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杆及发动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919836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21 14: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车辆领域,提供一种连杆及发动机,所述连杆包括大头、小头以及连接所述大头和所述小头的杆身,所述杆身包括分别位于所述连杆的两侧并从所述小头延伸至所述大头的第一筋体和第二筋体,所述第一筋体和所述第二筋体之间形成空心结构,所述杆身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筋体和所述第二筋体之间的加强筋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连杆及发动机,保证连杆的整体结构强度能够满足使用要求,与将杆身设置为“工字梁”的方式相比,能够降低拉杆的重量,实现了轻量化设计,有助于降低使用该拉杆的发动机的重量和体积,使整机结构紧凑且油耗量减少,提高了产品的使用性能。

Connecting rod and engin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连杆及发动机
本技术涉及车辆
,特别涉及一种连杆及发动机。
技术介绍
随着国家油耗法规的不断完善,对发动机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而降低油耗是现在各汽车行业厂家想尽办法实现的目标。其中,减轻发动机的重量对降低油耗大有裨益。据估算,减重1Kg,油耗约降低1%。发动机的连杆是将热能传递转化为机械能的重要结构,现阶段设计为满足其使用可靠安全性,均为“工字梁”设计,连杆重量大,导致发动机的整机重量以及体积较大,整车紧凑性差,油耗增加,不利于提高产品的使用性能,影响市场竞争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连杆,以解决满足使用强度要求的连杆重量较大的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连杆,所述连杆包括大头、小头以及连接所述大头和所述小头的杆身,所述杆身包括分别位于所述连杆的两侧并从所述小头延伸至所述大头的第一筋体和第二筋体,所述第一筋体和所述第二筋体之间形成空心结构,所述杆身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筋体和所述第二筋体之间的加强筋体。进一步的,所述加强筋体包括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大头和所述小头的直线筋体,所述直线筋体与所述第一筋体和所述第二筋体之间分别设置有沿所述直线筋体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多个连接筋体,在所述直线筋体和所述第一筋体之间以及在所述直线筋体和所述第二筋体之间的相邻所述连接筋体之间形成孔体。进一步的,所述连接筋体相对所述直线筋体倾斜设置,且所述连接筋体与所述直线筋体之间的夹角对应所述连杆偏离发动机的活塞的移动方向的最大角度。进一步的,所述连接筋体扭曲设置。进一步的,所述孔体为内周壁顺滑过渡的长圆孔形结构。进一步的,所述加强筋体包括与所述小头连接的第一主筋体、连接所述第一主筋体的远离所述小头的一端和所述第一筋体的第一分支筋体以及连接所述第一主筋体的远离所述小头的一端和所述第二筋体的第二分支筋体;所述加强筋体包括与所述大头连接的第二主筋体、连接所述第二主筋体的远离所述大头的一端和所述第一筋体的第三分支筋体以及连接所述第二主筋体的远离所述大头的一端和所述第二筋体的第四分支筋体。进一步的,所述第二主筋体、第三分支筋体与所述第一筋体之间形成的空间内以及所述第二主筋体、所述第四分支筋体与所述第二筋体之间形成的空间内分别布置有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上设置有第一贯穿孔;和/或,所述第一分支筋体、所述第二分支筋体、所述第三分支筋体与所述第四分支筋体之间形成的空间内布置有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上设置有第二贯穿孔。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主筋体、所述第一分支筋体和所述第一筋体之间形成的空间内以及所述第一主筋体、所述第二分支筋体和所述第二筋体之间形成的空间内分别布置有第三连接板。进一步的,所述杆身相对于沿所述大头至所述小头方向延伸的中心线为对称结构;所述加强筋体的厚度为所述第一筋体和所述第二筋体的厚度的1/4-1/2。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所述的连杆具有以下优势:本技术所述的连杆,由于杆身包括分别位于连杆的两侧并从小头延伸至大头的第一筋体和第二筋体,第一筋体和第二筋体之间形成空心结构,杆身还包括设置在第一筋体和第二筋体之间的加强筋体,这样加强筋体可主要承受和传递爆发压力和往复惯性力,保证连杆的整体结构强度能够满足使用要求,与将杆身设置为“工字梁”的方式相比,能够降低拉杆的重量,实现了轻量化设计,有助于降低使用该拉杆的发动机的重量和体积,使整机结构紧凑且油耗量减少,提高了产品的使用性能。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发动机,以解决连杆重量较大而使发动机的整机重量和体积较大、结构不紧凑和油耗增加的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发动机,所述发动机设置有上述的连杆。所述发动机与上述连杆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第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的连杆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A部放大图;图3为本技术第二种实施方式所述的连杆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第三种实施方式所述的连杆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大头;2-小头;3-杆身;31-第一筋体;32-第二筋体;33-直线筋体;C1-中间连接筋;C2-第一连接部;C3-第二连接部;34-连接筋体;H-孔体;M1-第一主筋体;B1-第一分支筋体;B2-第二分支筋体;M2-第二主筋体;B3-第三分支筋体;B4-第四分支筋体;L1-第一连接板;G1-第一贯穿孔;L2-第二连接板;G2-第二贯穿孔。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另外,在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中所提到的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技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连杆,所述连杆包括大头1、小头2以及连接所述大头1和所述小头2的杆身3,所述杆身3包括分别位于所述连杆的两侧并从所述小头2延伸至所述大头1的第一筋体31和第二筋体32,所述第一筋体31和所述第二筋体32之间形成空心结构,所述杆身3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筋体31和所述第二筋体32之间的加强筋体。其中,加强筋体可作为抗压/抗拉龙骨,主要承受和传递爆发压力和往复惯性力。本技术所述的连杆,由于杆身3包括分别位于连杆的两侧并从小头2延伸至大头1的第一筋体31和第二筋体32,第一筋体31和第二筋体32之间形成空心结构,杆身3还包括设置在第一筋体31和第二筋体32之间的加强筋体,这样加强筋体可主要承受和传递爆发压力和往复惯性力,保证连杆的整体结构强度能够满足使用要求,与将杆身设置为“工字梁”的方式相比,能够降低拉杆的重量,实现了轻量化设计,有助于减小使用该拉杆的发动机的重量和体积,降低了油耗,提高了产品的使用性能。其中,第一筋体31和第二筋体32之间形成有空心结构且设置有加强筋体的连杆的结构可以有但不限于以下三种实施方式:第一种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所述加强筋体包括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大头1和所述小头2的直线筋体33,所述直线筋体33与所述第一筋体31和所述第二筋体32之间分别设置有沿所述直线筋体33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多个连接筋体34,连接筋体34可起到抗压的作用,这样直线筋体33承受和传递的爆发压力和往复惯性力可通过其两侧的连接筋体33传递,从而使杆身3的受力更加合理,保证杆身3的结构强度能够满足使用要求。其中,连接筋体34的数量可根据需要传递的力的大小和连接筋体34的厚度等因素确定。同时在所述直线筋体33和所述第一筋体31之间以及在所述直线筋体33和所述第二筋体32之间的相邻所述连接筋体34之间形成孔体H,这样可减轻连杆的重量,有助于实现轻量化设计,并且孔体H可用作过滤孔,在发动机运转过程中,曲轴箱中的油气在这些孔体H内穿梭,能够对油气分离起到一定的作用。为了使连接筋体33能够更好地受力和传递力,进一步的,所述连接筋体34相对所述直线筋体33倾斜设置,且所述连接筋体34与所述直线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连杆,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包括大头(1)、小头(2)以及连接所述大头(1)和所述小头(2)的杆身(3),所述杆身(3)包括分别位于所述连杆的两侧并从所述小头(2)延伸至所述大头(1)的第一筋体(31)和第二筋体(32),所述第一筋体(31)和所述第二筋体(32)之间形成空心结构,所述杆身(3)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筋体(31)和所述第二筋体(32)之间的加强筋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连杆,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包括大头(1)、小头(2)以及连接所述大头(1)和所述小头(2)的杆身(3),所述杆身(3)包括分别位于所述连杆的两侧并从所述小头(2)延伸至所述大头(1)的第一筋体(31)和第二筋体(32),所述第一筋体(31)和所述第二筋体(32)之间形成空心结构,所述杆身(3)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筋体(31)和所述第二筋体(32)之间的加强筋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体包括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大头(1)和所述小头(2)的直线筋体(33),所述直线筋体(33)与所述第一筋体(31)和所述第二筋体(32)之间分别设置有沿所述直线筋体(33)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多个连接筋体(34),在所述直线筋体(33)和所述第一筋体(31)之间以及在所述直线筋体(33)和所述第二筋体(32)之间的相邻所述连接筋体(34)之间形成孔体(H)。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杆,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筋体(34)相对所述直线筋体(33)倾斜设置,且所述连接筋体(34)与所述直线筋体(33)之间的夹角对应所述连杆偏离发动机的活塞的移动方向的最大角度。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杆,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筋体(34)扭曲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孔体(H)为内周壁顺滑过渡的长圆孔形结构。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体包括与所述小头(2)连接的第一主筋体(M1)、连接所述第一主筋体(M1)的远离所述小头(2)的一端和所述第一筋体(31)的第一分支筋体(B1)以及连接所述第一主筋体(M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彦东胡洪涛杨倩鲍李鹏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