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车辆及作业车辆的控制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1958677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24 22:00
第一切换阀(71a)与提升缸(44)的盖侧回路连接。第二切换阀(71b)与提升缸(44)的头侧回路连接。第一蓄能器(72a)经由第一切换阀(71a)而与提升缸(44)的盖侧回路连接。第二蓄能器(72b)经由第二切换阀(71b)而与提升缸(44)的头侧回路连接。第三切换阀(71c)连接在第一蓄能器(72a)与第二蓄能器(72b)之间。

Control Method of Operating Vehicle and Operating Vehi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作业车辆及作业车辆的控制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作业车辆及作业车辆的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机动平路机使底盘不具有悬架功能,以确保平整作业、路面切削作业、挖掘作业等的作业性能。另外,机动平路机的轮胎是中空的。因此,轮胎成为弹簧系统,在特定的车速附近,车身产生振动。在车身产生了振动的情况下,在行驶时为了避免振动,需要降低车速。例如在日本实开平2-132754号公报中公开了抑制该振动的技术。上述公报的机动平路机具有:与工作装置连接的铲刀提升缸;与铲刀提升缸的盖侧连接的切换阀;与铲刀提升缸的头侧连接的切换阀;以及与上述两个切换阀连接的蓄能器。在上述公报中,在铲刀提升缸的头侧液压回路与蓄能器连通的情况下,机动平路机的行驶时的车身振动得以抑制。另外,在铲刀提升缸的盖侧液压回路与蓄能器连通的情况下,机动平路机的作业时的工作装置的顶起冲击得以抑制。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2-13275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然而,与为了抑制工作装置的顶起冲击所需的蓄能器的容量相比,有时为了抑制行驶时的振动所需的蓄能器的容量更大。在该情况下,若使蓄能器的容量适合于为了抑制工作装置的顶起冲击所需的容量,则蓄能器不能充分地吸收行驶时的振动。另一方面,若为了充分地吸收行驶时的振动而增加蓄能器的容量,则在作业时铲刀(工作装置)按压路面的力变小。因此,得不到所希望的路面切削能力。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充分地抑制行驶时的振动并且得到所希望的作业能力的作业车辆及作业车辆的控制方法。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的作业车辆具备工作装置、工作缸、第一切换阀、第二切换阀、第一蓄能器、第二蓄能器以及第三切换阀。工作缸对工作装置进行驱动。第一切换阀与工作缸的盖侧回路连接。第二切换阀与工作缸的头侧回路连接。第一蓄能器经由第一切换阀而与工作缸的盖侧回路连接。第二蓄能器经由第二切换阀而与工作缸的头侧回路连接。第三切换阀连接在第一蓄能器与第二蓄能器之间。本专利技术的作业车辆的控制方法是上述作业车辆的控制方法,具备以如下方式进行控制的工序:在工作装置的冲击吸收模式下,打开第一切换阀且关闭第二切换阀和第三切换阀,并且在作业车辆的振动抑制模式下,关闭第一切换阀且打开第二切换阀和第三切换阀。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可实现能够充分地抑制行驶时的振动并且得到所希望的作业能力的作业车辆及作业车辆的控制方法。附图说明图1是概要地示出一实施方式中的机动平路机的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概要地示出一实施方式中的机动平路机的结构的侧视图。图3是示出比较例1的结构的示意图。图4是示出比较例2的结构的示意图。图5是示出一实施方式中的机动平路机所使用的其他工作装置的例子的机动平路机的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作业车辆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针对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它们的名称及功能也相同。因此,不再重复对它们的详细说明。首先,针对能够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思想的作业车辆的一例即机动平路机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概要地示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的机动平路机的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概要地示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的机动平路机的结构的侧视图。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机动平路机1主要具有行驶轮11、12、车身框架2、驾驶室3、以及工作装置4。另外,机动平路机1具有配置于发动机室6的发动机等构成部件。工作装置4例如包括铲刀42。机动平路机1能够利用铲刀42进行平整作业、路面切削作业、挖掘作业、除雪作业、材料混合等作业。行驶轮11、12包括前轮11和后轮12。在图1、2中,示出了由单侧各一个轮的两个前轮11和单侧各两个轮的四个后轮12构成的总共六个轮的行驶轮,但前轮11及后轮12的数量及配置不局限于图1、2所示的例子。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附图的说明中,将机动平路机1直行行驶的方向称为机动平路机1的前后方向。在机动平路机1的前后方向上,将相对于工作装置4而配置有前轮11的一侧设为前方向。在机动平路机1的前后方向上,将相对于工作装置4而配置有后轮12的一侧设为后方向。机动平路机1的左右方向是指在俯视观察时与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观察前方向时的左右方向的右侧、左侧分别为右方向、左方向。机动平路机1的上下方向是指与由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决定的平面正交的方向。在上下方向上地面所处的一侧为下侧,天空所处的一侧为上侧。车身框架2沿前后方向(图2中的左右方向)延伸。车身框架2具有最前部的前端2F和最后部的后端2R。车身框架2包括后框架21和前框架22。后框架21对配置于发动机室6的发动机等构成部件进行支承。在后框架21分别安装有上述的例如四个后轮12。四个后轮12分别能够被来自发动机的驱动力驱动而旋转。前框架22安装于后框架21的前方。前框架22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后框架21连结。前框架22沿前后方向延伸。前框架22具有与后框架21连结的基端部以及与基端部相反的一侧的前端部。前框架22的基端部借助沿铅垂方向延伸的中心销而与后框架21的前端部连结。在前框架22与后框架21之间安装有铰接缸23。前框架22设置为通过铰接缸23的伸缩而能够相对于后框架21转动。上述的例如两个前轮11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于前框架22的前端部。前轮11通过转向缸7的伸缩而能够相对于前框架22回转地安装于前框架22。机动平路机1能够通过转向缸7的伸缩来变更行进方向。前轮11不经由悬架而安装于前框架22。另外,后轮12不经由悬架而安装于后框架21。这里的悬架是指由悬架臂、弹簧、减震器构成的构件,并不包含轮胎的弹性力。在车身框架2的前端2F安装有配重51。配重51是安装于前框架22的附件的一种。配重51装配于前框架22,以使得增加前轮11所负载的朝下的载荷,并且在能够转向的同时增加铲刀42的按压载荷。驾驶室3载置于前框架22。在驾驶室3的内部设置有方向盘、变速杆、工作装置4的操作杆、制动器、加速踏板、微动踏板等操作部(未图示)。需要说明的是,驾驶室3也可以载置于后框架21。工作装置4例如主要具有牵引杆40和铲刀42。牵引杆40配置于前框架22的下方。使用球轴部而将牵引杆40的前端部与前框架22的前端部连结。牵引杆40的前端部以能够摆动的方式安装于前框架22的前端部。牵引杆40的后端部借助提升缸44、45支承于前框架22。通过提升缸44、45的伸缩,牵引杆40的后端部能够相对于前框架22上下升降。另外,牵引杆40通过提升缸44、45的伸缩,能够以沿着车辆行进方向的轴为中心而沿上下摆动。铲刀42配置在前轮11与后轮12之间。前轮11配置在比铲刀42靠前方的位置。后轮12配置在比铲刀42靠后方的位置。铲刀42配置在车身框架2的前端2F与车身框架2的后端2R之间。铲刀42支承于牵引杆40。铲刀42经由牵引杆40而支承于前框架22。如以上那样,铲刀42构成为能够经由牵引杆40而进行相对于车辆的上下的升降。接着,使用图2来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作业时的工作装置的顶起冲击进行吸收且对行驶时的车身振动进行抑制的冲击吸收/振动抑制机构。如图2所示,冲击吸收/振动抑制机构70主要具有第一切换阀71a、第二切换阀71b、第三切换阀71c、第四切换阀71d、第一蓄能器72a、第二蓄能器72b、控制器74以及开关75。第一切换阀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作业车辆,其中,所述作业车辆具备:工作装置;工作缸,其对所述工作装置进行驱动;第一切换阀,其与所述工作缸的盖侧回路连接;第二切换阀,其与所述工作缸的头侧回路连接;第一蓄能器,其经由所述第一切换阀而与所述工作缸的所述盖侧回路连接;第二蓄能器,其经由所述第二切换阀而与所述工作缸的所述头侧回路连接;以及第三切换阀,其连接在所述第一蓄能器与所述第二蓄能器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02.13 JP 2017-0238541.一种作业车辆,其中,所述作业车辆具备:工作装置;工作缸,其对所述工作装置进行驱动;第一切换阀,其与所述工作缸的盖侧回路连接;第二切换阀,其与所述工作缸的头侧回路连接;第一蓄能器,其经由所述第一切换阀而与所述工作缸的所述盖侧回路连接;第二蓄能器,其经由所述第二切换阀而与所述工作缸的所述头侧回路连接;以及第三切换阀,其连接在所述第一蓄能器与所述第二蓄能器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车辆,其中,所述作业车辆还具备控制器,该控制器将所述第一切换阀、所述第二切换阀及所述第三切换阀控制为,在所述工作装置的冲击吸收模式下,打开所述第一切换阀且关闭所述第二切换阀及所述第三切换阀,并且在所述作业车辆的振动抑制模式下,关闭所述第一切换阀且打开所述第二切换阀及所述第三切换阀。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车辆,其中,所述作业车辆还具备手动开关,该手动开关能够选择如下两种状态:打开所述第一切换阀且关闭所述第二切换阀及所述第三切换阀的状态、以及关闭所述第一切换阀且打开所述第二切换阀及所述第三切换阀的状态。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车辆,其中,所述作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原田宗雄小野穣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