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原位曝气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917476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21 13: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原位曝气装置,包括固定条、上挡板、下挡板和通气管道,多根固定条相互平行放置,围绕成柱体,垂直于上下挡板,固定在两个挡板之间,构成支撑骨架;通气管道从支撑骨架内部穿过,由下挡板上方开始,螺旋紧密缠绕并固定在固定条围成的柱体外表面,至上挡板下方;通气管道的进气口连接空气泵,出气口有放空阀门;挡板连接有便携手柄,便携手柄可连接升降装置;通气管道为硅橡胶管,内部具有纳米级微小孔道,气体透过通气管道管壁中的微小孔道,形成直径小于2mm的微型气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成本低,适用范围广,操作和更换便利。

An in-situ aeration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原位曝气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环境工程曝气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原位曝气装置。
技术介绍
地下水和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随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地下水和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持续增加,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自身健康以及国民经济健康、持续的发展。这些有机污染物主要来自于油气的勘探开发、集输炼化和销售储存过程中的油气泄露,具有复杂性、隐蔽性和危害性,会对环境造成难以逆转的伤害。目前,对于地下水和土壤污染的原位修复方法主要有:可渗透反应屏障技术、地下水循环井技术、土壤气相抽提技术、原位空气扰动技术等。可渗透反应屏障技术是目前国内研究的热点,该技术是在污染地下水下游设置一个由活性炭、泥炭、零价铁、活性污泥等组成的反应屏障。当地下水流经该屏障时,污染物与反应介质发生吸附、沉淀、生物降解等作用,从而去除污染物。该技术应用范围广,成本低,但反应过程中形成的沉淀易堵塞屏障,反应介质难以更换,易造成二次污染。原位空气扰动技术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其被认为是处理地下水和土壤有机污染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该技术通过向被污染的地下水或者土壤中注入空气,促进污染物的挥发和解吸,同时给好氧微生物提供氧气,促进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但在该技术实施过程中,形成气泡较大,易随着气流溢出,不能与污染物充分接触,导致氧气利用率低下。另外还有可形成微型气泡的管式微孔曝气器,但其曝气膜片密闭性能较差,可曝气面积较小,且一般用于曝气池中的曝气,场地适应性能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原位曝气装置。这种原位曝气装置包括固定条、上挡板、下挡板和通气管道,多根固定条相互平行放置,围绕成柱体,垂直于上下挡板,固定在两个挡板之间,构成支撑骨架;通气管道从支撑骨架内部穿过到底部,再从间隙穿出由下挡板上方开始,螺旋紧密缠绕并固定在固定条围成的柱体外表面,至上挡板下方,再从支撑骨架内部穿出;通气管道的进气口连接空气泵,出气口有放空阀门。进一步的,挡板连接有便携手柄,便携手柄可连接升降装置。优选的,固定条有8根。进一步的,通气管道为硅橡胶管,内部具有纳米级微小孔道,气体透过通气管道管壁中的微小孔道,形成直径小于2mm的微型气泡。本技术相比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本装置在使用时,可根据场地污染情况,设计不同布置方式,安装、平面布置方式灵活,污染物降解效率高,可以适应不同的场地需求,节约占地。2.装置结构简单,成本低,适用范围广,操作和更换便利。本专利技术同时适用于土壤和地下水的原位曝气。在操作过程中,直接将本专利技术通过升降装置或人工方式,放入已经布置好的修复井中。更换时可直接取出。3.通气管道材料为硅橡胶,内部具有联通孔道,材料安全可靠,耐腐蚀,使用寿命长,无二次污染。当关闭出气口放空阀,通过空气泵向硅胶管注气时,联通孔道张开,形成微型气泡,当停止供气时,压力减小,微小孔道关闭,防止倒流现象。本装置在使用时,还可通过空气泵压力,调节曝气量大小。4.气体穿透硅橡胶管壁形成直径小于2mm的微型气泡,该微型气泡聚并速率小,比表面积大。当气泡扩散到地下水中或吸附在土壤颗粒表面,能与地下水和土壤充分接触,停留时间长。5.本专利技术通气管道螺旋缠绕在中心管柱上,可透过气体的管壁面积大,产生微型气泡较一般膜片管式曝气器多。附图说明图1为曝气装置主视图;图2为曝气装置俯视图;图3为曝气装置安装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法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这种曝气装置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具体包括固定条3、上挡板2、下挡板5和通气管道4,多根固定条3相互平行放置,围绕成柱体,垂直于上下挡板,固定在两个挡板之间,构成支撑骨架;通气管道4从支撑骨架内部穿过到底部,再从间隙穿出由下挡板5上方开始,螺旋紧密缠绕并固定在固定条3围成的柱体外表面,至上挡板2下方,再从支撑骨架内部穿出;通气管道4的进气口1连接空气泵,出气口有放空阀门。进一步的,挡板2连接有便携手柄6,便携手柄6可连接升降装置。优选的,固定条3有8根。进一步的,通气管道4为硅橡胶管,内部具有纳米级微小孔道,气体透过通气管道4管壁中的微小孔道,形成直径小于2mm的微型气泡。实施案例:根据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范围、面积和地形地貌等情况,设计布井方式并设置修复井,通过升降装置或人工方式直接将本技术放入井中。在保持放空阀7关闭的条件下,打开空气泵,设置最佳曝气速率,通过进气口1向通气管道4中注入气体,注气方式可采用连续注入或间歇注入。通气管道4内部有连通的纳米级微小孔道,在压力作用下,微小孔道张开,气体可经微小孔道,透过通气管道4管壁,形成直径小于2mm的微型气泡。该微型气泡可溶于地下水或吸附在土壤表面,促进污染物的挥发和解吸,同时给好氧微生物提供有氧环境,促进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当完成曝气或需要更换装置时,先将放空阀7打开,平衡管内压力,微小孔道自动关闭。通过升降装置或人工方式将本装置取出,并回收利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原位曝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条(3)、上挡板(2)、下挡板(5)和通气管道(4),所述多根固定条(3)相互平行放置,围绕成柱体,垂直于上下挡板,固定在两个挡板之间,构成支撑骨架;所述通气管道(4)从支撑骨架内部穿过到底部,再从间隙穿出由下挡板(5)上方开始,螺旋紧密缠绕并固定在固定条(3)围成的柱体外表面,至上挡板(2)下方,再从支撑骨架内部穿出,出气口有放空阀门(7);所述通气管道(4)的进气口(1)连接空气泵。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原位曝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条(3)、上挡板(2)、下挡板(5)和通气管道(4),所述多根固定条(3)相互平行放置,围绕成柱体,垂直于上下挡板,固定在两个挡板之间,构成支撑骨架;所述通气管道(4)从支撑骨架内部穿过到底部,再从间隙穿出由下挡板(5)上方开始,螺旋紧密缠绕并固定在固定条(3)围成的柱体外表面,至上挡板(2)下方,再从支撑骨架内部穿出,出气口有放空阀门(7);所述通气管道(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涵程思茜许懿
申请(专利权)人:西南交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