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泥链轮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919946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21 15: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排泥链轮,包括链轮本体和设置在该链轮本体外周的多个轮齿,相邻两个轮齿之间形成齿沟部,在与各齿沟部对应的链轮本体的侧壁上设置有排泥槽,该排泥槽的深度沿从外至内的方向逐渐减小为零,其中,所述排泥槽的外端贯穿相应地齿沟部底部;所述排泥槽呈半月牙形状,其月牙尖端朝内设置,且所述排泥槽的内端相对于其外端位于所述链轮本体的转动方向的后方。与现有的设置在齿沟底部的排泥槽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排泥槽结构有效地利用了泥沙所受的离心力,有利于加快泥沙的排出,防止泥沙在排泥槽中堆积,提高了排泥槽的排泥效果。

Sludge discharge sprocke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排泥链轮
本技术涉及摩托车跑车链轮
,具体涉及一种新型跑车款排泥链轮。
技术介绍
链传动是啮合传动,是利用链与链轮轮齿的啮合来传递动力和运动的机械传动,被广泛应用于车辆、化工、纺织机械、食品加工等行业的机械传动,在长期使用后,传统的链轮(尤其是应用于车辆上的链轮)的链齿间会积累灰尘、泥沙等杂物,阻碍了链轮平稳自如地进入和退出啮合,加快了链轮的损耗,缩短了链轮的使用寿命。公告号为CN205780723U的中国技术专利中,公开了一种自排泥链轮,其在任意相邻两个轮齿之间的齿沟底部设置排泥槽,这种排泥槽的排泥效果较差,泥沙易在排泥槽中堆积,而无法快速经由排泥槽排出,长时间运行后,依然会影响链轮的正常啮合;而且其链轮上的减重孔较少,链轮的重量较大,无法应用在对轻量化要求较高的跑车上。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排泥链轮,以提高链轮的排泥效果,防止泥沙在排泥槽中堆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排泥链轮,包括链轮本体和设置在该链轮本体外周的多个轮齿,相邻两个轮齿之间形成齿沟部,在与各齿沟部对应的链轮本体的侧壁上设置有排泥槽,该排泥槽的深度沿从外至内的方向逐渐减小为零,其中,所述排泥槽的外端贯穿相应地齿沟部底部;所述排泥槽呈半月牙形状,其月牙尖端朝内设置,且所述排泥槽的内端相对于其外端位于所述链轮本体的转动方向的后方。本技术的排泥链轮,将排泥槽设计在链轮本体的侧壁上,且排泥槽为特殊的半月牙形状,当泥沙进入排泥槽中后,随着链轮本体的转动,泥沙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逐渐移动至排泥槽的月牙尖端,并从月牙尖端处排出,由此可见,与现有的设置在齿沟底部的排泥槽相比,本技术的排泥槽结构有效地利用了泥沙所受的离心力,有利于加快泥沙的排出,防止泥沙在排泥槽中堆积,提高了排泥槽的排泥效果。优选地,在所述链轮本体的两个侧壁上对称设置有所述排泥槽,以实现双向排泥,防止泥沙堆积在齿沟部的底部,保证轮齿的正常啮合。优选地,与同一齿沟部对应的两个所述排泥槽互不连通。优选地,所述排泥槽的横截面呈弧形,以确保排泥槽与泥沙接触的部分光滑,减小排泥槽与泥沙之间的摩擦力。优选地,在所述链轮本体上同轴设置有一中心孔,在该中心孔的外周圆周均布有若干固定孔。优选地,在所述链轮本体上圆周均布有若干第一减重孔,相邻两个所述固定孔之间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一减重孔。优选地,所述第一减重孔呈类等腰三角形,与该类等腰三角形的底边对应的第一减重孔的底壁呈弧形,且该底壁与所述中心孔同轴布置。优选地,所述第一减重孔的底壁与所述固定孔的轴线位于同一柱形面上。优选地,在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减重孔之间设置有两个第二减重孔,两个第二减重孔相对于一对称面对称布置,该对称面为靠近所述第二减重孔的固定孔的轴线和所述中心孔的轴线所共同限定的平面。优选地,所述第二减重孔呈类三角形,其远离所述中心孔的孔壁为弧形,且该孔壁与所述中心孔同轴布置。上述第一减重孔和第二减重孔的形状和位置设计,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链轮本体的轻量化,以便于应用于对轻量化要求较高的跑车上。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排泥链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链轮本体的外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链轮本体;2-轮齿;3-排泥槽;4-中心孔;5-固定孔;6-第一减重孔;7-第二减重孔;61-底壁;71-孔壁。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排泥链轮,包括链轮本体1和设置在该链轮本体1外周的多个轮齿2,相邻两个轮齿2之间形成齿沟部,在与各齿沟部对应的链轮本体1的侧壁上设置有排泥槽3,该排泥槽3的深度沿从外至内的方向逐渐减小为零,其中,排泥槽3的外端贯穿相应地齿沟部底部,本实施例的排泥槽3呈半月牙形状,其月牙尖端朝内设置,且排泥槽3的内端相对于其外端位于链轮本体1的转动方向的后方。具体地,在链轮本体1的两个侧壁上对称设置有上述排泥槽3,且与同一齿沟部对应的两个排泥槽3互不连通。进一步地,上述排泥槽3的横截面呈弧形,以确保排泥槽3与泥沙接触的部分光滑,减小排泥槽3与泥沙之间的摩擦力。本实施例的排泥槽3设计在链轮本体1的侧壁上,且排泥槽3为特殊的半月牙形状,该排泥槽3采用铣削的方式进行加工,当泥沙进入排泥槽3中后,随着链轮本体1的转动,泥沙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逐渐移动至排泥槽3的月牙尖端,并从月牙尖端处排出,且排泥槽3的深度沿着泥沙的排出方向逐渐减小,更有利于泥沙的顺利排出。具体地,在上述链轮本体1上同轴设置有一中心孔4,在该中心孔4的外周圆周均布有若干固定孔5,在链轮本体1上还圆周均布有若干第一减重孔6,相邻两个固定孔5之间设置有一个第一减重孔6,该第一减重孔6为类等腰三角形,相邻两个固定孔5以该第一减重孔6的对称面为对称面对称布置,与类等腰三角形的底边对应的第一减重孔6的底壁61呈弧形,该底壁61与中心孔4同轴布置,且该底壁61与固定孔5的轴线位于同一柱形面上。在相邻两个第一减重孔6之间设置有两个第二减重孔7,两个第二减重孔7相对于一对称面对称布置,该对称面为靠近第二减重孔7的固定孔5的轴线和中心孔4的轴线所共同限定的平面。上述第二减重孔7呈类三角形,其远离中心孔4的孔壁71为弧形,且该孔壁71与中心孔4同轴布置。本实施例的第一减重孔6和第二减重孔7的形状和位置的设计目的是为了最大程度的实现排泥链轮的轻量化,且第一减重孔6和第二减重孔7均采用铣削的方式加工,在实际中,弧形的底壁61距离中心孔4的边界的距离和弧形的孔壁71距离排泥槽3内端的距离均需要根据排泥链轮的刚度和强度进行合理的设计;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排泥链轮的轻量化程度,本实施例对第二减重孔7的形状进行了进一步地限定,以位于相邻两个第一减重孔6之间的两个第二减重孔7为例,该第二减重孔7与第一减重孔6(距离最近的)的相互靠近的两个侧壁相互平行,且该两个第二减重孔7的相互靠近的两个侧壁相互平行。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排泥链轮,包括链轮本体和设置在该链轮本体外周的多个轮齿,相邻两个轮齿之间形成齿沟部,其特征在于:在与各齿沟部对应的链轮本体的侧壁上设置有排泥槽,该排泥槽的深度沿从外至内的方向逐渐减小为零,其中,所述排泥槽的外端贯穿相应地齿沟部底部;所述排泥槽呈半月牙形状,其月牙尖端朝内设置,且所述排泥槽的内端相对于其外端位于所述链轮本体的转动方向的后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排泥链轮,包括链轮本体和设置在该链轮本体外周的多个轮齿,相邻两个轮齿之间形成齿沟部,其特征在于:在与各齿沟部对应的链轮本体的侧壁上设置有排泥槽,该排泥槽的深度沿从外至内的方向逐渐减小为零,其中,所述排泥槽的外端贯穿相应地齿沟部底部;所述排泥槽呈半月牙形状,其月牙尖端朝内设置,且所述排泥槽的内端相对于其外端位于所述链轮本体的转动方向的后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泥链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链轮本体的两个侧壁上对称设置有所述排泥槽。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排泥链轮,其特征在于:与同一齿沟部对应的两个所述排泥槽互不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泥链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泥槽的横截面呈弧形。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泥链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链轮本体上同轴设置有一中心孔,在该中心孔的外周圆周均布有若干固定孔。6.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亚洲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缔创机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