所述腔体,与所述油池的液面之间的夹角大于0°。所述中压腔垂直于轴线方向的截面为扇形,且所述扇形的圆心位于所述腔体纵截面的形心上。在所述壳体的纵截面上,以所述腔体最底端与所述圆心所在的直线为基准线,所述基准线到所述壳体下端点为正方向,所述中压腔对应所述扇形圆心角的两条边分别为第一中压腔边缘线、第二中压腔边缘线,沿逆时针方向,所述第一中压腔边缘线与所述基准线的夹角为第一夹角B的数值范围是[45°,315°]、所述第二中压腔边缘线与所述基准线的夹角为第二夹角C的数值范围是[45°,315°]。所述第一夹角B为45°,所述第二夹角C为315°。所述补气口的中心轴与所述基准线的夹角A的数值范围为[45°,315°]。所述补气口的中心轴与所述基准线的夹角A为135°。还包括:中压流道,一端连通所述中压腔,另一端连通二级压缩腔。所述中压流道长度方向的两端与所述圆心的连线分别为第一中压流道边缘线、第二中压流道边缘线,所述第一中压流道边缘线与所述基准线的夹角D的数值范围为[45°,315°],所述第二中压流道边缘线与所述基准线的夹角E的数值范围为[45°,315°]。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双级补气卧式滚动转子式压缩机,包括:壳体,构成一个容纳压缩机各组件的腔体,所述腔体的底部注有冷冻油,并形成油池;中压腔,所述中压腔靠近所述油池的部位远离所述油池延伸;补气口,一端连通所述中压腔,另一端伸出所述腔体,与所述油池的液面之间的夹角大于0°。中压腔靠近油池的部位向壳体上方且远离油池延伸,形成了一个从中压腔内壁凸出的凸起部。中压腔原来浸泡在冷冻油中的部位减少,当补气带液态冷媒时,减小了液态冷媒对冷冻油温度的影响,使制冷剂不易更多的融入冷冻油内。从而保证了润滑油所占的比例,保证了冷冻油整体的润滑性能,使压缩机内部接触冷冻油的部位不易磨损。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双级补气卧式滚动转子式压缩机,所述中压腔朝向所述壳体轴向中心部位的延伸,使所述中压腔垂直于轴线方向的截面为扇形。现有的中压腔浸泡在冷冻油中的部位对应一个扇形的面积,本方案中由于凸起部的作用,将剩余的中压腔挤压成扇形,从而使中压腔的覆盖范围脱离油液的浸泡。当补气带液态冷媒时,进一步减小了液态冷媒对冷冻油温度的影响。防止冷冻油因温度降的过低,而融入更多的制冷剂,从而影响冷冻油的润滑性能,造成压缩机内其他部件的磨损增大的情况出现。3.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双级补气卧式滚动转子式压缩机,所述扇形的中压腔的圆心位于所述腔体纵截面的形心上。本方案进一步减小了中压腔浸泡在油液中的部位,使整个中压腔与油液相脱离。进一步减小了液态冷媒对冷冻油温度的影响。防止冷冻油因温度降的过低,而融入更多的制冷剂,从而影响冷冻油的润滑性能,造成压缩机内其他部件的磨损增大的情况出现。4.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双级补气卧式滚动转子式压缩机,在所述壳体的纵截面上,以所述腔体最底端与所述圆心所在的直线为基准线,所述基准线到所述壳体下端点为正方向,所述中压腔对应所述扇形圆心角的两条边分别为第一中压腔边缘线、第二中压腔边缘线,沿逆时针方向,所述第一中压腔边缘线与所述基准线的夹角为第一夹角B的数值范围是[45°,315°]、所述第二中压腔边缘线与所述基准线的夹角为第二夹角C的数值范围是[45°,315°]。基准线可以近似看做将中压腔分隔成左右两部分,基准线以扇形中压腔的圆心为圆心,逆时针旋转为正方向。第一夹角B的数值范围[45°,315°],为基准线逆时针旋转[45°,315°],同理第二夹角C的数值范围是[45°,315°]。在上述竖直范围内,扇形的中压腔上两条边均位于冷冻油的液面上方,使中压腔与冷冻油相互分离。当补气携带液态冷媒时,液态冷媒作用在中压腔内,中压腔远离冷冻油,减小因补气进入的液态冷媒对冷冻油温度的影响。5.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双级补气卧式滚动转子式压缩机,所述第一夹角B为45°,所述第二夹角C为315°。当第一夹角B为45°、第二夹角C为315°时,中压腔对应的扇形圆心角为270°,使中压腔在远离冷冻油的前提下,内部具有更大的空间,可以在补气时,一次性补入更多的气体和更多的液态冷媒。6.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双级补气卧式滚动转子式压缩机,所述补气口的中心轴与所述基准线的夹角A的数值范围为[45°,315°]。补气口跟随中压腔的扇形缩小而改变设置位置,方便补气。并且现有的补气口从壳体底部经过油液与中压腔连通。补气时液态冷媒经过冷冻油对冷冻油的温度具有一定影响。本方案中的补气口的中心轴与所述基准线的夹角A的数值范围为[45°,315°],似的补气口中通入的气体和液态冷媒不再穿过冷冻油,减小对冷冻油温度的影响。在提高压缩机性能的同时,保证冷冻油具有良好的润滑性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现有的双级补气卧式滚动转子式压缩机结构的剖视图;图2为现有的双级补气卧式滚动转子式压缩机内部冷媒流动状态的剖视图;图3为现有的双级补气卧式滚动转子式压缩机表示中压流道位置的纵截面示意图;图4为表示本专利技术中A、B、C、D、E各角度对应的范围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双级补气卧式滚动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级补气卧式滚动转子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4),构成一个容纳压缩机各组件的腔体,所述腔体的底部注有冷冻油,并形成油池(18);中压腔(21),所述中压腔(21)靠近所述油池(18)的部位远离所述油池(18)延伸;发生朝向所述壳体(14)轴向中心部位的延伸;补气口(19),一端连通所述中压腔(21),另一端伸出所述腔体,与所述油池的液面之间的夹角大于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级补气卧式滚动转子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4),构成一个容纳压缩机各组件的腔体,所述腔体的底部注有冷冻油,并形成油池(18);中压腔(21),所述中压腔(21)靠近所述油池(18)的部位远离所述油池(18)延伸;发生朝向所述壳体(14)轴向中心部位的延伸;补气口(19),一端连通所述中压腔(21),另一端伸出所述腔体,与所述油池的液面之间的夹角大于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级补气卧式滚动转子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压腔(21)朝向所述壳体(14)轴向中心部位的延伸,使所述中压腔(21)垂直于轴线方向的截面为扇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级补气卧式滚动转子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扇形的中压腔(21)的圆心位于所述腔体纵截面的形心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级补气卧式滚动转子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14)的纵截面上,以所述腔体最底端与所述圆心所在的直线为基准线(213),所述基准线(213)到所述壳体(14)下端点为正方向,所述中压腔(21)对应所述扇形圆心角的两条边分别为第一中压腔边缘线(211)、第二中压腔边缘线(212),沿逆时针方向,所述第一中压腔边缘线(211)与所述基准线(213)的夹角为第一夹角B的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会军罗惠芳吴健柯达俊陈圣巩庆霞邓罡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