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车车通讯的噪声控制实现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1895628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17 15:5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噪声控制领域,针对噪声控制效果不好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车车通讯的噪声控制实现方法,包括:单个噪声贡献量计算步骤,获取所有外部车辆的噪声源信号,计算每个外部车辆的噪声源信号对车内噪声的单个噪声贡献量;总噪声贡献量计算步骤,获取所有外部车辆对车内噪声的单个噪声贡献量,根据所有单个噪声贡献量计算外部车辆对车内噪声的总噪声贡献量;主动降噪步骤,获取外部车辆的总噪声贡献量,根据外部车辆的总噪声贡献量计算得到抗噪源信号,将抗噪源信号与总噪声贡献量进行叠加控制外部车辆的噪声源信号。本发明专利技术能解决现有噪声控制方法存在的控制噪声效果不好的问题。

A Noise Control Method Based on Vehicle Communic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车车通讯的噪声控制实现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噪声控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车车通讯的噪声控制实现方法。
技术介绍
NVH是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Noise、Vibration、Harshness)的英文缩写,这是衡量汽车制造质量的一个综合性问题,车辆的NVH问题是国际汽车业各大整车制造企业和零部件企业关注的问题之一,整车约有1/3的故障问题是和车辆的NVH问题有关系,而各大公司有近20%的研发费用消耗在解决车辆的NVH问题上,汽车市场对汽车NVH的性能要求日益趋严。随着汽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汽车的乘驾舒适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针对汽车的降噪,公开号为CN105667432B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汽车主动降噪方法及系统,汽车主动降噪方法包括:通过设置于汽车座椅里的压力传感器检测车厢内人员所坐的位置;通过设置于车厢内不同位置的麦克风采集车厢内的音源;估算出车厢内人员所坐位置的中心区域;开启汽车音响系统,对车内人员所在位置的中心区域进行主动降噪。该方案中,采用汽车音响系统进行主动降噪,但是该方法采集控制噪声时,是以车辆本身的噪声作为控制源,未考虑外部车辆对车辆车内噪声的影响,而外部噪声源对车内噪声的影响很大,不能被忽略,因此,现有噪声控制方法对噪声的计算不准确,存在控制噪声效果不好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车车通讯的噪声控制实现方法,能避免现有噪声控制方法存在的控制噪声效果不好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基础方案为:一种基于车车通讯的噪声控制实现方法,包括:总噪声贡献量计算步骤,获取所有外部车辆对车内噪声的单个噪声贡献量,根据所有单个噪声贡献量计算外部车辆对车内噪声的总噪声贡献量;主动降噪步骤,获取外部车辆的总噪声贡献量,根据外部车辆的总噪声贡献量计算得到抗噪源信号,将抗噪源信号与总噪声贡献量进行叠加控制外部车辆的噪声源信号。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1)本方案通过对外部车辆的噪声贡献量的计算,考虑到了外部车辆对车内噪声的影响,能提升对车内噪声计算的准确性;2)通过抗噪源信号与外部车辆的噪声贡献量的叠加能很好地消除外部车辆的噪声源信号,能避免和减弱外部车辆的噪声对车内噪声的影响。本方案能解决现有噪声控制方法存在的控制噪声效果不好的问题。进一步,主动降噪步骤中的抗噪源信号与外部车辆的总噪声贡献量的相位相反。有益效果:相位相反的抗噪源信号和噪声贡献量能实现叠加,有利于消除外部车辆的噪声贡献量。进一步,主动降噪步骤中的抗噪源信号与外部车辆的总噪声贡献量的幅值和频率相同。有益效果:幅值和频率相同的抗噪源信号和噪声贡献量,在叠加消除外部车辆的噪声贡献量后,保证原噪声的幅值和频率基本不变,有利于提升驾驶人员的驾驶体验。进一步,所述方法还包括:单个噪声贡献量计算步骤,获取所有外部车辆的噪声源信号,计算每个外部车辆的噪声源信号对车内噪声的单个噪声贡献量。有益效果:通过对单个外部车辆噪声贡献量的计算,有利于辅助后续的噪声贡献量的计算。进一步,单个噪声贡献量计算步骤中包括:噪声源和数据获取子步骤,获取所有外部车辆的噪声源信号和特征数据。进一步,噪声源和数据获取子步骤中的外部车辆的特征数据包括位置信息数据、运动速度数据、加速度数据、幅值数据和频率数据。有益效果:通过位置信息数据、运动速度数据、加速度数据、幅值数据和频率数据,能计算得到外部车辆的噪声传递函数,这有利于计算单个外部车辆噪声贡献量和外部车辆的总噪声贡献量。进一步,单个噪声贡献量计算步骤中还包括:噪声贡献量计算子步骤,根据特征数据计算外部车辆的噪声传递函数,根据噪声传递函数计算外部车辆的单个噪声贡献量。有益效果:根据外部车辆的噪声传递函数计算单个噪声贡献量,能得到准确的、实时的外部车辆的噪声贡献量,这有利于消除外部车辆的噪声。进一步,噪声贡献量计算子步骤中的单个噪声贡献量的计算公式为xi=Xi*Hi,Xi为外部车辆的噪声源信号,Hi为外部车辆的噪声传递函数。进一步,总噪声贡献量计算步骤中的总噪声贡献量的计算公式为x(n)=ΣXi*Hi,i=1,2,3...,Xi为外部车辆的噪声源信号,Hi为外部车辆的噪声传递函数。进一步,主动降噪步骤中的抗噪源信号可由多个装置发出。有益效果:多个装置可从不同角度完成车内噪声的控制,有利于提升车内噪声的控制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一中噪声控制实现方法的逻辑框图;图2为实施例二中S1步骤的子步骤的逻辑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一种基于车车通讯的噪声控制实现方法,包括:S1:单个噪声贡献量计算步骤,获取所有外部车辆的噪声源信号,计算每个外部车辆的噪声源信号对车内噪声的单个噪声贡献量。S2:总噪声贡献量计算步骤,获取所有外部车辆对车内噪声的单个噪声贡献量,根据所有单个噪声贡献量计算外部车辆对车内噪声的总噪声贡献量。计算外部车辆对车内噪声的总贡献量公式为:x(n)=ΣXi*Hi,i=1,2,3...,其中,Xi为外部车辆的噪声源信号,Hi为外部车辆的噪声传递函数。S3:主动降噪步骤,获取外部车辆的总噪声贡献量,根据外部车辆的总噪声贡献量计算得到抗噪源信号,将抗噪源信号与总噪声贡献量进行叠加控制外部车辆的噪声源信号。本实施例中,本车的车内噪声量为Y(其中,Y=Y0+x(n),Y0为本车自身产生的噪声量,通过安装在本车上的噪声采集装置进行采集;x(n)为外部车辆的贡献量,x(n)=ΣXi*Hi,i=1,2,3...,Xi为外部车辆的噪声源信号,Hi为外部车辆的噪声传递函数);通过主动控制算法对外部车辆的噪声贡献量进行频率和幅值的分析,然后控制主动发声装置实时生成与外部车辆的噪声贡献量x(n)幅值和频率相反,但相位相反的抗噪源信号y(n)(y(n)=-ΣXi*Hi),通过抗噪源信号y(n)与外部车辆的噪声贡献量x(n)的叠加实现对外部车辆噪声的控制。实施例二:本实施例中,S1步骤还包括两个子步骤。如图2所示:S1:单个噪声贡献量计算步骤包括:S101:噪声源以及数据获取子步骤,获取所有外部车辆的噪声源信号和外部车辆的特征数据。外部车辆的特征数据包括位置信息数据、运动速度数据、加速度数据、幅值数据和频率数据。本实施例中,本车车内安装有车车实时交互数据装置,所有外部车辆上均安装有噪声信号采集装置、车车定位装置、速度采集装置、加速度采集装置、噪声分析装置和车车实时交互数据装置。噪声信号采集装置用于采集外部车辆的噪声源信号;车车定位装置用于采集外部车辆的位置信息数据、速度采集装置用于采集外部车辆的运动速度数据;加速度采集装置用于采集外部车辆的加速度数据;噪声分析装置用于分析外部车辆噪声源信号的频率数据和幅值数据。本车车内的车车实时交互数据装置用于与外部车辆的车车实时交互数据装置完成数据交互,从而在本车车内可直接获取外部车辆的位置信息数据、运动速度数据、加速度数据、幅值数据和频率数据。S102:噪声贡献量计算子步骤,根据特征数据计算外部车辆的噪声传递函数,根据噪声传递函数计算外部车辆的单个噪声贡献量。本实施例中,外部车辆的单个噪声贡献量的计算公式为xi=Xi*Hi,其中,Xi为外部车辆的噪声源信号,Hi为外部车辆的噪声传递函数。传递函数根据外部车辆的位置信息数据、运动速度数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车车通讯的噪声控制实现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总噪声贡献量计算步骤,获取所有外部车辆对车内噪声的单个噪声贡献量,根据所有单个噪声贡献量计算外部车辆对车内噪声的总噪声贡献量;主动降噪步骤,获取外部车辆的总噪声贡献量,根据外部车辆的总噪声贡献量计算得到抗噪源信号,将抗噪源信号与总噪声贡献量进行叠加控制外部车辆的噪声源信号。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车车通讯的噪声控制实现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总噪声贡献量计算步骤,获取所有外部车辆对车内噪声的单个噪声贡献量,根据所有单个噪声贡献量计算外部车辆对车内噪声的总噪声贡献量;主动降噪步骤,获取外部车辆的总噪声贡献量,根据外部车辆的总噪声贡献量计算得到抗噪源信号,将抗噪源信号与总噪声贡献量进行叠加控制外部车辆的噪声源信号。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车车通讯的噪声控制实现方法,其特征在于:主动降噪步骤中的抗噪源信号与外部车辆的总噪声贡献量的相位相反。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车车通讯的噪声控制实现方法,其特征在于:主动降噪步骤中的抗噪源信号与外部车辆的总噪声贡献量的幅值和频率相同。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车车通讯的噪声控制实现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单个噪声贡献量计算步骤,获取所有外部车辆的噪声源信号,计算每个外部车辆的噪声源信号对车内噪声的单个噪声贡献量。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车车通讯的噪声控制实现方法,其特征在于,单个噪声贡献量计算步骤中包括:噪声源和数据获取子步骤,获取所有外部车辆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沛然陈景昌赵涛陈永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