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梁体翻身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883366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17 11: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梁体翻身装置,包括两个翻身机构,两个所述翻身机构分设于梁体的两端,所述翻身机构包括支架、柔性翻转件、以及驱动轮组件,所述驱动轮组件包括多个轮体并布置于所述支架上,至少一个轮体连接有旋转驱动件,所述柔性翻转件环绕于所述驱动轮组件上,所述柔性翻转件上侧设有用于承托梁体的下凹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效率高等优点。

A Beam Body Turn-over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梁体翻身装置
本技术涉及钢结构焊接加工辅助设备,尤其涉及一种梁体翻身装置。
技术介绍
箱型梁体在焊接加工过程中,上部两条焊缝和底部两条焊缝进行焊接切换或其他加工操作时,需要将梁体翻转一定角度也即梁体翻身,例如90°、180°等。目前,大型的梁体大都采用人工翻身或者桁车吊钩翻身,操作比较繁琐,费时费力,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效率高的梁体翻身装置。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梁体翻身装置,包括两个翻身机构,两个所述翻身机构分设于梁体的两端,所述翻身机构包括支架、柔性翻转件、以及驱动轮组件,所述驱动轮组件包括多个轮体并布置于所述支架上,至少一个轮体连接有旋转驱动件,所述柔性翻转件环绕于所述驱动轮组件上,所述柔性翻转件上侧设有用于承托梁体的下凹部。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架包括两个分架、以及用于调节两个分架之间距离的调节件,两个分架的上端布置于梁体的两侧,两个分架的下端设有套接部并通过套接部相互套接,所述分架的上下两端以及套接部均设有轮体,且其中一个分架的套接部的轮体位于另一个分架下端和套接部的轮体之间,所述柔性翻转件在两个所述分架的套接处呈S型布置,所述下凹部位于两个所述分架上端的轮体之间。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调节件为调节螺杆、调节丝杠或液压调节油缸。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轮体为链轮,所述柔性翻转件为环形链条或板式链条;或所述轮体为滚轮,所述柔性翻转件为柔性钢索。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本技术公开的梁体翻身装置,在梁体两端设置翻身机构,翻身机构包括支架,支架上设置多个轮体,至少一个轮体连接旋转驱动件,于各轮体上环绕一圈柔性翻转件,且柔性翻转件上侧设置一下凹部用于承托、定位梁体,工作时,将梁体布置于下凹部,然后启动旋转驱动件,带动相连的轮体旋转,进而带动柔性翻转件运转,柔性翻转件运转时利用摩擦力及自身形变带动梁体翻转一定角度,避免了人工进行翻转,结构简单、可靠,使用方便,翻转效率高。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梁体翻身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梁体翻身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用于翻转梁体时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完成梁体翻转时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各标号表示:1、翻身机构;11、支架;111、分架;112、调节件;113、套接部;12、柔性翻转件;121、下凹部;13、驱动轮组件;131、轮体;14、旋转驱动件;2、梁体。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图1至图4示出了本技术梁体翻身装置的一种实施例,本实施例的梁体翻身装置,包括两个翻身机构1,两个翻身机构1分设于梁体2的两端,翻身机构1包括支架11、柔性翻转件12、以及驱动轮组件13,驱动轮组件13包括多个轮体131并布置于支架11上,其中一个轮体131连接有旋转驱动件14,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采用多个旋转驱动件14,保证各旋转驱动件14同步旋转即可;柔性翻转件12环绕于驱动轮组件13上,柔性翻转件12上侧设有用于承托梁体2的下凹部121。该梁体翻身装置,在梁体2体两端设置翻身机构1,翻身机构1包括支架11,支架11上设置多个轮体131,至少一个轮体131连接旋转驱动件14,于各轮体131上环绕一圈柔性翻转件12,且柔性翻转件12上侧设置一下凹部121用于承托、定位梁体2。工作时,将梁体2布置于下凹部121,然后启动旋转驱动件14,带动与其相连的轮体131旋转,进而带动柔性翻转件12运转,柔性翻转件12运转时利用摩擦力及自身形变带动梁体2翻转一定角度,避免了人工进行翻转,结构简单、可靠,使用方便,翻转效率高。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支架11包括两个分架111、以及用于调节两个分架111之间距离的调节件112,两个分架111的上端布置于梁体2的两侧,两个分架111的下端设有套接部113并通过套接部113相互套接,分架111的上下两端以及套接部113均设有轮体131,且其中一个分架111的套接部113的轮体131位于另一个分架111下端和套接部113的轮体131之间,柔性翻转件12在两个分架111的套接处呈S型布置,下凹部121位于两个分架111上端的轮体131之间。将支架11设置为两个分架111,且两个分架111下端通过套接部113套接,保证设备的整体性、稳定性;通过调节件112调节两个分架111之间的距离或者说套接深度,可以适应不同宽度尺寸的梁体2;其中一个分架111的套接部113的轮体131位于另一个分架111下端和套接部113的轮体131之间,使得柔性翻转件12在两个分架111的套接处呈S型布置,当两个分架111相互靠拢或远离时,可将柔性翻转件12回收或者释放,保持下凹部121对于梁体2的包裹性以及梁体2合理的操作高度,使得设备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以梁体2宽度尺寸增加为例进行具体说明,此时需要利用调节件112增加两个分架111的间距,套接深度相应减少,会导致柔性翻转件12环绕于各轮体131上的长度增加、而下凹部121的长度则会减少,这样下凹部121对于梁体2的包裹性降低,不利于梁体2的翻转,同时承托梁体2的高度也会增加,梁体2脱离了合理的操作高度,会导致操作不便;为了解决前述问题,由于柔性翻转件12在两个分架111的套接处呈S型布置,当两个分架111的间距增加时,S型布置的柔性翻转件12上下重叠的长度减少,从而可以释放出一定长度(具体可对比附图1和附图3),一部分用于抵消两个分架111间距的增加,另一部分用于补偿下凹部121宽度的增加,从而可以保持翻转时下凹部121对于梁体2的良好包裹性,以及承托梁体2处于合理的操作高度。梁体2的宽度尺寸减少时,相应的过程与上述过程相反,不再赘述。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调节件112可以是调节螺杆、调节丝杠或液压调节油缸等。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本实施例中,轮体131为链轮,相应地,柔性翻转件12可以为环形链条或板式链条,结构简单、可靠,能够适用于规格大、重量重的梁体2;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轮体131也可为不带传动齿的滚轮,相应地柔性翻转件12则可采用柔性钢索。虽然本技术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范围的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对本技术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因此,凡是未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技术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应落在本技术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梁体翻身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翻身机构(1),两个所述翻身机构(1)分设于梁体(2)的两端,所述翻身机构(1)包括支架(11)、柔性翻转件(12)、以及驱动轮组件(13),所述驱动轮组件(13)包括多个轮体(131)并布置于所述支架(11)上,至少一个轮体(131)连接有旋转驱动件(14),所述柔性翻转件(12)环绕于所述驱动轮组件(13)上,所述柔性翻转件(12)上侧设有用于承托梁体(2)的下凹部(12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梁体翻身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翻身机构(1),两个所述翻身机构(1)分设于梁体(2)的两端,所述翻身机构(1)包括支架(11)、柔性翻转件(12)、以及驱动轮组件(13),所述驱动轮组件(13)包括多个轮体(131)并布置于所述支架(11)上,至少一个轮体(131)连接有旋转驱动件(14),所述柔性翻转件(12)环绕于所述驱动轮组件(13)上,所述柔性翻转件(12)上侧设有用于承托梁体(2)的下凹部(12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梁体翻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11)包括两个分架(111)、以及用于调节两个分架(111)之间距离的调节件(112),两个分架(111)的上端布置于梁体(2)的两侧,两个分架(111)的下端设有套接部(113)并通过套接部(113)相互套接,所述分架(11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佑福毛成宝许思军郑怀臣张维颂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五新模板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