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曾志丰专利>正文

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889247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17 13:32
一种支架,包括基体、基座、支撑部、第一夹持部、第二夹持部及联动组件,基体可移动地连接于所述基座,支撑部设于基体的底部,联动组件包括第一联动件及与第一联动件交叉设置的第二联动件;第一与第二联动件转动连接于基体,第一联动件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夹持部,另一端连接基座,第二联动件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夹持部,另一端连接基座;在一待支撑物件放置于支撑部时,在待支撑物件的重力作用下支撑部及基体相对基座移动,第一及第二联动件连接基座的一端相对基底移动,从而带动第一及第二夹持部移动以与支撑部配合夹持待支撑物件,从而可以避免待支撑物件在相对支架移动时被支架划伤表面,且所述支架整体体积较小,对待支撑物件的摩擦也较小。

Bracke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支架
本技术涉及一种支架,尤其是一种用于支撑移动终端的支架。
技术介绍
随着电子通信技术的进步,移动终端可以满足大多数情况对娱乐和通信的需求,使得人们需要在多种场合使用移动终端。有些使用场合需要对移动终端进行固定,使移动终端的显示屏幕朝向特定的方向。例如车内导航或者办公环境下,需要使用支架来支撑移动终端,使得移动终端能够保持特定姿势进行使用。现有的支架在移动终端安装于支架后,利用移动终端的自重实现支架的夹持部件移动以实现将移动终端固定在支架上。然而,由于移动终端在自重作用下会相对支架移动,不可避免地会划伤移动终端的表面。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内容,有必要提供一种支架,以解决利用自重将待支撑物件安装于支架时待支撑物件的表面容易被划伤的技术问题。为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支架,包括基体、基座、支撑部、第一夹持部、第二夹持部及联动组件,所述基体可移动地连接于所述基座,所述支撑部设于所述基体的底部,所述联动组件包括:第一联动件;第二联动件;所述第二联动件与第一联动件交叉设置,且第一联动件与第二联动件相互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基体,所述第一联动件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夹持部,另一端连接所述基座,所述第二联动件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夹持部,另一端连接所述基座;在一待支撑物件放置于所述支撑部上时,在所述待支撑物件的重力作用下所述支撑部及所述基体相对所述基座移动,所述第一联动件连接所述基座的一端及所述第二联动件连接所述基座的一端相对所述基底移动,从而带动所述第一夹持部沿第一滑动方向移动及带动所述第二夹持部沿第二滑动方向移动以与所述支撑部配合夹持所述待支撑物件。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联动件开设一通孔,所述第二联动件穿过所述通孔,使得所述第一联动件与第二联动件交叉设置。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联动件层叠于所述第一联动件上。进一步地,所述支架还包括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所述第一夹持部设于所述第一夹持臂,所述第二夹持部设于所述第二夹持臂,所述第一夹持臂转动地连接于第一联动件,所述第二夹持臂转动地连接于第二联动件,所述第一夹持臂在第一联动件的带动下移动,所述第二夹持臂在第二联动件的带动下移动。进一步地,所述基体上设有第一槽体以及第二槽体,所述第一夹持臂设有至少一个嵌入所述第一槽体并沿第一槽体滑动的第一销柱,所述第二夹持臂设有至少一个嵌入所述第二槽体并沿第二槽体滑动的第二销柱。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槽体和第二槽体相对倾斜设置,并且所述第一槽体和第二槽体的靠近所述支撑部的端部之间的距离小于远离所述支撑部的端部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联动件包括第一连接点、第二连接点和第三连接点,所述第一连接点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夹持臂,所述第三连接点与所述基座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点位于所述第一连接点与所述第三连接点之间,并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基体;所述第二联动件包括第四连接点、第五连接点和第六连接点,所述第四连接点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二夹持臂,所述第六连接点与所述基座连接,所述第五连接点位于所述第四连接点与所述第六连接点之间,并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基体。进一步地,所述第三连接点及第六连接点分别为一条形槽,所述基座通过销柱嵌入所述条形槽并沿所述条形槽滑动以分别与所述第一联动件及第二联动件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联动件包括本体及分别从所述本体相对两侧朝相反方向延伸的第一延伸部及第二延伸部,一通孔开设于所述本体,所述第一连接点凸设于所述第一延伸部面向待支撑物件的表面,所述第三连接点沿所述第二延伸部的延伸方向开设,一凸伸部连接于所述本体并从所述通孔边缘朝所述通孔中心凸伸,所述第二连接点开设于所述凸伸部上,所述第二联动件穿过所述通孔使得所述第四连接点及所述第六连接点位于所述通孔的两侧。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联动件包括基部及一连接于所述基部且与所述基部不在同一平面的连接部,所述基部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所述第四连接点凸设于所述第一端部面向待支撑物件的表面,所述第五连接点开设于所述第二端部上,所述连接部从所述第二端部背向待支撑物件的表面凸伸并朝背离所述第四连接点的方向延伸,所述第六连接点沿所述连接部的延伸方向开设。进一步地,所述支架还包括夹座,所述夹座包括夹持件和万向连接器,所述夹持件通过所述万向连接器与所述基座连接。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提供的支架将待支撑物件安装于基体,基体相对基座移动实现将待支撑物件夹持固定,在使用过程中基体跟随待支撑物件一起相对基座移动,而待支撑物件和基体之间不需要移动,从而可以避免待支撑物件在安装于支架时相对机架移动而被支架划伤待支撑物件的表面。进一步,本技术提供的支架在待支撑物件自重作用下,基体相对基座移动而通过联动组件拉动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分别朝向支撑部并且相互靠近的方向移动直至与支撑部一起夹持待支撑物件,使得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的夹持点位于待支撑物件在横向和/或纵向安装时重叠区域的边角,这样在待支撑物件横向或者纵向安装的情况下,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夹持位置的中点均大体位于待支撑物件的重力作用线,从而可以利用待支撑物件自重来实现横向或者纵向方式固定待支撑物件。由于本技术提供的支架利用待支撑物件的自重来夹持待支撑物件,在将待支撑物件放入支架过程操作简单,尤其适应在汽车形成过程中安装移动终端,行车更为安全。另外,所述支架整体体积较小,且对待支撑物件的摩擦也较小。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A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支架的立体示意图。图1B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支架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图2A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支架的爆炸图。图2B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支架的另一角度的爆炸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支架的结构示意图(面壳未示出)。图4A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支架中设有支撑部的后盖的结构示意图。图4B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支架中的面壳的结构示意图。图5A是待支撑物件在横向放置和纵向方式的位置示意图。图5B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支架的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的活动轨迹示意图;图5C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支架纵向夹持待支撑物件的示意图;图5D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支架横向夹持待支撑物件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支架的结构示意图(面壳未示出)。主要元件符号说明支架100基座10基座销柱11基体20后盖21第一槽体22第二槽体23第一销柱24第二销柱25面壳26转轴27待支撑物件28第一夹持部30第一夹持臂31第二夹持部40第二夹持臂41支撑部50联动组件60第一联动件61本体601第一延伸部602第二延伸部603通孔610凸伸部608第一连接点611第二连接点612第三连接点613第二联动件62第四连接点621第五连接点622第六连接点623基部604连接部605第一端部606第二端部607夹座70万向连接器71夹持件72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支架,包括基体、基座、支撑部、第一夹持部、第二夹持部及联动组件,所述基体可移动地连接于所述基座,所述支撑部设于所述基体的底部,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组件包括:第一联动件;第二联动件;所述第二联动件与第一联动件交叉设置,且第一联动件与第二联动件相互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基体,所述第一联动件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夹持部,另一端连接所述基座,所述第二联动件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夹持部,另一端连接所述基座;在一待支撑物件放置于所述支撑部上时,在所述待支撑物件的重力作用下所述支撑部及所述基体相对所述基座移动,所述第一联动件连接所述基座的一端及所述第二联动件连接所述基座的一端相对所述基底移动,从而带动所述第一夹持部沿第一滑动方向移动及带动所述第二夹持部沿第二滑动方向移动以与所述支撑部配合夹持所述待支撑物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支架,包括基体、基座、支撑部、第一夹持部、第二夹持部及联动组件,所述基体可移动地连接于所述基座,所述支撑部设于所述基体的底部,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组件包括:第一联动件;第二联动件;所述第二联动件与第一联动件交叉设置,且第一联动件与第二联动件相互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基体,所述第一联动件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夹持部,另一端连接所述基座,所述第二联动件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夹持部,另一端连接所述基座;在一待支撑物件放置于所述支撑部上时,在所述待支撑物件的重力作用下所述支撑部及所述基体相对所述基座移动,所述第一联动件连接所述基座的一端及所述第二联动件连接所述基座的一端相对所述基底移动,从而带动所述第一夹持部沿第一滑动方向移动及带动所述第二夹持部沿第二滑动方向移动以与所述支撑部配合夹持所述待支撑物件。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联动件开设一通孔,所述第二联动件穿过所述通孔,使得所述第一联动件与第二联动件交叉设置。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联动件层叠于所述第一联动件上。4.如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还包括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所述第一夹持部设于所述第一夹持臂,所述第二夹持部设于所述第二夹持臂,所述第一夹持臂转动地连接于第一联动件,所述第二夹持臂转动地连接于第二联动件,所述第一夹持臂在第一联动件的带动下移动,所述第二夹持臂在第二联动件的带动下移动,当移动终端放置在所述支撑部时带动第一夹持臂及第二夹持臂移动,从而带动所述第一夹持部及第二夹持部向支撑部靠近的同时所述第一夹持部及第二夹持部相互靠近。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上设有第一槽体以及第二槽体,所述第一夹持臂设有至少一个嵌入所述第一槽体并沿第一槽体滑动的第一销柱,所述第二夹持臂设有至少一个嵌入所述第二槽体并沿第二槽体滑动的第二销柱。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志丰
申请(专利权)人:曾志丰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