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肚菌高产菌株及其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900892 阅读: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21 08: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株高产的羊肚菌菌株,所述菌株的名称为山农羊肚菌1号,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编号为:CGMCC NO.17677。本发明专利技术选育的山农羊肚菌1号,其菌丝生长速度快、出菇产量高,为北方地区羊肚菌栽培提供了新的优质菌株。

High-yielding strains of Morchella and their applic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羊肚菌高产菌株及其应用
本专利技术涉及食用菌
,具体涉及一株新的羊肚菌高产菌株及其应用。
技术介绍
羊肚菌因其菌盖外形似羊肚而得名,是羊肚菌属所有种类的统称,并不是指一个具体的物种。羊肚菌属(MorchellaDill.exPers.:Fr.)隶属于子囊菌门(Ascomycota)、盘菌纲(Discomycetes)、盘菌目(Pezizales)、羊肚菌科(Morchellaceae)。羊肚菌属的所有种类均为珍稀食、药用真菌,具有较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在欧洲,羊肚菌被认为是仅次于块菌的美味食用菌;在北美,被认为是最佳食品。在我国,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有“甘寒无毒,益肠胃,化痰利气”的记载。羊肚菌子实体肉质脆嫩,味道鲜美,含有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以及多种维生素和高含量的铁、锌以及多种矿质元素,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羊肚菌中含有大量的多糖,具有较强的抗肿瘤和抗癌作用;含有黑色素形成抑制剂,具有美容和抗衰老、抗氧化的功能。羊肚菌自然分布范围较广、种类繁多,据报道羊肚菌属包括68个种。羊肚菌生长的环境条件差异较大,生物学特性容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得羊肚菌人工栽培的难度大大增加。据研究报道,在众多羊肚菌的种中,现阶段可成功栽培的羊肚菌主要有4个种,包括黑色羊肚菌类群的梯棱羊肚菌(Morchellaimportuna)、六妹羊肚菌(Morchellasextelata)和七妹羊肚菌(Morchellaseptimelata),以及在美国栽培较多的变红羊肚菌(Morchellarufobrunnea)。梯棱羊肚菌和六妹羊肚菌是目前国内栽培最为广泛的两个种。目前羊肚菌的栽培技术还处于初期阶段,仍存在很多问题。菌种来源不明确,种源混杂,多数栽培菌株主要来自于野生驯化菌株,整体产量低、不稳定,可重复性差;栽培管理技术相对粗放,缺乏较为精准的技术参数,尤其是在我国北方地区,羊肚菌栽培高产菌株及栽培技术更是缺乏,是限制羊肚菌产业发展存在主要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株羊肚菌高产菌株山农羊肚菌1号。该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快、出菇产量高,为北方地区羊肚菌栽培提供了新的优质的菌株。具体的,本专利技术涉及以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羊肚菌高产菌株,命名为山农羊肚菌1号,该菌株已于2019年4月28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简称CGMCC,地址为: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其保藏编号为:CGMCCNO.17677。该菌株是由黑色羊肚菌菌株M10和M20为亲本,采用原生质融合育种技术,其中,菌株M10为四川省农科院选育的梯棱羊肚菌,菌株M20为六妹羊肚菌。本专利技术的山农羊肚菌1号,其子实体单生或群生,少数簇生,菌盖圆锥形,偶尔卵圆形,长5~12cm,宽2~7cm。菌盖表面有明显的凹坑和纵横交错的脊,脊表面平滑、易碎,幼嫩时颜色呈茶褐色,老后深棕色近黑色。菌肉白色肉质,厚1~3mm,内壁较粗糙,具白色粉状颗粒。菌柄圆柱形,高3~8cm,直径2~4cm,白色至浅褐色,幼时表面较光滑,老后表面具粉状颗粒,菌柄基部膨大,中空。菌丝初期白色,成熟后黄褐色,气生菌丝生长旺盛,菌落黄褐色,棉絮状,在PDA培养基上培养5~7d易产生黄褐色菌核。本专利技术的山农羊肚菌1号具有菌丝生长速度快、出菇产量高的优良生物性状;与亲本相比,本专利技术的菌株的产量可提高65%以上。本专利技术所请求保护的羊肚菌菌株(CGMCCNO.17677),即包括CGMCCNO.17677所对应的菌株,也包括该菌株繁殖所产生的与所述菌株具有相同遗传学和/或形态学性状的后代。所述的羊肚菌菌株(CGMCCNO.17677)作为亲本进行育种中的应用也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栽培所述羊肚菌菌株(CGMCCNO.17677)得到的子实体也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培养所述羊肚菌菌株(CGMCCNO.17677)得到的菌丝体和/或孢子也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本专利技术还涉及所述羊肚菌菌株(CGMCCNO.17677)的栽培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羊肚菌菌株(CGMCCNO.17677)培养得到的原种接种到栽培种培养基中,22-24℃条件下培养10-15d,得到栽培种;(2)在畦面上开播种沟,将步骤(1)得到的栽培种撒入后覆土,覆土后盖上薄膜保湿;(3)播种后待菌丝长满畦面形成“菌霜”时,开始放置含有培养料的营养袋,在营养袋的一面划口,将营养袋划口的一面平放在畦面上,使羊肚菌菌丝可以直接接触营养袋中的培养料;(4)放置营养袋35-45d后移走营养袋;土面开始形成原基后揭开薄膜;子实体生长期控制温度为8-20℃,出菇期土壤含水量控制在20-28%,空气湿度控制在85-90%。优选的,步骤(1)中,所述栽培种培养基由以下质量百分比的原料组成:麦粒40%、木屑45%、腐殖质土10%、麦麸3%、石灰1%、石膏1%。优选的,步骤(2)中,覆土材料中添加有20%的草炭;覆土厚度为3cm。优选的,步骤(3)中,所述培养料由以下质量百分比的原料组成:麦粒30%、木屑68%、石灰1%、石膏1%。羊肚菌目前栽培中许多技术都未明确具体,栽培条件粗放,导致最终得到的羊肚菌的产量和质量不稳定。针对于本专利技术的羊肚菌高产菌株,对其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优化,为北方地区羊肚菌的栽培提供了技术支持。本专利技术的山农羊肚菌1号的栽培方法中,在覆土材料中添加了一定量的草炭,草炭质地疏松,对提高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具有显著效果,可为羊肚菌菌丝在土内生长提供充足的氧气和适宜的湿度。随着覆土厚度的增加,有效子实体个数和产量增加,当覆土厚度为3cm时,羊肚菌有效子实体个数和产量最高。当覆土层的厚度继续增加,有效子实体个数和产量开始减少。外源营养袋的使用是羊肚菌人工栽培探究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使羊肚菌栽培可实现高产。放置外源营养袋作为栽培技术中重要的一项技术,需对其深入研究,研究发现营养袋放置时间与羊肚菌原基形成的时间成正相关关系,随着营养袋放置时间的推迟,原基形成时间随之延迟。放置营养袋可为菌丝的生长提供营养,土表菌丝生长旺盛,从营养袋开口处菌丝向四周蔓延生长。营养袋放置时间越早,菌丝生长越旺盛,当菌丝营养生长达到一定时间后,需要撤掉营养袋,在合适的温湿度条件下即可形成原基。营养袋撤袋时间过早,菌丝还未完全利用营养袋,营养袋对出菇和子实体的后期生长促进作用较小;撤营养袋时间过晚容易感染病虫害,会对羊肚菌产量造成一定的损失;经多次试验研究发现,放置营养袋35-45d后移走营养袋为最优的放置时间,可以显著的提高羊肚菌的产量。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上述羊肚菌菌株(CGMCCNO.17677)得到的子实体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食品,其含有如上所述菌株;和/或:所述菌株培育得到的菌丝体和/或子实体。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选育的羊肚菌菌株(CGMCCNO.17677),其菌丝生长速度快、出菇产量高,为北方地区羊肚菌栽培提供了新的优质菌株。附图说明图1:融合菌株R5与亲本拮抗现象。图2:基于ITS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图3:引物对Me9-Em8对融合菌株R5及亲本的SRAP图谱。图4:融合菌株R5出菇情况。具体实施方式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株高产的羊肚菌菌株,所述菌株的名称为山农羊肚菌1号,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编号为:CGMCC NO.17677。

【技术特征摘要】
1.一株高产的羊肚菌菌株,所述菌株的名称为山农羊肚菌1号,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编号为:CGMCCNO.17677。2.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藏编号为CGMCCNO.17677的羊肚菌菌株在作为亲本进行育种中的应用。3.栽培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藏编号为CGMCCNO.17677的羊肚菌菌株得到的子实体。4.培养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藏编号为CGMCCNO.17677的羊肚菌菌株得到的菌丝体和/或孢子。5.权利要求1所述的菌株山农羊肚菌1号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将保藏编号为CGMCCNO.17677的山农羊肚菌1号培养得到的原种接种到栽培种培养基中,22-24℃条件下培养10-15d,得到栽培种;(2)在畦面上开播种沟,将步骤(1)得到的栽培种撒入后覆土,覆土后盖上薄膜保湿;(3)播种后待菌丝长满畦面形成“菌霜”时,开始放置含有培养料的营养袋,在营养袋的一面划口,将营养袋划口的一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淑霞李丽君王庆佶张仕林齐广耀李超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农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