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横向烘干室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908553 阅读: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21 10: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横向烘干室,包括用于车辆横向移动的烘干通道,所述烘干通道的轴向方向的一侧形成侧内风道,所述侧内风道的上方于所述烘干通道的角部形成有顶内风道,所述顶内风道的相对侧的烘干通道的角部形成有排气风道,所述烘干通道的底部设置有底部回风道,所述底部回风道与位于侧内风道外侧的混风腔连通;所述混风腔的上方形成高温风道、外侧形成送风通道,所述侧内风道及顶内风道与混合腔及高温风道之间形成均压腔,所述送风通道通过位于高温风道顶部的顶部风道与所述均压腔相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横向烘干室,不直接对车身表面设置喷嘴进行加热,依靠内部传热和空间内较低的风速进行加热,使得烘烤后车身表面的漆膜的光泽度更好。

A Transverse Drying Roo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横向烘干室
本技术涉及涂装烘干
,具体涉及一种横向烘干室。
技术介绍
目前汽车涂装行业,普遍使用烘干室及配套热风系统作为汽车烘干工艺的装置或系统,然而现有烘干室结构的烘干通道的内部容积大,能耗高,烘干室与风道等部件均为分离型设计,会加工散热面积,提高能耗等,尚存在需要改进诸多地方,因此,为降低能耗,提升响应速度,汽车涂装用的烘干室还须进一步的改进与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缺陷,而提供一种横向烘干室。为实现本技术的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横向烘干室,包括用于车辆横向移动的烘干通道,所述烘干通道的轴向方向的一侧形成侧内风道,所述侧内风道的上方于所述烘干通道的角部形成有顶内风道,所述顶内风道的相对侧的烘干通道的角部形成有排气风道,所述烘干通道的底部设置有底部回风道,所述底部回风道与位于侧内风道外侧的混风腔连通;所述混风腔的上方形成高温风道、外侧形成送风通道,所述侧内风道及顶内风道与混合腔及高温风道之间形成均压腔,所述送风通道通过位于高温风道顶部的顶部风道与所述均压腔相通。所述送风通道的下部安装循环风机。所述混风腔的上方形成的高温风道与所述混风腔之间安装有混合阀。所述侧内风道内安装有侧内风嘴,所述顶内风道内安装有顶内风嘴,所述排气风道内安装有排气阀。所述顶内风道的横截面为四边形状,所述排气风道的横截面为三角形。所述顶内风道的进风侧安装有顶部空气过滤网,所述侧内风道的进风侧安装有侧部空气过滤网。所述顶部风道位于所述高温风道、均压腔以及送风风道的顶部。其中,在所述均压腔与混风腔相邻处设置有检修门。其中,所述顶部风道内设有由导流板所形成的导流结构。本技术横向烘干室,车身在烘干室内进行横向输送,相比较纵向输送,大大缩短了烘干室的长度。烘干通道仿形设计,降低了内部容积,降低整体能耗,提高系统温升速度,加快了了系统对温度变化的相应速度。本技术横向烘干室,烘干通道与风道、风机等所有部件集成一体的设计,降低了表面散热面积,进一步降低能耗。本技术横向烘干室,采用混风的方式对循环风进行温度控制,相比较间接换热的方式,极大的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保证了对烘干工艺温度的精准控制。同时采用混风方式系统阻力随之降低,风机功率降低。本技术横向烘干室,保证顶部喷嘴直接将热风吹去车身内部,侧部喷嘴直接将热风吹向发动机舱内部,保证内部较厚钢板和复杂造型能够得到优先加热,实现降低车身整体的温差,保证了烘烤质量。本技术横向烘干室,不直接对车身表面设置喷嘴进行加热,依靠内部传热和空间内较低的风速进行加热,使得烘烤后车身表面的漆膜的光泽度更好。附图说明图1是横向烘干室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横向烘干室的又结构示意图;图3是横向烘干室的风流向示意图;图中:1-送风通道,2-顶部风道,3-均压腔,4-顶内风道,5-烘干通道,6-排气风道,7-底部回风道,8-侧内风道,9-混风腔,10-高温风道,11-循环风机,12-混风阀,13-导流板,14-顶部空气过滤网,15-顶部喷嘴,16-排气风阀,17-横向输送装置,18-侧部喷嘴,19-侧部空气过滤网,20-检修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参见图1-3所示,一种横向烘干室,包括用于车辆横向移动的烘干通道5,所述烘干通道5的轴向方向的一侧形成侧内风道8,所述侧内风道的上方于所述烘干通道5的角部形成有顶内风道4,所述顶内风道的相对侧的烘干通道的角部形成有排气风道6,所述烘干通道的底部设置有底部回风道7,所述底部回风道与位于侧内风道外侧的混风腔9连通;所述混风腔的上方形成用于引入高温风的高温风道10、外侧上方形成有用于将底部回风及高温风混合后的混合风经顶顶部风道2、均压腔3而送到烘干通过中的送风通道1,其中,所述侧内风道及顶内风道的外侧与混合腔及高温风道之间形成所述的均压腔3,所述送风通道通过位于高温风道顶部的所述的顶部风道2与所述均压腔相通。其中,所述送风通道的下部远离所述混风腔的一侧安装循环风机11,以实现循环送风的功能,所述送风通道的下部与所述混风腔对应侧相通,以实现所述混风腔内的混合风可流向送内通道内被送走。其中,所述混风腔的上方形成的用于接收高温风的高温风道与所述混风腔高温风入口之间安装有混合阀12,通过控制打开、打开状态可以实现将高温风道进来的高温热风送到混合腔中与由烘干通道的底部回风混合后被排到送风通道1后,再经顶部风道2送到均压腔3中,然后分别经过侧内风道与顶内风道,而送到烘干通道中,从而可使顶内风道直接将热风吹去车身内部,侧内风道直接将热风吹向发动机舱内部,保证内部较厚钢板和复杂造型能够得到优先加热,实现降低车身整体的温差,保证了烘烤质量。其中,所述顶内风道的横截面根据车型的情况设计为仿形四边形状,所述排气风道的横截面为三角形。其中,所述侧内风道内安装有侧内风嘴18,所述顶内风道内安装有顶内风嘴15,安装在形成该顶内风道的位于内侧的斜面板上,所述排气风道内安装有排气阀16,安装在形成所述排气通道的、与烘干通道内角部固定的倾斜的带安装孔的安装板上。其中,所述顶内风道的进风侧安装有顶部空气过滤网14,所述侧内风道的进风侧安装有侧部空气过滤网19,以分别实现对烘干风的过滤处理后送入到顶内风道以及侧内风道内,之后被顶内风嘴15,侧内风嘴18送到烘干通道中对车辆进行吹出热风、烘干处理。其中,所述顶部风道位于所述高温风道、均压腔以及送风风道的顶部。所述的高温风道、均压腔以及送风风道的顶部高度一致,所述顶部风道的宽度与所述高温风道、均压腔以及送风风道的宽度之和相同。其中,所述顶部过滤网14和侧部过滤网19对气流进行过滤,保证吹向车身循环风的洁净度。所述检修门20的设置保证了可以对循环风机11、混风阀12和混风腔9进行维护和保洁。另外,为了减少顶部风道中的气流的阻力,所述顶部风道的横截面为矩形状,其内可设置导流板13,所述导流板可以设置弧形状,以引导气流,减少风阻。其中,所述的烘干通道内可设置横向输送系统17,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步进式输送装置,以实现对车辆进行横向输送,保证喷嘴对车身进行定点加热。另外的,所述均压腔的高度与所述烘干通道的高度一致,所述侧内风道位于矩形状的均压腔内,所述混合腔的侧面上近侧内风道一侧安装有检修门20。所述烘干通道的横向截面为矩形状,所述烘干室的横向截面为矩形状,工作时,循环风机11将气流通过送风通道1和顶部风道2送入均压腔3中,气流分别通过顶内风道4和侧内风道8由对应的喷嘴分别吹向烘干通道5内,顶部喷嘴15将气流吹向车身内部,侧部喷嘴18将气流吹向车身前部和底部,保证这些部位较厚的钢板和复杂的造型能够优先被加热。循环风由底部回风道7送到混风腔9,同时高温风道10中来的高温气流由混风阀12控制,也进入混风腔9,完成对循环风的温度控制。同时,排气风阀16也同步进行控制,由排气风道6排出,进入外部换热器加热后,可再进入高温风道10中混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车身在烘干室内进行横向输送,相比较纵向输送,大大缩短了烘干室的长度。2、烘干通道仿形设计,降低了内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横向烘干室,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车辆横向移动的烘干通道,所述烘干通道的轴向方向的一侧形成侧内风道,所述侧内风道的上方于所述烘干通道的角部形成有顶内风道,所述顶内风道的相对侧的烘干通道的角部形成有排气风道,所述烘干通道的底部设置有底部回风道,所述底部回风道与位于侧内风道外侧的混风腔连通;所述混风腔的上方形成高温风道、外侧形成送风通道,所述侧内风道及顶内风道与混合腔及高温风道之间形成均压腔,所述送风通道通过位于高温风道顶部的顶部风道与所述均压腔相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横向烘干室,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车辆横向移动的烘干通道,所述烘干通道的轴向方向的一侧形成侧内风道,所述侧内风道的上方于所述烘干通道的角部形成有顶内风道,所述顶内风道的相对侧的烘干通道的角部形成有排气风道,所述烘干通道的底部设置有底部回风道,所述底部回风道与位于侧内风道外侧的混风腔连通;所述混风腔的上方形成高温风道、外侧形成送风通道,所述侧内风道及顶内风道与混合腔及高温风道之间形成均压腔,所述送风通道通过位于高温风道顶部的顶部风道与所述均压腔相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横向烘干室,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通道的下部安装循环风机。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横向烘干室,其特征在于,所述混风腔的上方形成的高温风道与所述混风腔之间安装有混合阀。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天力黄鹏林涛
申请(专利权)人:机械工业第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业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