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黄秀梅专利>正文

一种旋转挤出式软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915404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21 12: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旋转挤出式软管,属于软管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旋转挤出软管包括软管本体,所述软管本体尾端固设有挤出筒,还包括设于所述挤出筒内的旋转驱动棒,所述旋转驱动棒与所述挤出筒转动连接,所述旋转驱动棒转动以带动所述挤出筒同步转动,进而所述挤出筒挤压所述软管本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旋转挤出式软管可以有效的提高软管内产品的挤出率。

A Rotary Extrusion Hos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旋转挤出式软管
本技术属于软管
,尤其是涉及一种旋转挤出式软管。
技术介绍
软管是常用的储存凝胶类产品的容器,目前市场上绝大部分的牙膏、化妆品、涂抹药品等都是应用软管封装,然而,使用时,一般是通过人手将软管挤压,而将软管内的产品挤出,这会造成挤出不彻底,导致软管内的产品产生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一种旋转挤出式软管,可以有效提高对软管内产品的挤出率。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解决方案是:提供一种旋转挤出式软管,包括软管本体,所述软管本体尾端固设有挤出筒,还包括设于所述挤出筒内的旋转驱动棒,所述旋转驱动棒与所述挤出筒转动连接,所述旋转驱动棒转动以带动所述挤出筒同步转动,进而所述挤出筒挤压所述软管本体。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挤出筒内壁设置有相互连接的第一平面部与第一圆面部,所述第一平面部与所述第一圆面部配合形成一D形封闭结构,所述旋转驱动棒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平面部相匹配的第二平面部、与所述第一圆面部相匹配的第二圆面部,所述第二平面部与所述第二圆面部也相连接形成一D形封闭结构。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挤出筒的内壁与所述旋转驱动棒呈相互匹配的椭圆结构。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挤出筒的内壁与所述旋转驱动棒的横截面呈相互匹配的多边形结构。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挤出筒的内壁上开设有第一卡合槽,所述旋转驱动棒上固设有与所述第一卡合槽匹配的第一卡合键。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挤出筒的内壁上固设有第二卡合键,所述旋转驱动棒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二卡合键相匹配的第二卡合槽。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旋转驱动棒与所述挤出筒一体化成型,以形成一整体。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旋转驱动棒与所述挤出筒分体化成型,以使所述旋转驱动棒可插入所述挤出筒内或从所述挤出筒内取出。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旋转驱动棒一端固设有拧转部,用于驱动所述旋转驱动棒转动。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拧转部包括一对拧转片,沿所述拧转部的径向方向上,一对所述拧转片反向设置。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旋转挤出式软管,在软管本体的尾端设置有挤出筒以及与挤出筒相匹配的旋转驱动棒,将旋转驱动棒插入挤出筒内,转动旋转驱动棒可带动挤出筒转动,进而挤出筒向软管本体头部方向转动,并挤压软管本体,将软管本体内的产品挤出,有效的提升了软管本体内产品的挤出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第一个实施例的旋转挤出式软管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第一个实施例的挤出筒位置处的横截面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第二个实施例的挤出筒位置处的横截面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第三个实施例的挤出筒位置处的横截面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第四个实施例的挤出筒位置处的横截面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第五个实施例的挤出筒位置处的横截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技术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另外,专利中涉及到的所有联接/连接关系,并非单指构件直接相接,而是指可根据具体实施情况,通过添加或减少联接辅件,来组成更优的联接结构。本技术中的各个技术特征,在不互相矛盾冲突的前提下可以交互组合。市场上的软管产品普遍存在挤出不充分,造成软管内产品浪费的现象,为此,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旋转挤出式软管,包括软管本体1,在软管本体1的尾端固设有挤出筒2以及与挤出筒2相配合的旋转驱动棒3,旋转驱动棒3插入挤出筒2内,通过转动旋转驱动棒3来驱动挤出筒2转动,挤出筒2转动时,由于其与软管本体1的尾端固定连接,故挤出筒2必然会向软管本体1的方向转动并挤压软管本体1,在挤出筒1不断转动过程中,挤压部位不断朝向软管本体1的头部移动,同时,软管本体1的尾端不断卷曲在挤出筒2上,增加了挤出筒2与软管本体1之间的挤压力,进而将整个软管本体1内的产品挤出,本技术的旋转挤出式软管还具有一优点,改变挤出筒2的转动方向,只会改变挤出筒2相对软管本体1的挤压面,使用非常方便。本实施例中,为了使挤出筒2与旋转驱动棒3共同转动,如图2所示,在挤出筒2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一平面部20以及第一圆面部21,第一平面部20与第一圆面部21相连接形成一D形结构,相应的,旋转驱动棒3上设置有与第一平面部20相匹配的第二平面部30、以及与第一圆面部21相匹配的第二圆面部31,第二平面部30也与第二圆面部31相连接形成一D形结构,当旋转驱动棒3插入挤出筒2内时,旋转驱动棒3的第二平面部30与挤出筒2的第一平面部20贴合,旋转驱动棒3的第二圆面部31与挤出筒2的第一圆面部21贴合,转动旋转驱动棒3即可带动挤出筒2共同转动。优选的,旋转驱动棒3的一端设置有拧转部4,拧转部4作为拧动旋转驱动棒3的拧动部,使旋转驱动棒3的转动更加方便,拧转部4包括一对拧转片,沿旋转驱动棒3的径向方向上,一对拧转片方向设置,人手作用与一对拧转片上,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即可带动旋转驱动棒3转动,在不同的实施例中,拧转部4也可以采用不同的结构,如单向设置的拧转片、固设于旋转驱动棒3端部的横板。如图3,示出了本技术第二个实施例的旋转挤出式软管的挤出筒位置处的横截面示意图,第二个实施例的结构与第一个实施例的结构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第二个实施例中,挤出筒2的内壁呈椭圆形结构,相应的,旋转驱动棒3呈与挤出筒2相匹配的椭圆结构,如此,当旋转驱动棒3插入挤出筒2内时,旋转驱动棒3无法与挤出筒2发生相对的转动,两者只能共同转动。如图4,示出了本技术第三个实施例的旋转挤出式软管的挤出筒位置处的横截面示意图,第三个实施例的结构与第一个实施例的结构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第三个实施例中,挤出筒2的内壁的横截面呈多边形结构,相应的,旋转驱动棒3的横截面也呈与之匹配的多边形结构,当旋转驱动棒3插入挤出筒2内时,两者即实现了共同转动的连接,图4仅示出了挤出筒2内壁的横截面与旋转驱动棒3为六边形结构的结构图,其不应造成对本实施例的限制。如图5,示出了本技术第四个实施例的旋转挤出式软管的挤出筒位置处的横截面示意图,第四个实施例的结构与第一个实施例的结构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第四个实施例中,挤出筒2的内壁上开设有第一卡合槽22,相应的,旋转驱动棒3上固设有与第一卡合槽22相匹配的第一卡合键32,旋转驱动棒3插入挤出筒2内时,第一卡合键32与第一卡合槽22相卡合,如此,转动旋转驱动棒3时,挤出筒2即与旋转驱动棒3共同转动。如图6,示出了本技术第五个实施例的旋转挤出式软管的挤出筒位置处的横截面示意图,第五个实施例的结构与第一个实施例的结构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第五个实施例中,挤出筒2的内壁上固设有第二卡合键23,相应的,旋转驱动棒3上开设有与第二卡合键23相匹配的第二卡合槽33,旋转驱动棒3插入挤出筒2内时,第二卡合键23刚好与第二卡合槽33卡合,旋转驱动棒3即与挤出筒2共同转动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旋转挤出式软管,包括软管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管本体尾端固设有挤出筒,还包括设于所述挤出筒内的旋转驱动棒,所述旋转驱动棒与所述挤出筒转动连接,所述旋转驱动棒转动以带动所述挤出筒同步转动,进而所述挤出筒挤压所述软管本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旋转挤出式软管,包括软管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管本体尾端固设有挤出筒,还包括设于所述挤出筒内的旋转驱动棒,所述旋转驱动棒与所述挤出筒转动连接,所述旋转驱动棒转动以带动所述挤出筒同步转动,进而所述挤出筒挤压所述软管本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挤出式软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挤出筒内壁设置有相互连接的第一平面部与第一圆面部,所述第一平面部与所述第一圆面部配合形成一D形封闭结构,所述旋转驱动棒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平面部相匹配的第二平面部、与所述第一圆面部相匹配的第二圆面部,所述第二平面部与所述第二圆面部也相连接形成一D形封闭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挤出式软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挤出筒的内壁与所述旋转驱动棒呈相互匹配的椭圆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挤出式软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挤出筒的内壁与所述旋转驱动棒的横截面呈相互匹配的多边形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隽涛
申请(专利权)人:黄秀梅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