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交通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923087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21 17: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智能交通灯,属于交通灯技术领域,包括底座,底座的上表面设置有灯杆,灯杆的端部固定连接有灯箱,灯箱的前表面设置有信号灯,一侧设置有能见度传感器,能见度传感器上方的灯箱的两侧均设置有摄像头,设有摄像头、控制器、第一气缸、限位柱、第二气缸和挡板,使得可以通过摄像头捕捉到斑马线两侧有行人通过的信号时,将信号传递给控制器,控制器控制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启动,使在挡板从圆形凹槽移开的同时,限位柱从圆形凹槽内伸出,从而防止车辆右转,避免出现车不让人的不和谐画面,且可以避免车辆右转时由于存在盲区而造成交通事故。

An Intelligent Traffic Ligh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交通灯
本技术涉及一种智能交通灯,属于交通灯

技术介绍
交通灯是用来约束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在路口交汇处按照信号要求行驶与停止的道路工具,灯亮时,准许车辆通行,黄灯闪烁时,已越过停止线的车辆可以继续通行;没有通过的应该减速慢行到停车线前停止并等待,红灯亮时,禁止车辆通行。给行人看的叫人行横道灯,通常指由红、绿(绿为蓝绿)二种颜色灯组成用来指挥交通通行的信号灯,红灯停,绿灯行。随着科技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交通灯也变得越来越智能和多样,许多城市使用圆灯代替箭头灯,交通法规定,在车辆右转时,且路口为圆灯时,不论圆灯为红色或者绿色,右转车辆可以直接右转,这一改革大大地减轻了交通压力,避免了右转车辆不必要的等待,但是由于车辆A柱的存在,使驾驶员在右转时存在一定的盲区,车辆右转与行人或者非机动车发生的交通事故屡见不鲜。现阶段我国正在普及“车让人”的和谐交通理念,但是仍有许多车辆在右转时不避让行人和非机动车,从而增加了城市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在大雾天气时,能见度很低,驾驶员往往看不到路对面交通灯,通过减速试探性通过路口,这样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一种智能交通灯,可以有效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许多车辆在右转时不避让行人和非机动车,从而增加了城市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在大雾天气时,能见度很低,驾驶员往往看不到路对面交通灯,通过减速试探性通过路口,这样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智能交通灯,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上表面设置有灯杆,所述灯杆的端部固定连接有灯箱,所述灯箱的前表面设置有信号灯,所述一侧设置有能见度传感器,所述能见度传感器上方的所述灯箱的两侧均设置有摄像头,所述灯箱的另一侧设置有配电箱,所述配电箱内设置有控制器,所述灯箱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遮光板;所述底座的上表面阵列地设置有圆形凹槽,所述圆形凹槽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一气缸,所述第一气缸的第一伸缩杆的端部固定连接有限位柱;所述圆形凹槽一侧的所述底座内设置有空腔,所述空腔贯穿所述圆形凹槽的上端与所述圆形凹槽相连通,所述空腔内设置有第二气缸,所述第二气缸的第二伸缩杆的端部固定连接有挡板;所述控制器分别电连接所述能见度传感器、所述信号灯、所述第一气缸、第二气缸和所述摄像头。进一步而言,所述挡板为圆柱形结构,且所述挡板的直径大于所述圆形凹槽的内径。进一步而言,所述第一气缸的型号为SC200*800;所述第二气缸的型号为SC50*100。进一步而言,所述能见度传感器的型号为NWD-10。进一步而言,所述控制器的型号为FX1S-10MT-D。进一步而言,所述信号灯的信号与十字路口交通信号灯一致。本技术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设有摄像头、控制器、第一气缸、限位柱、第二气缸和挡板,使得可以通过摄像头捕捉到斑马线两侧有行人通过的信号时,将信号传递给控制器,控制器控制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启动,使在挡板从圆形凹槽移开的同时,限位柱从圆形凹槽内伸出,从而防止车辆右转,避免出现车不让人的不和谐画面,且可以避免车辆右转时由于存在盲区而造成交通事故;设有能见度传感器、控制器,使得在大雾天气时,能见度很低时,能见度传感器将信号传递给控制器,控制器控制信号灯工作,信号灯与十字路口信号灯的信号一致,从而使驾驶员可以在大雾天气时安全通过红绿灯路口,避免因大雾天气而造成交通事故。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图1是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右视图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底座的左视图剖视图。图4是本技术电性连接关系图。图5是本技术安装示意图。图中标号:1、底座;101、圆形凹槽;102、空腔;2、灯杆;3、灯箱;4、信号灯;5、能见度传感器;6、摄像头;7、配电箱;8、控制器;9、遮光板;10、第一气缸;1001、第一伸缩杆;11、限位柱;12、第二气缸;1201、第二伸缩杆;13、挡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1-5所示,一种智能交通灯,包括底座1,底座1的上表面设置有灯杆2,灯杆2的端部固定连接有灯箱3,灯箱3的前表面设置有信号灯4,一侧设置有能见度传感器5,能见度传感器5上方的灯箱3的两侧均设置有摄像头6,两侧的摄像头6可以用来观察斑马线上的行人与非机动车辆,灯箱3的另一侧设置有配电箱7,配电箱7内设置有控制器8,灯箱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遮光板9,遮光板9可以使驾驶员更清晰地观察信号灯4,且可以防止雨雪等对信号灯4造成损坏;底座1的上表面阵列地设置有圆形凹槽101,圆形凹槽101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一气缸10,第一气缸10的第一伸缩杆1001的端部固定连接有限位柱11,限位柱11可以在斑马线上有行人和非机动车辆时,用来限制车辆右转;圆形凹槽101一侧的底座1内设置有空腔102,空腔102贯穿圆形凹槽101的上端与圆形凹槽101相连通,空腔102内设置有第二气缸12,第二气缸12的第二伸缩杆1201的端部固定连接有挡板13,挡板13从而可以防止杂物落在圆形凹槽101内影响限位柱11上升和下降;控制器8分别电连接能见度传感器5、信号灯4、第一气缸10、第二气缸12和摄像头6。挡板13为圆柱形结构,且挡板13的直径大于圆形凹槽101的内径,使挡板13可以完全盖住圆形凹槽101,防止杂物落在圆形凹槽101内影响限位柱11上升和下降,第一气缸10的型号为SC200*800;第二气缸12的型号为SC50*100,能见度传感器5的型号为NWD-10,控制器8的型号为FX1S-10MT-D,信号灯4的信号与十字路口交通信号灯一致,从而可以使车辆安全通过路口。本技术工作原理:具体使用时,将底座1安装在斑马线一侧的路面以下,使底座1的上表面与路面在同一水平面内,圆形凹槽101刚好位于右转车道的前方,当斑马线两侧没有行人时,右转车辆可以右转,当灯箱3两侧的摄像头6检测到斑马线上有行人或者非机动车辆时,摄像头6将信号传递给控制器8,控制器8同时控制第一气缸10和第二气缸12启动,使第一气缸10的第一伸缩杆1001带动限位柱11上升的同时,第二气缸12的第二伸缩杆1201带动挡板13伸缩,从而使限位柱11上升至路面以上,阻止车辆右转,当摄像头6检测到斑马线上没有行人或非机动车辆时,摄像头6将型号传递给控制器8,控制器8控制第一气缸10和第二气缸12复位,使限位柱11位于圆形凹槽101内,且挡板13刚好盖住圆形凹槽101,从而可以防止杂物落在圆形凹槽101内影响限位柱11上升和下降;在大雾天气,能见度很低时,能见度传感器5将信号传递给控制器8,控制器8控制信号灯4工作,信号灯4与十字路口信号灯4的信号一致,从而使驾驶员可以在大雾天气时安全通过红绿灯路口,避免因大雾天气而造成交通事故,能见度良好时,能见度传感器5将信号传递给控制器8,控制器8控制信号灯4停止工作,从而可以节约能源,提高智能交通灯的使用寿命。以上为本技术较佳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能交通灯,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上表面设置有灯杆(2),所述灯杆(2)的端部固定连接有灯箱(3),所述灯箱(3)的前表面设置有信号灯(4),所述一侧设置有能见度传感器(5),所述能见度传感器(5)上方的所述灯箱(3)的两侧均设置有摄像头(6),所述灯箱(3)的另一侧设置有配电箱(7),所述配电箱(7)内设置有控制器(8),所述灯箱(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遮光板(9);所述底座(1)的上表面阵列地设置有圆形凹槽(101),所述圆形凹槽(101)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一气缸(10),所述第一气缸(10)的第一伸缩杆(1001)的端部固定连接有限位柱(11);所述圆形凹槽(101)一侧的所述底座(1)内设置有空腔(102),所述空腔(102)贯穿所述圆形凹槽(101)的上端与所述圆形凹槽(101)相连通,所述空腔(102)内设置有第二气缸(12),所述第二气缸(12)的第二伸缩杆(1201)的端部固定连接有挡板(13);所述控制器(8)分别电连接所述能见度传感器(5)、所述信号灯(4)、所述第一气缸(10)、第二气缸(12)和所述摄像头(6)。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交通灯,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上表面设置有灯杆(2),所述灯杆(2)的端部固定连接有灯箱(3),所述灯箱(3)的前表面设置有信号灯(4),所述一侧设置有能见度传感器(5),所述能见度传感器(5)上方的所述灯箱(3)的两侧均设置有摄像头(6),所述灯箱(3)的另一侧设置有配电箱(7),所述配电箱(7)内设置有控制器(8),所述灯箱(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遮光板(9);所述底座(1)的上表面阵列地设置有圆形凹槽(101),所述圆形凹槽(101)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一气缸(10),所述第一气缸(10)的第一伸缩杆(1001)的端部固定连接有限位柱(11);所述圆形凹槽(101)一侧的所述底座(1)内设置有空腔(102),所述空腔(102)贯穿所述圆形凹槽(101)的上端与所述圆形凹槽(101)相连通,所述空腔(102)内设置有第二气缸(1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文波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农林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