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真空气淬炉之气冷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1884414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17 11: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真空气淬炉之气冷系统,包括气流分配筒、热交换器、喷咀、导流板和风道侧板,所述电机下方固定连接叶轮,所述叶轮下方设置有叶轮进气口,所述叶轮进气口下方设置有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下方设置有冷却室,所述冷却室设置在炉体内部,且冷却室和炉体中间设置有气流分配筒,所述气流分配筒最下方连接导流板,所述气流分配筒上设置有若干喷咀,所述气流分配筒和炉体的两侧设置有风道侧板,所述炉体内安装有转移车,所述转移车右侧设置有中间门,将加热室与冷却室分开,冷却时通过转移车将工件移到冷却室,通过高压风机、导流装置等装置进行冷却,以提高冷却速度和冷却均匀性,提高加热室、加热元件、绝缘瓷件的使用寿命,降低电能损耗和使用成本。

A Gas Cooling System for Vacuum Gas Quenching Furna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真空气淬炉之气冷系统
本技术涉及气冷系统
,具体为一种真空气淬炉之气冷系统。
技术介绍
通过向真空炉内回充的惰性气体作为冷却介质的真空炉一直是真空炉主要产品,广泛应用于热处理、钎焊、烧结等领域,尤其是热处理用的真空气淬炉的冷却性能更是设备的关键性能指标。现有的真空气淬炉的气冷系统是与加热室同置一室,其冷却气体(一般为高纯氮气)在高压风机作用下,通过导风装置从加热前端或加热室周向进入加热室对工件进行热交换,变热了的气体从加热后端通道流出,进入换热器进行热交换后,冷却后的气体再由高压风机进入下个循环,如此多个循环后达到冷却效果。而现有真空气淬炉的气冷系统的缺点是:1、工件冷却就在加热室内部进行,在冷却工件的同时,也冷却了加热室隔热屏及加热元件,所以冷却速度低,冷却时间长,能耗大;2、加热元件、绝缘件因急速冷却易损坏(冷裂现象);3、对于石墨材质的加热元件,因气淬时气流直接冲刷导致其截面减小甚至断裂,寿命短,后期维护和使用成本高;4、气体循环路径长,冷却效果不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真空气淬炉之气冷系统,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真空气淬炉之气冷系统,包括电机、叶轮、叶轮进气口、气流分配筒、热交换器、转移车、喷咀、导流板、风道侧板、中间门、加热室屏、加热元件、冷却室、加热室和炉体,所述电机下方固定连接叶轮,所述叶轮下方设置有叶轮进气口,所述叶轮进气口下方设置有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下方设置有冷却室,所述冷却室设置在炉体内部,且冷却室和炉体中间设置有气流分配筒,所述气流分配筒最下方连接导流板,所述气流分配筒上设置有若干喷咀,所述气流分配筒和炉体的两侧设置有风道侧板,所述炉体内安装有转移车,所述转移车右侧设置有中间门,所述中间门右侧设置有加热室,所述加热室内设置有加热室屏,所述加热室屏内设置若干加热元件。进一步而言,所述转移车可滑动连接内侧的滑轨,且滑轨固定在炉体内部。进一步而言,所述加热室与冷却室中间设置中间门。进一步而言,所述气流分配筒、炉体和风道侧板之间构成一个封闭空间。进一步而言,所述热交换器选用多级高效换热器。进一步而言,所述气流分配筒上设置有若干喷咀。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系统将加热室与冷却室分开,工件冷却时需先将工件从加热室移到冷却室,通过高压风机、导流装置、喷咀、热交换器等装置对工件进行冷却,以提高冷却速度和冷却均匀性,并达到提高加热室、加热元件、绝缘瓷件的使用寿命,降低电能损耗和使用成本的目的。1、冷却室与加热室分开,避免了气淬时气流对加热元件、绝缘瓷件及隔热层的直接冲刷,延长了加热元件、绝缘瓷件、隔热层的使用寿命。2、冷却室与加热室分开,避免了气淬时对加热元件和加热室的冷却,提高了冷却速度,节约了使用成本,降低了能耗(一方面因冷却速度提高,大功率电机的运转时间减少而节约了电能,同时,工件移走后加热室内仍在高温状态,缩短了处理下一炉工件的前期升温时间,也节省了电能)。3、气流分配筒、炉体、风道侧板形成个封闭空间,防止了经过多级高效热交换器的冷却气体的扩散而降低了风速,另外高压气体沿弧形的狭窄腔体,阻力小,动能损失小,冷却速度当然就高。4、气流分配筒的设置,实现了工件在小区域冷却,使冷却气体更有效的利用,提高了冷却速度。5、喷咀的设置,可使冷却气体均匀的进入冷却区,保证了工件均匀降温,提高了产品质量。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冷却室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结构布局图。图中:1、电机;2、叶轮;3、叶轮进气口;4、气流分配筒;5、热交换器;6、转移车;7、喷咀;8、导流板;9、风道侧板;10、中间门;11、加热室屏;12、加热元件;13、冷却室;14、加热室;15、炉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请参阅图1-2,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真空气淬炉之气冷系统,包括电机1、叶轮2、叶轮进气口3、气流分配筒4、热交换器5、转移车6、喷咀7、导流板8、风道侧板9、中间门10、加热室屏11、加热元件12、冷却室13、加热室14和炉体15,所述电机1下方固定连接叶轮2,所述叶轮2下方设置有叶轮进气口3,所述叶轮进气口3下方设置有热交换器5,所述热交换器5下方设置有冷却室13,所述冷却室13设置在炉体15内部,且冷却室13和炉体15中间设置有气流分配筒4,所述气流分配筒4最下方连接导流板8,所述气流分配筒4上设置有若干喷咀7,所述气流分配筒4和炉体15的两侧设置有风道侧板9,所述炉体15内安装有转移车6,所述转移车6右侧设置有中间门10,所述中间门10右侧设置有加热室14,所述加热室14内设置有加热室屏11,所述加热室屏11内设置若干加热元件12。所述转移车6可滑动连接内侧的滑轨,且滑轨固定在炉体15内部,所述加热室14与冷却室13中间设置中间门10,所述气流分配筒4、炉体15和风道侧板9之间构成一个封闭空间,所述热交换器5选用多级高效换热器,所述气流分配筒4上设置有若干喷咀7。工作原理:在加热室14加热结束后,打开中间门10,用转移车6将工件移至冷却室13,关闭中间门10,充气至6Bar后连通外部电源,启动电机1,在叶轮2高速运转下,冷却气体通过导流板8、风道侧板9、喷咀7作用下进入气流分配筒4,对工件进行换热冷却后,经过多级高效热交换器5及叶轮进气口3后返回,形成一个冷却循环。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真空气淬炉之气冷系统,包括电机(1)、叶轮(2)、叶轮进气口(3)、气流分配筒(4)、热交换器(5)、转移车(6)、喷咀(7)、导流板(8)、风道侧板(9)、中间门(10)、加热室屏(11)、加热元件(12)、冷却室(13)、加热室(14)和炉体(15),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1)下方固定连接叶轮(2),所述叶轮(2)下方设置有叶轮进气口(3),所述叶轮进气口(3)下方设置有热交换器(5),所述热交换器(5)下方设置有冷却室(13),所述冷却室(13)设置在炉体(15)内部,且冷却室(13)和炉体(15)中间设置有气流分配筒(4),所述气流分配筒(4)最下方连接导流板(8),所述气流分配筒(4)上设置有若干喷咀(7),所述气流分配筒(4)和炉体(15)的两侧设置有风道侧板(9),所述炉体(15)内安装有转移车(6),所述转移车(6)右侧设置有中间门(10),所述中间门(10)右侧设置有加热室(14),所述加热室(14)内设置有加热室屏(11),所述加热室屏(11)内设置若干加热元件(1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真空气淬炉之气冷系统,包括电机(1)、叶轮(2)、叶轮进气口(3)、气流分配筒(4)、热交换器(5)、转移车(6)、喷咀(7)、导流板(8)、风道侧板(9)、中间门(10)、加热室屏(11)、加热元件(12)、冷却室(13)、加热室(14)和炉体(15),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1)下方固定连接叶轮(2),所述叶轮(2)下方设置有叶轮进气口(3),所述叶轮进气口(3)下方设置有热交换器(5),所述热交换器(5)下方设置有冷却室(13),所述冷却室(13)设置在炉体(15)内部,且冷却室(13)和炉体(15)中间设置有气流分配筒(4),所述气流分配筒(4)最下方连接导流板(8),所述气流分配筒(4)上设置有若干喷咀(7),所述气流分配筒(4)和炉体(15)的两侧设置有风道侧板(9),所述炉体(15)内安装有转移车(6),所述转移车(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帆勾林秀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中孚悦达真空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