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六轮式升降变形电动客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936981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24 13:0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六轮式升降变形电动客车,包括车身、前驱动轮变形总成、后驱动轮变形总成、前辅助轮变形总成、后辅助轮变形总成、后尾骨架变形总成、顶骨架变形总成、左右骨架变形总成和动力电池组。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专利技术由六轮式变为两轮式后,中间的两个主驱动轮可升降,行驶在双实线上,降低城市拥堵,提高车辆流通速度。减少了居民出行时间,降低了交通环境脆弱状况,提高了路网通行率,提高了生活的效率和质量。本发明专利技术提高了主/次干道车流速度,避免大面积、持续长时间拥堵,降低交通运输成本。车辆在路边或者停车场或者私人车库停车时,可变形缩小,降低高度和宽度,减少车库、道路停车位的占地面积,降低社会经济成本。

A Six-wheeled Elevation and Deformation Electric Bu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六轮式升降变形电动客车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动客车,具体为一种六轮式升降变形电动客车,属于电动客车应用

技术介绍
城市中的交通拥堵问题是世界各国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普遍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影响着城市的社会与经济发展。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众多,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西方城市化过程中发生的人口问题、住宅缺乏、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也在我国城市中发生,范围和影响更大,其中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尤其突出。目前,我国城市交通工具、空间管理体系均无法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成为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阻碍因素,随着城市人口增加,汽车销量逐年增多,交通拥堵问题和道路停车位占地面积已经成为我国许多城市共同面临的一个难题。交通拥堵现象由点到线,由局部向大范围蔓延,不仅影响城市生活的效率和质量而且带来了诸如环境、公共安全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严重制约着城市的发展。因此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亟待解决刻不容缓。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交通拥堵和车辆占地的问题,而提出一种六轮式升降变形电动客车,当道路通行率较低时,客车以从正常行驶状态的六轮式变为两轮式,行驶在隔离车道的禁止跨越双实线上,不再占有主车道,并且车体由于升高与小汽车形成上下层次的空间路线,解决了城市交通拥堵严重的问题,降低了交通环境脆弱度,提高了路网通行率,提高了主/次干道车流速度,避免大面积、持续长时间拥堵,减少了居民出行时间,降低了交通运输成本,提高了生活的效率和质量,避免对环境和安全带来不利影响。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六轮式升降变形电动客车,包括车身、前驱动轮变形总成、后驱动轮变形总成、前辅助轮变形总成、后辅助轮变形总成、后尾骨架变形总成、顶骨架变形总成、左右骨架变形总成和动力电池组;所述车身的前轴中段底下设有前驱动轮变形总成,所述车身设计成可拆分六面组合规则骨架外形,且所述车身两侧均设有前辅助轮变形总成,所述车身中间内设顶骨架变形总成,且所述车身左右骨架设有左右骨架变形总成,所述车身的后轮中段设有后驱动轮变形总成,且所述车身两侧设有后辅助轮变形总成,后尾设有动力电池组和后尾骨架变形总成,车身前部设有整车控制器,变形总成及零部件设备的控制都是电连接控制;所述车身包括车前骨架、车顶骨架、左右骨架、后尾骨架和底盘骨架,所有骨架设计成可拆分六面组合规则骨架,所述整车控制器用自攻螺丝固定左右骨架内侧蒙皮上,前驱动轮变形总成包括前驱动五合一控制器、升降杆、电动油泵系统和轮毂电机;其中,前驱动五合一控制器设在底盘骨架横梁上,并用螺栓一固定;升降杆设在车身的前轴中段,升降杆分为三节,上端支座与车身骨架梁相连,并用螺栓二进行固定;电动油泵系统设在底盘骨架前车轴中间位置,并用螺栓三固定,与电动油泵系统相连的一端油管采用具有伸缩功能的胶管,油管固定在中间横梁上,另一端与升降杆相连;轮毂电机与轮胎集成一体与升降杆一端相连固定,轮胎上方有一防护罩,起到保护、防尘和挡泥等作用,防护罩上固定板用螺栓四机械固定在升降杆上;所述轮毂电机上的高低压控制线安装到升降杆上特制固定卡槽中,高低压控制线为具有伸缩功能的管线,且高低压控制线沿着中间横梁进入左右骨架变形总成左侧的舱内缠绕在转轮上,前收线转轮的主轴与小型电机相连,小型电机设在舱内的底架梁上,并用螺栓五进行固定。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改进在于:所述前辅助轮变形总成包括右前储气气泵总成和左前储气气泵总成,所述右前储气气泵总成和左前储气气泵总成一端与前轴上的气泵柱塞套一和气泵柱塞套二密封连接,所述右前储气气泵总成和左前储气气泵总成另一端分别与第一进气管和第二进气管连通,所述第一进气管和第二进气管与气泵集成阀均相连,所述气泵集成阀的第三进气管与气瓶连通,前轴上设有第一气泵和第二气泵,第一气泵和第二气泵的第一柱塞和第二柱塞一端与右前储气气泵总成、左前储气气泵总成相连,第一气泵和第二气泵的第一柱塞和第二柱塞另一端与第一车轮和第二车轮机械相连,前轴上还设有第一气泵和第二气泵,第一气泵和第二气泵的一端的第一连接机构和第二连接机构与第一纵向活动机构和第二纵向活动机构用第一销钉和第二销钉机械连接,第一纵向活动机构和第二纵向活动机构与第一车轮和第二车轮用螺栓六和螺栓七固定连接。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改进在于:所述左右骨架变形总成包括左右上部骨架、左右下部骨架、六个气泵集成阀、气泵集成阀、气泵集成阀、气泵集成阀、气泵集成阀和气泵集成阀,气泵集成阀上设有出气连通管、出气连通管和出气连通管,所述出气连通管设有通往右前储气气泵总成、左前储气气泵总成的第一气管与第二气管,气泵集成阀与储气瓶通过进气连通管的气管路连通,储气瓶上设有固定支架,固定支架与竖梁焊接连接,气泵集成阀上设有活动推力杆,活动推力杆的一侧设有四节气压升降机构,四节气压升降机构上设有固定推动支座,固定推动支座通过固定螺栓与活动推力杆机械相连,固定支座与左右下部骨架焊接机械相连,固定支座另一侧与左右上部骨架通过固定支座机械连接,四节气压升降机构设在第一气泵集成阀上,左右上部骨架与第六滑动路径镶嵌连接,滑动路径设在车身两侧骨架上,第二气泵集成阀、第三气泵集成阀、第四气泵集成阀、第五气泵集成阀和第六气泵集成阀与左右下部骨架均焊接机械相连,第二气泵集成阀、第三气泵集成阀、第四气泵集成阀、第五气泵集成阀和第六气泵集成阀另一侧与左右上部骨架通过第一固定支座第二固定支座第三固定支座第四固定支座和第五固定支座机械连接,左右上部骨架与第一滑动路径、第二滑动路径、第三滑动路径、第四滑动路径和第五滑动路径均镶嵌连接,第一滑动路径、第二滑动路径、第三滑动路径、第四滑动路径和第五滑动路径设在车身两侧骨架上。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改进在于:所述顶骨架变形总成包括千斤坠底座,千斤坠底座与第一柱塞套嵌套机械连接,第一柱塞套与第二柱塞套嵌套机械连接,第二柱塞套与底盘骨架通过自身固定支座用螺栓八机械连接,第二柱塞套外部设有第一进油管和第二进油管,第一进油管和第二进油管与油箱控制总成连接,第二柱塞套与第三柱塞套嵌套机械连接,第三柱塞套的顶端设有固定支座,固定支座与车身的车顶骨架用螺栓九机械连接。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改进在于:所述后驱动轮变形总成和后辅助轮变形总成分别与前驱动轮变形总成和前辅助轮变形总成的结构外形均相匹配,后驱动轮变形总成和后辅助轮变形总成分别与前驱动轮变形总成和前辅助轮变形总成设计结构原理一致,只是位置有所变动,后驱动轮变形总成在后尾车轴的中间,后辅助轮变形总成设在底盘骨架后面,且后辅助轮变形总成与后驱动轮变形总成同轴,收线小型电机放置在后尾侧舱内,后驱动轮毂电机控制器设在后尾横梁上,并用螺栓十固定。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改进在于:所述左右骨架变形总成中的左右下部骨架与底盘骨架相隔开,左右下部骨架与左右上部骨架相隔开,左右下部骨架通过第一前车轮轴固定板、第二前车轮轴固定板和第一后车轮轴固定板和第二后车轮轴固定板机械焊接连接,第一前车轮轴固定板、第二前车轮轴固定板嵌套固定在第一气泵和第二气泵上靠外侧一端,第一后车轮轴固定板和第二后车轮轴固定板嵌套固定在第三气泵和第四气泵上靠外侧一端。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改进在于:所述动力电池组采用两箱高密度高功率的三元电池,设置在车身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六轮式升降变形电动客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身(1)、前驱动轮变形总成(100)、后驱动轮变形总成(103)、前辅助轮变形总成(101)、后辅助轮变形总成(104)、后尾骨架变形总成(106)、顶骨架变形总成(102)、左右骨架变形总成(107)和动力电池组(105);所述车身(1)的前轴(9)中段底下设有前驱动轮变形总成(100),且所述车身(1)两侧均设有前辅助轮变形总成(101),所述车身(1)中间内设顶骨架变形总成(102),且所述车身(1)左右骨架(17)设有左右骨架变形总成(107),所述车身(1)的后轮(18)中段设有后驱动轮变形总成(103),且所述车身(1)两侧设有后辅助轮变形总成(104),后尾(19)设有动力电池组(105)和后尾骨架变形总成(106),车身(1)前部设有整车控制器(90);所述车身(1)包括车前骨架(21)、车顶骨架(20)、左右骨架(17)、后尾骨架(19)和底盘骨架(22),所述整车控制器(90)用自攻螺丝(91)固定左右骨架(17)内侧蒙皮上,前驱动轮变形总成(100)包括前驱动五合一控制器(2)、升降杆(7)、电动油泵系统(23)和轮毂电机(5);其中,前驱动五合一控制器(2)设在底盘骨架(22)横梁(4)上,并用螺栓一(3)固定;升降杆(7)设在车身(1)的前轴(9)中段,升降杆(7)分为三节,上端支座(24)与车身(1)骨架梁(11)相连,并用螺栓二(10)进行固定;电动油泵系统(23)设在底盘骨架(22)前车轴(127)中间位置,并用螺栓三(24)固定,与电动油泵系统(23)相连的一端油管(13)采用具有伸缩功能的胶管,油管(13)固定在中间横梁(25)上,另一端与升降杆(7)相连;轮毂电机(5)与轮胎(26)集成一体与升降杆(7)一端相连固定,轮胎(26)上方有一防护罩(6),防护罩(6)上固定板(28)用螺栓四(27)机械固定在升降杆(7)上;所述轮毂电机(5)上的高低压控制线(12)安装到升降杆(7)上特制固定卡槽(29)中,高低压控制线(12)为具有伸缩功能的管线,且高低压控制线(12)沿着中间横梁(25)进入左右骨架变形总成(107)左侧的舱内(32)缠绕在转轮(14)上,前收线转轮(14)的主轴(30)与小型电机(15)相连,小型电机(15)设在舱内(32)的底架梁(31)上,并用螺栓五(16)进行固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六轮式升降变形电动客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身(1)、前驱动轮变形总成(100)、后驱动轮变形总成(103)、前辅助轮变形总成(101)、后辅助轮变形总成(104)、后尾骨架变形总成(106)、顶骨架变形总成(102)、左右骨架变形总成(107)和动力电池组(105);所述车身(1)的前轴(9)中段底下设有前驱动轮变形总成(100),且所述车身(1)两侧均设有前辅助轮变形总成(101),所述车身(1)中间内设顶骨架变形总成(102),且所述车身(1)左右骨架(17)设有左右骨架变形总成(107),所述车身(1)的后轮(18)中段设有后驱动轮变形总成(103),且所述车身(1)两侧设有后辅助轮变形总成(104),后尾(19)设有动力电池组(105)和后尾骨架变形总成(106),车身(1)前部设有整车控制器(90);所述车身(1)包括车前骨架(21)、车顶骨架(20)、左右骨架(17)、后尾骨架(19)和底盘骨架(22),所述整车控制器(90)用自攻螺丝(91)固定左右骨架(17)内侧蒙皮上,前驱动轮变形总成(100)包括前驱动五合一控制器(2)、升降杆(7)、电动油泵系统(23)和轮毂电机(5);其中,前驱动五合一控制器(2)设在底盘骨架(22)横梁(4)上,并用螺栓一(3)固定;升降杆(7)设在车身(1)的前轴(9)中段,升降杆(7)分为三节,上端支座(24)与车身(1)骨架梁(11)相连,并用螺栓二(10)进行固定;电动油泵系统(23)设在底盘骨架(22)前车轴(127)中间位置,并用螺栓三(24)固定,与电动油泵系统(23)相连的一端油管(13)采用具有伸缩功能的胶管,油管(13)固定在中间横梁(25)上,另一端与升降杆(7)相连;轮毂电机(5)与轮胎(26)集成一体与升降杆(7)一端相连固定,轮胎(26)上方有一防护罩(6),防护罩(6)上固定板(28)用螺栓四(27)机械固定在升降杆(7)上;所述轮毂电机(5)上的高低压控制线(12)安装到升降杆(7)上特制固定卡槽(29)中,高低压控制线(12)为具有伸缩功能的管线,且高低压控制线(12)沿着中间横梁(25)进入左右骨架变形总成(107)左侧的舱内(32)缠绕在转轮(14)上,前收线转轮(14)的主轴(30)与小型电机(15)相连,小型电机(15)设在舱内(32)的底架梁(31)上,并用螺栓五(16)进行固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六轮式升降变形电动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辅助轮变形总成(101)包括右前储气气泵总成(41)和左前储气气泵总成(40),所述右前储气气泵总成(41)和左前储气气泵总成(40)一端与前轴(9)上的气泵柱塞套一(38)和气泵柱塞套二(52)密封连接,所述右前储气气泵总成(41)和左前储气气泵总成(40)另一端分别与第一进气管(44)和第二进气管(55)连通,所述第一进气管(44)和第二进气管(55)与气泵集成阀(42)均相连,所述气泵集成阀(42)的第三进气管(56)与气瓶(43)连通,前轴(9)上设有第一气泵(34)和第二气泵(50),第一气泵(34)和第二气泵(50)的第一柱塞(45)和第二柱塞(51)一端与右前储气气泵总成(41)、左前储气气泵总成(40)相连,第一气泵(34)和第二气泵(50)的第一柱塞(45)和第二柱塞(51)另一端与第一车轮(33)和第二车轮(39)机械相连,前轴(9)上还设有第一气泵(37)和第二气泵(49),第一气泵(37)和第二气泵(49)的一端的第一连接机构(36)和第二连接机构(48)与第一纵向活动机构(35)和第二纵向活动机构(47)用第一销钉(54)和第二销钉(57)机械连接,第一纵向活动机构(35)和第二纵向活动机构(47)与第一车轮(33)和第二车轮(39)用螺栓六(53)和螺栓七(46)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六轮式升降变形电动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骨架变形总成(107)包括左右上部骨架(58)、左右下部骨架(59)、六个气泵集成阀(42)、气泵集成阀(61)、气泵集成阀(63)、气泵集成阀(64)、气泵集成阀(66)和气泵集成阀(69),气泵集成阀(42)上设有出气连通管(70)、出气连通管(80)和出气连通管(70),所述出气连通管(80)设有通往右前储气气泵总成(41)、左前储气气泵总成(40)的第一气管(44)与第二气管(55),气泵集成阀(42)与储气瓶(43)通过进气连通管(87)的气管路(56)连通,储气瓶(43)上设有固定支架(71),固定支架(71)与竖梁(72)焊接连接,气泵集成阀(42)上设有活动推力杆(73),活动推力杆(73)的一侧设有四节气压升降机构(74),四节气压升降机构(74)上设有固定推动支座(75),固定推动支座(75)通过固定螺栓(76)与活动推力杆(73)机械相连,固定支座(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剑王少凯李兵王冉陈炜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