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相隔离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896083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17 16: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三相隔离机构,包括框架、第一环氧树脂绝缘子、第二环氧树脂绝缘子、第三环氧树脂绝缘子、与第一环氧树脂绝缘子连接的第一隔离静触刀、与第二环氧树脂绝缘子连接的第二隔离静触刀、与第三环氧树脂绝缘子连接的第三隔离静触刀、第二隔离动触刀、第三隔离动触刀、开关主轴和第三接地静触刀,所述第一环氧树脂绝缘子、第二环氧树脂绝缘子和第三环氧树脂绝缘子均固定在框架上,所述第一隔离动触刀、第二隔离动触刀和第三隔离动触刀均与开关主轴连接。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大多数三相隔离机构为了追求小型化所导致的出现高压击穿的技术问题,以损坏自身结构,无法恢复。

Three-phase isolation mechanis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三相隔离机构
本技术属于三相断路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三相隔离机构。
技术介绍
目前,大多数的三相隔离机构都是应用于三相断路机柜中,比如专利申请号为CN201820128742,申请名称为三相熔断式隔离开关,其所公开的三相隔离开关虽然能够实现合闸、分闸操作,但是为了保证三相之间互不干扰,对于三相之间的距离是有明确要求,在常压空气环境中,但是设计小了,小型化后又容易不满足绝缘体之间的间距,容易出现高压击穿问题。因此,现有技术有待于改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出一种三相隔离机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大多数三相隔离机构为了追求小型化所导致的出现高压击穿的技术问题,以损坏自身结构,无法恢复。本技术的三相隔离机构,包括框架、第一环氧树脂绝缘子、第二环氧树脂绝缘子、第三环氧树脂绝缘子、与第一环氧树脂绝缘子连接的第一隔离静触刀、与第二环氧树脂绝缘子连接的第二隔离静触刀、与第三环氧树脂绝缘子连接的第三隔离静触刀、第一隔离动触刀、第二隔离动触刀、第三隔离动触刀、第一接地静触刀、第二接地静触刀、开关主轴和第三接地静触刀,所述第一环氧树脂绝缘子、第二环氧树脂绝缘子和第三环氧树脂绝缘子均固定在框架上,所述第一接地静触刀、第二接地静触刀和第三接地静触刀均固定在框架上,所述第一隔离动触刀、第二隔离动触刀和第三隔离动触刀均与开关主轴连接。优选地,还包括第一主轴拐臂、第二主轴拐臂和第三主轴拐臂,所述第一主轴拐臂、第二主轴拐臂和第三主轴拐臂均与开关主轴连接,所述第一主轴拐臂和第一隔离动触刀之间连接有第一连接板,第二主轴拐臂和第二隔离动触刀之间连接有第二连接板,第三主轴拐臂和第三隔离动触刀之间连接有第三连接板。优选地,所述第一环氧树脂绝缘子平行于第二环氧树脂绝缘子,所述第二环氧树脂绝缘子平行于第三环氧树脂绝缘子。本技术的三相隔离机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的三相隔离机构,基于第一环氧树脂绝缘子、第二环氧树脂绝缘子、第三环氧树脂绝缘子,相比较传统的绝缘子,能够显著提高绝缘效果,以保证三相之间互相独立,且能够提供较大的爬电距离,同时以实现小型化。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三相隔离机构的第一俯视图;图2为本技术三相隔离机构的三维图;图3为本技术三相隔离机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三相隔离机构的第二俯视图。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需要注意的是,相关术语如“第一”、“第二”等可以用于描述各种组件,但是这些术语并不限制该组件。这些术语仅用于区分一个组件和另一组件。例如,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范围,第一组件可以被称为第二组件,并且第二组件类似地也可以被称为第一组件。术语“和/或”是指相关项和描述项的任何一个或多个的组合。
技术介绍
中,描述了为了保证三相之间互不干扰,一般需要相邻两相之间的最小距离不小于125mm,同时绝缘体表面的最小要大于240mm,以保证三相之间互不干扰,否则容易因为高压击穿而造成绝缘失效问题;而现有的大多数三相隔离机构为了追求小型化,往往两相之间达不到125mm,这样就容易出现高压击穿问题,以使得无法恢复,结构损坏。而本申请的三相隔离机构恰恰是为了实现小型化而设计出来的,最后A相和B相的相间距X为180mm,以及B相和C相的相间距Y为180mm,以实现小型化,将其置于三相隔离机柜中,也能实现机柜的小型化。参考图1为本技术三相隔离机构的第一俯视图;图2为本技术三相隔离机构的三维图;图3为本技术三相隔离机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本技术的三相隔离机构,包括框架1、第一环氧树脂绝缘子10、第二环氧树脂绝缘子20、第三环氧树脂绝缘子30、与第一环氧树脂绝缘子连接的第一隔离静触刀12、与第二环氧树脂绝缘子连接的第二隔离静触刀22、与第三环氧树脂绝缘子连接的第三隔离静触刀32、第一隔离动触刀14、第二隔离动触刀24、第三隔离动触刀34、第一接地静触刀13、第二接地静触刀23、开关主轴和第三接地静触刀33,所述第一环氧树脂绝缘子、第二环氧树脂绝缘子和第三环氧树脂绝缘子均固定在框架1上,所述第一接地静触刀、第二接地静触刀和第三接地静触刀均固定在框架上,所述第一隔离动触刀、第二隔离动触刀和第三隔离动触刀均与开关主轴40连接。本技术的三相隔离机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的三相隔离机构,基于第一环氧树脂绝缘子、第二环氧树脂绝缘子、第三环氧树脂绝缘子,相比较传统的绝缘子,能够显著提高绝缘效果,以保证三相之间互相独立,且能够提供较大的爬电距离,同时以实现小型化。需要注意的是,所述第一环氧树脂绝缘子表示由环氧树脂浇注而成的第一绝缘子,第二环氧树脂绝缘子表示由环氧树脂浇注而成的第二绝缘子,第三环氧树脂绝缘子表示由环氧树脂浇注而成的第三绝缘子。参考图4,A相和B相之间的距离X为180mm,以及B相和C相之间的距离Y为180mm,以实现小型化,将其置于三相隔离机柜中,也能实现机柜的小型化,小型化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的极大区别。其中,还包括转动配合组件50,所述转动配合组件50与开关主轴40连接,所述转动配合组件50是将动力机构所提供的动力传递至开关主轴,以使得开关主轴40转动来实现合闸、分闸状态;具体地,所述框架1包括由焊接所形成的一体化框架。优选地,还包括第一主轴拐臂15、第二主轴拐臂25和第三主轴拐臂35,所述第一主轴拐臂15、第二主轴拐臂25和第三主轴拐臂35均与开关主轴40连接,所述第一主轴拐臂15和第一隔离动触刀14之间连接有第一连接板16,第二主轴拐臂25和第二隔离动触刀24之间连接有第二连接板26,第三主轴拐臂35和第三隔离动触刀34之间连接有第三连接板36,具体地,所述第一连接板呈圆弧状,第二连接板呈圆弧状,第三连接板呈圆弧状,以使得开关主轴40转动更小的角度即可实现合闸、分闸操作,有利于整体尺寸的小型化。还包括第一固定架68、第一螺栓66和第二螺栓67,所述第一固定架68固定在框架1上,所述第一环氧树脂绝缘子10通过第一螺栓和第二螺栓固定在第一固定架68上,以实现第一固定架的稳固,且能够基于第一固定架的设置,提供一定的爬电距离,以保证三相之间的互不干扰和独立。本技术的三相隔离开关的工作方式如下(比如A相):操作隔离机构,通过转动配合组件50带动气箱内部的第一主轴拐臂随开关主轴40转动,从而拉动第一连接板运动,而第一连接板4的运动带动第一隔离动触刀转动。当第一隔离动触刀与第一隔离静触刀啮合,此时隔离开关合闸。当第一隔离动触刀与第一接地静触刀啮合,此时接地开关合闸。当第一隔离动触刀在第一隔离静触刀和第一接地静触刀中间位置时(两不接触),开关分闸。以上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三相隔离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第一环氧树脂绝缘子、第二环氧树脂绝缘子、第三环氧树脂绝缘子、与第一环氧树脂绝缘子连接的第一隔离静触刀、与第二环氧树脂绝缘子连接的第二隔离静触刀、与第三环氧树脂绝缘子连接的第三隔离静触刀、第一隔离动触刀、第二隔离动触刀、第三隔离动触刀、第一接地静触刀、第二接地静触刀、开关主轴和第三接地静触刀,所述第一环氧树脂绝缘子、第二环氧树脂绝缘子和第三环氧树脂绝缘子均固定在框架上,所述第一接地静触刀、第二接地静触刀和第三接地静触刀均固定在框架上,所述第一隔离动触刀、第二隔离动触刀和第三隔离动触刀均与开关主轴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三相隔离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第一环氧树脂绝缘子、第二环氧树脂绝缘子、第三环氧树脂绝缘子、与第一环氧树脂绝缘子连接的第一隔离静触刀、与第二环氧树脂绝缘子连接的第二隔离静触刀、与第三环氧树脂绝缘子连接的第三隔离静触刀、第一隔离动触刀、第二隔离动触刀、第三隔离动触刀、第一接地静触刀、第二接地静触刀、开关主轴和第三接地静触刀,所述第一环氧树脂绝缘子、第二环氧树脂绝缘子和第三环氧树脂绝缘子均固定在框架上,所述第一接地静触刀、第二接地静触刀和第三接地静触刀均固定在框架上,所述第一隔离动触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争辉熊钊赵天启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蓝希望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