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风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919736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21 14: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吹风机,包括:设有进风部和出风部的壳体、收容于壳体内且设于进风部和出风部之间的风机组件以及设于壳体一端的电池包,所述风机组件从进风部吸入空气后从出风部吹出,所述进风部和所述出风部之间形成风道,所述进风部形成负压区域,所述吹风机还包括用于将所述电池包产生的热量导入风道的导热通道,所述导热通道的入口设于所述电池包一侧,所述导热通道的出口设于所述负压区域。如此设置,吹风机的工作气流形成负压从电池包中不断吸取热量并及时吹出。电池包散热快,电芯温度稳定,可持续工作直至放电完成,吹风机可持续工作较长时间,工作效率提高。

Hair dri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吹风机
本技术涉及动力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吹风机。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在轴流吹风机工作过程中,电池包的温度上升过快,超过过流保护温度,在这种状况下,电池包会自动断电,以此来保护电池包电芯温度过高,保护电芯,待温度降下来以后,才可以重新开机启动,电池包的电不能一次性放完,使得工作效率较低。另外,如果热量不能得到及时散发,还可能会损坏吹风机内电路板和电子元器件,影响吹风机的使用。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散热较快的吹风机,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较快的吹风机。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吹风机,包括:设有进风部和出风部的壳体、收容于壳体内且设于进风部和出风部之间的风机组件以及设于壳体一端的电池包,所述风机组件从进风部吸入空气后从出风部吹出,所述进风部和所述出风部之间形成风道,所述进风部形成负压区域,所述吹风机还包括用于将所述电池包产生的热量导入风道的导热通道,所述导热通道的入口设于所述电池包一侧,所述导热通道的出口设于所述负压区域。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电池包上设有若干散热孔,所述导热通道的入口开设于所述壳体上并邻近所述电池包的散热孔。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壳体一端凹陷形成用于收纳所述电池包的让位部,所述导热通道的入口开设于所述让位部上。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让位部包括由壳体形成的上壁、侧壁和底壁,所述导热通道的入口开设于所述上壁上。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壳体的内壁上设有支撑筋,所述导热通道由所述支撑筋和壳体的内壁围设而成。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支撑筋包括第一支撑筋和第二支撑筋,所述第一支撑筋和第二支撑筋相互平行且垂直于壳体的内壁。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导热通道的截面呈矩形。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进风部包括设于壳体两侧的进风罩。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进风罩所在平面与所述壳体的轴线平行。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导热通道与所述风道方向一致。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技术的通过在电池包和进风部之间设置导热通道将电池包产生的热量导入风道中,并随工作气流吹出吹风机外。如此设置,吹风机的工作气流形成负压从电池包中不断吸取热量并及时吹出。电池包散热快,电芯温度稳定,可持续工作直至放电完成,吹风机可持续工作较长时间,工作效率提高。附图说明图1本技术吹风机的主视图。图2为左罩壳拆除后,本技术吹风机的立体图。图3为图2中导热通道的放大图。图4为左罩壳及电池包拆除后,本技术吹风机的主视图。图5为图4中导热通道的放大图。图6为容置部的立体图。图7为电池包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请参图1至图7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吹风机100,包括壳体10、收容于壳体10中的风机组件(未图示)以及设于壳体10一端的电池包160。具体的,请参图1、图2和图6所示,壳体10包括风管110、与风管110一端连通的容置部120以及由容置部120上方延伸出的把手130,为了方便说明,定义风管110一端为前端,容置部120一端为后端。容置部120由相对设置的左罩壳121和右罩壳122形成,优选的,左罩壳121和右罩壳122对称设置,风机组件收容于容置部120的前端,包括电机及与电机电性连接的风叶;容置部120上远离风机组件的一端开设有进风部123,进风部123与外部连通,即:吹风机100从前向后依次为出风部111、风机组件和进风部123,出风部111和进风部123之间形成风道,风机组件工作,在进风部内形成负压区域,将空气从进风部123吸入容置部120内部,然后经过风机组件从风管110前端的出风部111吹出。需要说明的是,负压区域为形成在容置腔120内部从风机组件到进风部123之间的区域(根据风机组件功率的大小,该区域可能延伸到进风部的外部)。优选的,进风部123包括开设在容置部120后端的第一进风口1231、设于容置部120下方的第二进风口1232以及设于容置部120两侧的第三进风口1233,容置部120的下方设有底座140。电池包160设于壳体10上,具体的,底座140、左罩壳121和右罩壳122在吹风机100的后端围设形成用于收纳电池包160的让位部150,让位部150整体为U形,包括底壁153、侧壁152和上壁151,底壁153由底座140的上表面构成,上壁151和侧壁152由容置部120的外表面凹陷形成,侧壁152和上壁151大体呈垂直设置,电池包160通过锁扣件162可拆卸的安装在上壁151上。电池包160上设有若干散热孔161,用于将电池包160内部产生的热量排出,优选的,散热孔161所在的一面向上设置,即:散热孔161朝向让位部150的上壁151。请参图3和图5所示,容置部120内部还设有用于将电池包160的热量导入风道中的导热通道170,导热通道170由壳体10的内壁及设置在壳体10内壁上的支撑筋围设而成。导热通道170包括热量入口171和热量出口172,热量入口171具体开设在上壁151靠近侧壁152的边缘处,如此设置,热量入口171正对电池包160上的部分散热孔161;热量出口172设置在进风部123的负压区域中。优选的,支撑筋包括垂直设置在右罩壳122内壁上的第一支撑筋173、第二支撑筋174和垂直设置在左罩壳121内壁上的与第一支撑筋173相对应的第三支撑筋和与第二支撑筋174相对应的第四支撑筋,左罩壳121和右罩壳122卡合后,第一支撑筋173和第三支撑筋、第二支撑筋174和第四支撑筋配合连接,形成的导热通道170截面大体呈矩形。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支撑筋173、第三支撑筋、第二支撑筋174、第四支撑筋配和壳体10的内壁相互连接处需保证一定的气密性,如此,处于进风部123负压区域的热量出口172才可以通过导热通道170将热量入口171处的热量引流至热量出口处,并随工作气流排出吹风机100。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中,电池包160的散热孔161所在的平面平行于所述导热通道170的轴线,即:热量入口171所在平面和热量出口172所在平面互相垂直,因此,第一支撑筋173及第三支撑筋需设置为L形,如此设置可以起到转向的作用,热量从散热孔161中向上进入热量入口171,在导热通道170的L形转弯处转至进风部123中。另外,为增加导热通道170的气密性,第一支撑筋173和第三支撑筋以及第二支撑筋174和第四支撑筋可一体成型设置。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导热通道170可设置为其他形状,如圆筒状,只需保证热量入口171和热量出口172的位置,形状不与限制;另外,电池包160的安装位置和导热通道的热量入口171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只需保证至少部分散热孔161正对热量入口171即可,在此不予限制。优选的,请参图4和图5所示,导热通道170的走向与吹风机100的吹风方向相同,即:导热通道的轴线与风管110的轴线重合,如此设置,电池包160的热量更容易导入风道中。在吹风机100正常工作时,电机运转带动风叶运转,风叶从进风部1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吹风机,包括:设有进风部和出风部的壳体、收容于壳体内且设于进风部和出风部之间的风机组件以及设于壳体一端的电池包,所述风机组件从进风部吸入空气后从出风部吹出,所述进风部和所述出风部之间形成风道,所述进风部形成负压区域,其特征在于:所述吹风机还包括用于将所述电池包产生的热量导入风道的导热通道,所述导热通道的入口设于所述电池包一侧,所述导热通道的出口设于所述负压区域。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吹风机,包括:设有进风部和出风部的壳体、收容于壳体内且设于进风部和出风部之间的风机组件以及设于壳体一端的电池包,所述风机组件从进风部吸入空气后从出风部吹出,所述进风部和所述出风部之间形成风道,所述进风部形成负压区域,其特征在于:所述吹风机还包括用于将所述电池包产生的热量导入风道的导热通道,所述导热通道的入口设于所述电池包一侧,所述导热通道的出口设于所述负压区域。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上设有若干散热孔,所述导热通道的入口开设于所述壳体上并邻近所述电池包的散热孔。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吹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一端凹陷形成用于收纳所述电池包的让位部,所述导热通道的入口开设于所述让位部上。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纪正干上官云杰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格力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