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车辆混合式二级悬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1905926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21 10:0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车辆混合式二级悬架系统,其包括设置于车架和车桥之间的被动悬架,被动悬架的下端与车桥连接,被动悬架的上端与车架连接;车架上设置有主动悬架,主动悬架的上端与悬架板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汽车主动悬架能耗较高且结构复杂的问题,结构可靠、可调节性强、乘坐舒适性高。

A New Type of Vehicle Hybrid Two-stage Suspension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车辆混合式二级悬架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汽车悬架结构,具体涉及一种新型车辆混合式二级悬架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汽车的要求越来越高,衡量一辆汽车的品质,不仅要看其动力性,乘驾舒适性也是必不可少的。车辆悬架是汽车上重要总成系统之一,它把车架和车桥弹性地连接在一起,对汽车的乘驾舒适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悬架的主要作用是传递作用在车桥和车架之间的力和力矩,并且缓和由不平路面传给车架的冲击载荷、衰减由此引起的振动、保证乘员的舒适性、减小货物和车辆本身的动载荷,并保证汽车有良好的行驶平顺性。现代悬架系统多为主动悬架,通过消耗电能对悬架的刚度等进行实时主动调节。但其零部件较多、结构复杂且造价昂贵,主动改变悬架刚度耗能高。一般乘用车车架较重,加上乘员和行李重量会再增加。如果这么重的车架都采用主动悬架支撑来改善车辆驾乘的舒适度,则主动悬架工作过程中需要消耗过多的电能用来实现主动悬架的控制,这对乘用车经济性难以承受。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提供了一种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汽车主动悬架能耗较高且结构复杂的问题的新型车辆混合式二级悬架系统。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新型车辆混合式二级悬架系统,其包括设置于车架和车桥之间的被动悬架,被动悬架的下端与车桥连接,被动悬架的上端与车架连接;车架上设置有主动悬架,主动悬架的上端与悬架板连接。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被动悬架包括与每个车轮相邻位置处的车桥连接的被动弹性元件和被动减振器,被动弹性元件和被动减振器间相互并联。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主动悬架包括邻近被动弹性元件位置处的主动弹性元件和主动减振器,主动弹性元件和主动减振器间相互并联。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车架呈内凹形,车架包括与被动悬架连接的承接板,承接板与车架中部的内底板连接,所述主动悬架设置于内底板上,承接板的高度高于内底板的高度。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悬架板呈内凹形,悬架板包括与主动悬架连接的内连接板,内连接板与悬架板中部的悬架底板连接,内连接板的高度高于悬架底板的高度。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被动悬架包括与被动弹性元件并联的导向机构。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主动弹性元件和被动弹性元件均为螺旋弹簧。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主动悬架呈倾斜布置。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车架相连的主动弹性元件的上端间的距离小于与悬架板相连的主动弹性元件的下端间的距离。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上述新型车辆混合式二级悬架系统的主要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通过将车内结构如座椅固定安装在悬架板上,并在车架和悬架板之间安装二级子悬架,即主动悬架,可以使安装在车桥上的一级子悬架,即被动悬架,吸收较大部分的冲击和振动能量,而二级子悬架因为只支撑乘员和座椅的重量,重量较轻,调整时耗能更低。且二级悬架系统各部件结构简单,通过各部件的组合,即能实现更好的减振和调节刚度的效果,提高乘坐舒适性。通过消耗较少的能量就可以达到应对冲击和振动的要求,达到需要的舒适性。当车辆在一定坡度路面或转向行驶时,发生仰俯或侧倾,可以通过两侧主动悬架的作用来保持乘员始终保持水平状态,改善乘驾舒适性。通过将车架和悬架板均设置为内凹形结构,提高空间利用率,降低内底板与车桥之间的高度;通过在被动悬架的基础上设置主动悬架,能够根据汽车行驶条件动态调节悬架的刚度和阻尼特性,使悬架系统始终处于最佳减振状态,可以控制车身高度,提高乘驾人员舒适性,并兼顾提高车辆通过性、平顺性与操纵稳定性等。通过将主动悬架设置为倾斜布置,可以有效克服纵向横向的冲击和振动;通过设置弹性元件与减振器并联,缓和由不平路面传给车架的冲击和振动,以提高乘驾的舒适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二级悬架系统的正视图。其中,1、车架,11、内底板,12、承接板,2、车桥,3、车轮,4、主动悬架,41、悬架板,411、内连接板,412、悬架底板,42、主动弹性元件,43、主动减振器,5、被动悬架,51、被动弹性元件,52、被动减振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其为新型车辆混合式二级悬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本专利技术的新型车辆混合式二级悬架系统包括设置于车架1和车桥2之间的被动悬架5,被动悬架5的下端与车桥2连接,被动悬架5的上端与车架1连接;车架1上设置有主动悬架4,主动悬架4的上端与悬架板41连接。具体的,如图2所示,被动悬架5包括与每个车轮3相邻位置处的车桥2连接的被动弹性元件51和被动减振器52,被动弹性元件51和被动减振器52间相互并联。其中,被动悬架5包括与被动弹性元件51并联的导向机构。主动悬架4包括车架1上邻近被动弹性元件51位置处的主动弹性元件42和主动减振器43,主动弹性元件42和主动减振器43间相互并联。优选的,主动弹性元件42和被动弹性元件51均为螺旋弹簧;主动减振器43和被动减振器52主动悬架4呈倾斜布置。具体的,与车架1相连的主动弹性元件42的下端间的距离小于与悬架板41相连的主动弹性元件42的上端间的距离。此时,当车辆在转弯或发生倾斜等,通过主动悬架4将车架1受力分解在水平方向和竖向,由于主动悬架4呈倾斜布置,能有效克服纵向横向的冲击和振动。车架1呈内凹形,车架1包括与被动悬架5连接的承接板12,承接板12与车架1中部的内底板11连接,主动悬架5设置于内底板11上,承接板12的高度高于内底板11的高度。悬架板41呈内凹形,悬架板41包括与主动悬架4连接的内连接板411,内连接板411与悬架板41中部的悬架底板412连接,内连接板411的高度高于悬架底板412的高度。车辆内部的座椅的结构设置于悬架底板412上。通过将车架1和悬架板41均设置为内凹形结构,提高空间利用率,降低内底板412与车桥2之间的高度。上面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以便于本
的技术人员理解本专利技术,但应该清楚,本专利技术不限于具体实施方式的范围,对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只要各种变化在所附的权利要求限定和确定的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内,这些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一切利用本专利技术构思的专利技术创造均在保护之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车辆混合式二级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车架和车桥之间的被动悬架,所述被动悬架的下端与车桥连接,被动悬架的上端与车架连接;所述车架上设置有主动悬架,主动悬架的上端与悬架板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车辆混合式二级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车架和车桥之间的被动悬架,所述被动悬架的下端与车桥连接,被动悬架的上端与车架连接;所述车架上设置有主动悬架,主动悬架的上端与悬架板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车辆混合式二级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被动悬架包括与每个车轮相邻位置处的车桥连接的被动弹性元件和被动减振器,所述被动弹性元件和被动减振器间相互并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车辆混合式二级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悬架包括邻近被动弹性元件位置处的主动弹性元件和主动减振器,所述主动弹性元件和主动减振器间相互并联。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车辆混合式二级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呈内凹形,所述车架包括与被动悬架连接的承接板,承接板与车架中部的内底板连接,所述主动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元胡广地何川郭峰李雨生张武林赛景辉宋廷伦
申请(专利权)人:西南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