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椎间盘假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902520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21 09:1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椎间盘假体,包括:第一上板,第一下板,第一弹性连接装置;所述第一弹性连接装置的底部与所述第一下板的上表面连接,第一弹性连接装置的顶部与所述第一上板的下表面连接;所述第一上板上设置一个以上通孔,所述第一下板上设置一个以上通孔;所述第一上板和第一下板均采用弹性合金材料制作。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有效适配不同形状的椎体终板,且置入后更加稳固。

A kind of disc prosthesi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椎间盘假体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用假体
,尤其涉及一种椎间盘假体。
技术介绍
椎间盘是两个相邻椎体之间的结构,其连接相邻椎体的上下终板。椎间盘假体应用在椎间盘置换术中,用于替换病变的椎间盘。图1为人体部分椎骨的医学影像图,图1中箭头所指处为椎体终板,可见,不同椎体的椎体终板形状是不同的。现有的椎间盘假体大致由三部分组成:上板、下板和髓核假体,髓核假体位于上板与下板之间,并与上、下板紧密接触。由于现有的椎间盘假体的上、下板大多为形状固定的平面结构,而椎体终板的形状又是不规则的,因此,现有的椎间盘假体很难与椎体终板有效适配。手术医生在置入假体前还需要对椎体终板进行打磨,而打磨过程中产生的骨屑、打磨过后的椎体终板的强度改变均会增加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同时,现有的椎间盘假体采用硬性材料设计,与椎间盘的医学解剖特性并不相符,手术后不能与人体自身的椎体终板良好匹配贴服、残留较大间隙,存在假体下沉、移位、脱出等手术并发症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椎间盘假体,能够有效适配不同形状的椎体终板,且置入后更加稳固。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椎间盘假体,包括:第一上板,第一下板,第一弹性连接装置;所述第一弹性连接装置的底部与所述第一下板的上表面连接,第一弹性连接装置的顶部与所述第一上板的下表面连接;所述第一上板上设置一个以上通孔,所述第一下板上设置一个以上通孔;所述第一上板和第一下板均采用弹性合金材料制作。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上板,第二下板,第二弹性连接装置,第三弹性连接装置;所述第一上板、第二上板、第二下板、第一下板从上至下依次同轴设置;所述第一弹性连接装置的底部与所述第二下板的上表面连接,第一弹性连接装置的顶部与所述第二上板的下表面连接;所述第二弹性连接装置的底部与所述第二上板的上表面连接,第二弹性连接装置的顶部与所述第一上板的下表面连接;所述第三弹性连接装置的底部与所述第一下板的上表面连接,第三弹性连接装置的顶部与所述第二下板的下表面连接;所述第二上板和第二下板均采用弹性合金材料制作。优选地,所述第一弹性连接装置包括至少一根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底部与所述第二下板的上表面连接,第一弹簧的顶部与所述第二上板的下表面连接;所述第一弹簧呈阵列排列。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弹性连接装置还包括:弹性保护套筒;所述弹性保护套筒的底部与所述第二下板的上表面连接,弹性保护套筒的顶部与所述第二上板的下表面连接;所述第一弹簧位于所述弹性保护套筒中。优选地,所述弹性保护套筒为高分子聚乙烯材质。优选地,所述第二弹性连接装置包括至少一根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底部与所述第二上板的上表面连接,第二弹簧的顶部与所述第一上板的下表面连接;所述第二弹簧呈阵列排列。优选地,所述第三弹性连接装置包括至少一根第三弹簧;所述第三弹簧的底部与所述第一下板的上表面连接,第三弹簧的顶部与所述第二下板的下表面连接;所述第三弹簧呈阵列排列。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上板的上表面设有至少一个三角形凸起;所述第一下板的下表面设有至少一个三角形凸起。优选地,所述第一上板、第一下板、第二上板、第二下板均采用生物医用超弹性β型钛合金制作。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椎间盘假体,采用弹性合金材料制作第一上板和第一下板,使第一上板和第一下板能够在应力作用下发生微小的弹性形变,从而能够有效适配不同椎体终板的形状,进而使板骨界面之间的贴合更紧密。同时,采用第一弹性连接装置来连接第一上板与第一下板,使得整个装置具备正常椎间盘的弹性特征,在置入人体后,具备较好的灵活性。第一上板和第一下板上均设置多个通孔,有利于后期的骨长入,最终将整个椎间盘假体稳固地固定于椎体之间。此外,在第一上板和第一下板之间设置第二上板和第二下板,且各个板层之间均采用弹性连接装置连接,能够进一步提高整个假体的灵活性、增加第一上板和第一下板的可变形性;并且,第二上板和第二下板还能够有效阻挡从第一上板和第一下板的通孔中长出的骨质,以使第一弹性连接装置的弹性能够长期保持。可见,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有效适配不同形状的椎体终板,且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更加灵活、更加稳固、不易移位和脱落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为人体部分椎骨的医学影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增加弹性保护套筒后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第一上板的俯视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第二上板的俯视图;图中,1为第一上板,2为第一下板,3为通孔,4为第二上板,5为第二下板,6为第一弹簧,7为弹性保护套筒,8为第二弹簧,9为第三弹簧,10为三角形凸起。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包括:第一上板1,第一下板2,第一弹性连接装置;所述第一弹性连接装置的底部与所述第一下板2的上表面连接,第一弹性连接装置的顶部与所述第一上板1的下表面连接;所述第一上板1上设置一个以上通孔3,所述第一下板2上设置一个以上通孔3,通孔有利于后期的骨长入,最终将整个椎间盘假体稳固地固定于相邻的两个椎体之间。所述第一上板1和第一下板2均采用弹性合金材料制作,优选地采用较薄的高弹性合金材料制作,使第一上板1和第二下板2在应力作用下能够发生微小的弹性形变,从而能够有效适配不同椎体终板的形状,进而使板骨界面之间的贴合更加紧密。当板骨界面之间贴合更紧密时,椎体对整个椎间盘假体的应力分配会更加均匀,而均匀的应力又能够有效减小椎间盘假体后期下沉的风险。且有研究表明,当板骨界面之间不匹配、间隙大于1.5~2mm时,不利于骨长入固定,而本专利技术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技术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整个假体的灵活性、增加第一上板和第一下板的可变形性,本装置还可以包括:第二上板4,第二下板5,第二弹性连接装置,第三弹性连接装置,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上板1、第二上板4、第二下板5、第一下板2从上至下依次同轴设置;所述第一弹性连接装置的底部与所述第二下板5的上表面连接,第一弹性连接装置的顶部与所述第二上板4的下表面连接;所述第二弹性连接装置的底部与所述第二上板4的上表面连接,第二弹性连接装置的顶部与所述第一上板1的下表面连接;所述第三弹性连接装置的底部与所述第一下板2的上表面连接,第三弹性连接装置的顶部与所述第二下板5的下表面连接;所述第二上板4和第二下板5均采用弹性合金材料制作。第二上板4和第二下板5均为实心的板层结构,其上无孔。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第一弹性连接装置采用柱状弹簧,当然也可采用弹片等其它的弹性连接装置。具体地,第一弹性连接装置包括至少一根第一弹簧6;所述第一弹簧6的底部与所述第二下板5的上表面连接,第一弹簧6的顶部与所述第二上板4的下表面连接;所述第一弹簧6呈阵列排列。优选地,所述第一弹簧6围绕所述第二上板4的边缘或第二下板5的边缘呈环形阵列排列,以更加均匀地分配椎体对整个椎间盘假体的应力。第一弹簧6为高精度弹簧,呈阵列排列时尽可能地致密分布。第一弹簧6的直径约为1mm,高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计为1mm、2mm、3mm、4mm等不同的尺寸规格。第一弹簧6的设置可以保持整个椎间盘假体向各个方向活动、旋转的灵活性,还可以缓冲人体剧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椎间盘假体,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上板(1),第一下板(2),第一弹性连接装置;所述第一弹性连接装置的底部与所述第一下板(2)的上表面连接,第一弹性连接装置的顶部与所述第一上板(1)的下表面连接;所述第一上板(1)上设置一个以上通孔(3),所述第一下板(2)上设置一个以上通孔(3);所述第一上板(1)和第一下板(2)均采用弹性合金材料制作。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椎间盘假体,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上板(1),第一下板(2),第一弹性连接装置;所述第一弹性连接装置的底部与所述第一下板(2)的上表面连接,第一弹性连接装置的顶部与所述第一上板(1)的下表面连接;所述第一上板(1)上设置一个以上通孔(3),所述第一下板(2)上设置一个以上通孔(3);所述第一上板(1)和第一下板(2)均采用弹性合金材料制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椎间盘假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上板(4),第二下板(5),第二弹性连接装置,第三弹性连接装置;所述第一上板(1)、第二上板(4)、第二下板(5)、第一下板(2)从上至下依次同轴设置;所述第一弹性连接装置的底部与所述第二下板(5)的上表面连接,第一弹性连接装置的顶部与所述第二上板(4)的下表面连接;所述第二弹性连接装置的底部与所述第二上板(4)的上表面连接,第二弹性连接装置的顶部与所述第一上板(1)的下表面连接;所述第三弹性连接装置的底部与所述第一下板(2)的上表面连接,第三弹性连接装置的顶部与所述第二下板(5)的下表面连接;所述第二上板(4)和第二下板(5)均采用弹性合金材料制作。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椎间盘假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连接装置包括至少一根第一弹簧(6);所述第一弹簧(6)的底部与所述第二下板(5)的上表面连接,第一弹簧(6)的顶部与所述第二上板(4)的下表面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浩马立泰杨毅戎鑫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