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沉淀法处理施工废水的一体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917519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21 13: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沉淀法处理施工废水的一体化装置。包括沉淀池体,沉淀池体内依次设有第一沉淀区、第二沉淀区和第三沉淀区;第一沉淀区内设有竖向进水管,竖向进水管的下方设有反射板;第一沉淀区与第二沉淀区间设有溢流板,第二沉淀区旁设有絮凝剂投加装置;第二沉淀区与第三沉淀区间设有整流板,整流板底端与斜板连接,斜板下方还设有连通第二和第三沉淀区的通道;所述的第二和第三沉淀区的底部为相互连接的、同向倾斜设置的底板;所述的第一沉淀区和第二沉淀区均设有沉淀物出口;所述的第三沉淀区上还有出水口;所述的整流板上还分布有整流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节约能耗,运行维护方便,占地面积少,能够满足绿色施工的要求的特点。

An Integrative Device for Sedimentation Treatment of Construction Wastewat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沉淀法处理施工废水的一体化装置
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废水处理
,特别是一种沉淀法处理施工废水的一体化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人口急剧的增长与经济发展,房屋建设量不断呈上升的趋势,而房建工程大多位于居住人口较密集与厂房较多的地带。在这个建设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施工废水,如果对其进行处理不当,直接排放,不仅会导致生态环境的问题,而且会损害绿色施工的形象。目前,房建工程大多数是采用多个沉淀池串联运行处理施工废水,这会带来结构布置不紧凑、电能消耗大、占地面积大、管理难度大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沉淀法处理施工废水的一体化装置。本技术具有节约能耗,运行维护方便,占地面积少,能够满足绿色施工的要求的特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一种沉淀法处理施工废水的一体化装置,包括沉淀池体,沉淀池体内依次设有第一沉淀区、第二沉淀区和第三沉淀区;第一沉淀区内设有竖向进水管,竖向进水管的下方设有反射板;第一沉淀区与第二沉淀区间设有溢流板,第二沉淀区旁设有絮凝剂投加装置;第二沉淀区与第三沉淀区间设有整流板,整流板底端与斜板连接,斜板下方还设有连通第二和第三沉淀区的通道;所述的第二和第三沉淀区的底部为相互连接的、同向倾斜设置的底板;所述的第一沉淀区和第二沉淀区均设有沉淀物出口;所述的第三沉淀区上还有出水口;所述的整流板上还分布有整流孔。前述的沉淀法处理施工废水的一体化装置中,所述的絮凝剂投加装置上设有计量装置。前述的沉淀法处理施工废水的一体化装置中,所述的反射板包括有两块,两块反射板的上端相连接,连接部位位于竖向进水管的正下方,两块反射板的下沿端竖向进水管的中轴线对称,两块反射板的夹角α为120°~135°。前述的沉淀法处理施工废水的一体化装置中,所述的斜板与水平面的夹角β为45°~60°。前述的沉淀法处理施工废水的一体化装置中,所述的底板与竖直面的夹角γ为45°~6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通过在一个沉淀池体内依次设置第一、第二和第三沉淀区形成一体化装置的结构取代了多个沉淀池串联的结构,其占地面积少,节约用地。本技术在第一沉淀区设置反射板,在第二沉淀区与第三沉淀区之间设置整流板;上述结构更有助于污染物的沉淀;通过第二沉淀区与第三沉淀区设置通道,第三沉淀区的沉淀物可依靠自重流到第二沉淀区进行排出,因而更加节能。由上述可知,本技术实施简便,运行维护方便,易于操作,能够满足绿色施工的要求。综上,本技术具有节约能耗,运行维护方便,占地面积少,能够满足绿色施工的要求的特点。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的标记为:1-第一沉淀区,2-竖向进水管,3-反射板,4-沉淀物出口,5-第二沉淀区,6-溢流板,7-絮凝剂投加装置,8-第三沉淀区,9-整流板,10-斜板,11-底板,12-通道,13-出水口,14-计量装置,15-整流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作为对本技术限制的依据。实施例。一种沉淀法处理施工废水的一体化装置,构成如图1所示,包括沉淀池体,沉淀池体内依次设有第一沉淀区1、第二沉淀区5和第三沉淀区8;第一沉淀区1内设有竖向进水管2,竖向进水管2的下方设有反射板3;第一沉淀区1与第二沉淀区5间设有溢流板6,第二沉淀区5旁设有絮凝剂投加装置7;第二沉淀区5与第三沉淀区8间设有整流板9,整流板9底端与斜板10连接,斜板10下方还设有连通第二和第三沉淀区的通道12;所述的第二和第三沉淀区的底部为相互连接的、同向倾斜设置的底板11;所述的第一沉淀区1和第二沉淀区5均设有沉淀物出口4;所述的第三沉淀区8上还有出水口13;所述的整流板9上还分布有整流孔15。第二沉淀区5的施工废水通过整流板9上的整流孔15进入第三沉淀区8时,整流板9能改善水流的流速及方向,达到改善水流状态的目的,进而更有利于絮状沉淀的沉降,提高水处理效果。使用时,施工废水从竖向进水管2进入第一沉淀区1中,粒径较大的沉降物通过反射板3(设置反射板3,能够降低粗大沉降物降落到第一沉淀区1底部的速度,进而更有利于沉淀物的沉降)滑落到第一沉淀区1的底部,则在第一沉淀区1中沉淀物通过沉淀物出口4排出,施工废水通过溢流板6溢流到第二沉淀区5中,再通过絮凝剂投加装置7投加絮凝剂进入第二沉淀区5中,使其产生絮凝沉淀,而施工废水通过整流板9上的整流孔15进入第三沉淀区8,第三沉淀区8产生的沉淀物沿斜板10滑向底板11,或直接落到底板11,再在沉淀物自身重力作用下沿通道12滑落到第二沉淀区5中,与第二沉淀区5中的絮凝沉淀物混合通过沉淀物出口4排出,施工废水通过出水口13排出。前述的絮凝剂投加装置7上设有计量装置14。计量装置14用于计量投加的絮凝剂的量。前述的反射板3包括有两块,两块反射板3的上端相连接,连接部位位于竖向进水管2的正下方,两块反射板3的下沿端竖向进水管2的中轴线对称,两块反射板3的夹角α为120°~135°。前述的斜板10与水平面的夹角β为45°~60°。前述的底板11与竖直面的夹角γ为45°~60°。上述参数(α、β、γ)的设置更有利于沉淀物的下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沉淀法处理施工废水的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沉淀池体,沉淀池体内依次设有第一沉淀区(1)、第二沉淀区(5)和第三沉淀区(8);第一沉淀区(1)内设有竖向进水管(2),竖向进水管(2)的下方设有反射板(3);第一沉淀区(1)与第二沉淀区(5)间设有溢流板(6),第二沉淀区(5)旁设有絮凝剂投加装置(7);第二沉淀区(5)与第三沉淀区(8)间设有整流板(9),整流板(9)底端与斜板(10)连接,斜板(10)下方还设有连通第二和第三沉淀区的通道(12);所述的第二和第三沉淀区的底部为相互连接的、同向倾斜设置的底板(11);所述的第一沉淀区(1)和第二沉淀区(5)均设有沉淀物出口(4);所述的第三沉淀区(8)上还有出水口(13);所述的整流板(9)上还分布有整流孔(15);所述的反射板(3)包括有两块,两块反射板(3)的上端相连接,连接部位位于竖向进水管(2)的正下方,两块反射板(3)的下沿端竖向进水管(2)的中轴线对称,两块反射板(3)的夹角α为120°~135°。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沉淀法处理施工废水的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沉淀池体,沉淀池体内依次设有第一沉淀区(1)、第二沉淀区(5)和第三沉淀区(8);第一沉淀区(1)内设有竖向进水管(2),竖向进水管(2)的下方设有反射板(3);第一沉淀区(1)与第二沉淀区(5)间设有溢流板(6),第二沉淀区(5)旁设有絮凝剂投加装置(7);第二沉淀区(5)与第三沉淀区(8)间设有整流板(9),整流板(9)底端与斜板(10)连接,斜板(10)下方还设有连通第二和第三沉淀区的通道(12);所述的第二和第三沉淀区的底部为相互连接的、同向倾斜设置的底板(11);所述的第一沉淀区(1)和第二沉淀区(5)均设有沉淀物出口(4);所述的第三沉淀区(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龙韦康周杨昌梅周燕刘昆黄俊新石万宏陈光琴丁贵川赵跃邱智昊
申请(专利权)人:通号建设集团贵州工程有限公司通号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贵州,5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