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终端、盖板、显示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917527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21 13:32
本申请提供一种移动终端、盖板、显示组件,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用于解决如何在移动终端对应周边区的部分均匀印刷油墨的问题。移动终端,包括:显示屏;盖板本体,位于显示屏的出光侧;光电转化装置,位于移动终端的显示区内;承载层,包括非极化部,承载层设置于盖板本体与显示屏之间,承载层位于显示区的部分透光;光电转换装置在承载层上的正投影位于非极化部在承载层上的正投影内;非极化部用于使得光线透过非极化部前的偏振方向和透过非极化部后的偏振方向相同;油墨层,设置在承载层的表面上,油墨层位于移动终端的周边区。

Mobile terminal, cover board, display compon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移动终端、盖板、显示组件
本申请涉及显示
,尤其涉及一种移动终端、盖板、显示组件。
技术介绍
现有的移动终端,由于现有的设计和工艺的限制,移动终端的周边需要预留周边区来放置驱动电路、封框胶等部件。为了对周边区的部件进行遮挡,保证移动终端的外观效果和显示质量,移动终端在盖板本体上对应周边区的部分通常会设置油墨层。现有技术采用直接在盖板本体上进行油墨印刷的方式,在盖板本体上对应周边区的部分形成油墨层,然而,这种方式会存在油墨残留、油墨印刷厚度不均以及显示色差等问题,从而影响显示与外观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终端、盖板、显示组件,用于解决如何在移动终端对应周边区的部分均匀印刷油墨的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包括:显示屏;盖板本体,位于显示屏的出光侧;光电转化装置,位于移动终端的显示区内;承载层,包括非极化部,承载层设置于盖板本体与显示屏之间,承载层位于显示区的部分透光;光电转换装置在承载层上的正投影位于非极化部在承载层上的正投影内;非极化部用于使得光线透过非极化部前的偏振方向和透过非极化部后的偏振方向相同;油墨层,设置在承载层的表面上,油墨层位于移动终端的周边区。本申请中通过使承载层包括非极化部,非极化部具有不改变光线偏振方向的功能,因此,不考虑其他光损失,只考虑光线透过特性的情况下,光线穿过一次非极化部不会有光强损失,从而可以提高最终到达光电转化装置的信号。可选的,非极化部位于显示区。这样一来,对承载层的其他部分的材料不做限定,可降低承载层的成本。可选的,非极化部为镂空结构。可简化工艺,降低成本。可选的,非极化部位于显示区和周边区。通过使非极化部覆盖显示区,可以减少承载层对显示用光的滤除作用,提高显示效果,降低功耗。在此基础上,可选的,构成非极化部的材料为非极化材料。可选的,承载层还包括极化部,极化部设置在非极化部的外围;构成极化部的材料为极化材料。可选的,承载层的厚度为50~200um。这样便于非极化部的制备,避免出现段差,导致非极化部所在位置处不平整。可选的,非极化部的面积为25mm2~144mm2。这样可以在能够实现指纹识别功能的基础上,尽量减小指纹识别区的面积。可选的,非极化部的轮廓与周边区的轮廓重合。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承载层对显示用光的滤除作用,提高显示效果,降低功耗。在此基础上,可选的,构成非极化部的材料为非极化材料。可选的,移动终端还包括设置在显示屏与承载层之间的偏振层;构成非极化部的材料为极化材料;非极化部的快轴方向与偏振层的偏振方向平行,非极化部的慢轴方向与偏振层的偏振方向垂直。极化材料相比非极化材料成本低。可选的,移动终端还包括设置在显示屏与承载层之间的偏振层;构成非极化部的材料为极化材料;非极化部的慢轴方向与偏振层的偏振方向平行,非极化部的快轴方向与偏振层的偏振方向垂直。极化材料相比非极化材料成本低。可选的,移动终端还包括设置在显示屏与承载层之间的偏振层;构成非极化部的材料为极化材料;非极化部的快轴方向和慢轴方向均与非极化部的偏振方向成45°夹角。极化材料相比非极化材料成本低。可选的,承载层的厚度为50~1000um。这样既能保证非极化部的承载能力,又能使移动终端轻薄化。可选的,承载层的透过率大于95%,雾度小于5%。这样可以保证显示效果满足需求。可选的,非极化部包括至少一层透光膜层。多层透光膜层相互配合可形成不同柔韧度的非极化部,以满足多种需求。可选的,构成非极化部的材料为非极化材料;移动终端还包括第一透明胶层;第一透明胶层设置于承载层与盖板本体之间;非极化部中靠近第一透明胶层的透光膜层与第一透明胶层的材料相同。可提高膜层之间的连接效果。可选的,构成非极化部的材料为非极化材料;移动终端还包括第二透明胶层;第二透明胶层设置于承载层与显示屏之间;非极化部中靠近第二透明胶层的透光膜层与第二透明胶层的材料相同。可提高膜层之间的连接效果。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盖板,包括:盖板本体;承载层,设置于盖板本体上,承载层位于盖板的透光区的部分透光;承载层包括非极化部,非极化部用于使得光线透过非极化部前的偏振方向和透过非极化部后的偏振方向相同;油墨层,设置于承载层的表面上,油墨层位于盖板的非透光区。通过在承载层上设置油墨层,在制备过程中,可以将油墨层涂覆在承载层上后,再将涂覆有油墨层的承载层贴合在盖板本体上,从而可以避免直接在盖板本体上涂覆油墨导致油墨无法涂覆均匀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承载层包括非极化部,非极化部不会改变光的偏振方向,因此,光线不会因为穿过非极化部而造成损失,当将该盖板应用于具有前置指纹识别功能的移动终端中时,能够提高最终到达光电转化装置的信号强度,进而保证指纹识别效果。第三方面,提供一种显示组件,显示组件包括:显示屏;承载层,位于显示屏的出光侧,承载层位于显示组件的显示区的部分透光;承载层包括非极化部,非极化部用于使得光线透过非极化部前的偏振方向和透过非极化部后的偏振方向相同;油墨层,设置于承载层的表面上,油墨层位于显示组件的周边区。通过在承载层上设置油墨层,在制备过程中,可以将油墨层丝印在承载层上后,再将丝印有油墨层的承载层贴合在显示屏上,从而可以避免直接在盖板上涂覆油墨导致油墨无法涂覆均匀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承载层包括非极化部,非极化部不会改变光的偏振方向,因此,光线不会因为穿过非极化部而造成损失,当将该显示组件应用于具有前置指纹识别功能的移动终端中时,能够提高最终到达光电转化装置的信号强度,进而保证指纹识别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6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电转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6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指纹识别过程的示意图;图7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屏的结构示意图;图7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电转换装置在显示屏中的分布示意图;图7c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光电转换装置在显示屏中的分布示意图;图8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电转换装置在显示模组中的结构示意图;图8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光电转换装置在显示模组中的结构示意图;图8c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光电转换装置在显示模组中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光电转换装置在显示屏中的分布示意图;图10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光电转换装置在显示模组中的结构示意图;图10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光电转换装置在显示模组中的结构示意图;图10c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光电转换装置在显示模组中的结构示意图;图10d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光电转换装置在显示模组中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图12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盖板的结构示意图;图12b为沿图12a中A-A′向进行剖切得到的一种剖视图;图13为沿图12a中A-A′向进行剖切得到的另一种剖视图;图14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的指纹识别过程中的光路图;图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屏;盖板本体,位于所述显示屏的出光侧;光电转化装置,位于所述移动终端的显示区内;承载层,包括非极化部,所述承载层设置于所述盖板本体与所述显示屏之间,所述承载层位于所述显示区的部分透光;所述光电转换装置在所述承载层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非极化部在所述承载层上的正投影内;所述非极化部用于使得光线透过所述非极化部前的偏振方向和透过所述非极化部后的偏振方向相同;油墨层,设置在所述承载层的表面上,所述油墨层位于所述移动终端的周边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屏;盖板本体,位于所述显示屏的出光侧;光电转化装置,位于所述移动终端的显示区内;承载层,包括非极化部,所述承载层设置于所述盖板本体与所述显示屏之间,所述承载层位于所述显示区的部分透光;所述光电转换装置在所述承载层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非极化部在所述承载层上的正投影内;所述非极化部用于使得光线透过所述非极化部前的偏振方向和透过所述非极化部后的偏振方向相同;油墨层,设置在所述承载层的表面上,所述油墨层位于所述移动终端的周边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极化部位于所述显示区。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极化部为镂空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极化部位于所述显示区和所述周边区。5.根据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非极化部的材料为非极化材料。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层还包括极化部,所述极化部设置在所述非极化部的外围;构成所述极化部的材料为极化材料。7.根据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层的厚度为50~200um。8.根据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极化部的面积为25mm2~144mm2。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极化部的轮廓与所述周边区的轮廓重合。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非极化部的材料为非极化材料。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显示屏与所述承载层之间的偏振层;构成所述非极化部的材料为极化材料;所述非极化部的快轴方向与所述偏振层的偏振方向平行,所述非极化部的慢轴方向与所述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奇林娇彭旭
申请(专利权)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