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生态市政道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883283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17 11:3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海绵城市生态市政道路。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海绵城市技术领域,包括人行道、透水花岗岩踏步砖、紧急透水孔、透水混凝土基层、透水沥青层、导水坡承载层、导水坡面、承载基体、聚水通道、通道侧壁、砂石层、过滤层、土工布过滤层、砂砾过滤层、活性炭过滤层、雨水井、排水井盖、储水箱、紧急引水管、草坪、土壤、透水砂层、抽水管、水泵、道路基层、市政管网、灌溉水管、雾化喷头、汇集管、联通管、防过量管、通道底壁和路缘石,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优点效果能够及时地将路上的积水回收至地下排放、储存,保障了雨天道路正常通行,最大限度改善水体质量,对实现水生态修复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Sponge City Ecological Municipal Roa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海绵城市生态市政道路
本专利技术属于海绵城市
,特别是涉及一种海绵城市生态市政道路。
技术介绍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滤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不可渗透地面的面积高速增长,所以有必要研制能够弥补这些方面不足的自主供水美化绿化的系统,来收集雨水,并用雨水涵养草坪,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来实现储水和补充续、排水以及美化绿化和灌溉功能的一体化,可大大减弱车辆产生的噪音和尾气对周围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达到更有效率的蓄水、经济适用、节能环保、改善城市环境的效果,海绵城市主要指城市能像海绵一样具有吸附能力,在涝时吸水,旱时吐水。在应对环境变化时具有良好的“弹性”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应变能力。它的核心是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让城市回归自然,建设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城市。所以建设海绵城市基本原则是应以保护生态优先,最大程度上提高“海绵体”的规模和质量,建设海绵城市就是要将原有的城市基础建筑设施改造成为在涝时吸水,旱时吐水的“海绵体”。目前绝大多数的城市都是为了突出城市景观,不仅将绿地都建得高出周围,而且路面、街面铺设采用的都是水泥、沥青和地面砖,透水性极差。在下雨时,往往都是往路上流,往街上流,而不是往绿地里流,使得绿地不能涵养水份和吸尘,而且得不到最好的雨水浇灌和肥料滋养。如果采用大量的透水铺装材料使其变成带有透水混凝土柱的透水路面、透水街面,城市的地下将能储存非常可观的地下水量,以供绿地灌溉。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海绵城市生态市政道路,本专利技术道路不但具有足够的强度,还能够具备良好的排水效果,通过合理埋设的排水联通体系,便于雨水的快速渗入,加强对雨水的蓄洪调节能力,能够及时地将路上的积水回收至地下排放、储存,保障了雨天道路正常通行。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海绵城市生态市政道路,包括人行道、透水花岗岩踏步砖、紧急透水孔、透水混凝土基层、透水沥青层、导水坡承载层、导水坡面、承载基体、聚水通道、通道侧壁、砂石层、过滤层、土工布过滤层、砂砾过滤层、活性炭过滤层、雨水井、排水井盖、储水箱、紧急引水管、草坪、土壤、透水砂层、抽水管、水泵、道路基层、市政管网、灌溉水管、雾化喷头、汇集管、联通管、防过量管、通道底壁和路缘石,海绵城市生态市政道路的结构中,在透水沥青层的两侧对称设置雨水井、人行道和草坪,在雨水井的上方设置排水井盖,在透水沥青层的下方设置导水坡承载层,在导水坡承载层的两侧设置聚水通道,导水坡承载层由承载基体构成并在承载基体的上方设置导水坡面,聚水通道由通道侧壁和通道底壁围成并在围成的结构内设置砂石层,人行道由若干透水花岗岩踏步砖铺设而成并在透水花岗岩踏步砖上设置若干紧急透水孔,在人行道的下方设置透水混凝土基层,在人行道邻近雨水井的一侧设置路缘石,在草坪的下方设置土壤,在土壤的下方设置透水砂层,雨水井的下方和储水箱联通,在雨水井的底部设置过滤层,在过滤层的结构中从上而下分别设置土工布过滤层、砂砾过滤层、活性炭过滤层,在透水混凝土基层和透水砂层的底部设置汇集管,汇集管和雨水井联通,设置若干紧急引水管对紧急透水孔和汇集管联通,设置联通管对聚水通道的底部和雨水井联通,设置防过量管对雨水井和市政管网联通,设置抽水管,其一端和储水箱的底部联通,另一端和草坪上设置的水泵联通,在水泵上设置灌溉水管,在灌溉水管上设置若干雾化喷头,在透水混凝土基层、导水坡承载层、聚水通道、储水箱和透水砂层的下方设置道路基层。进一步地,所述的汇集管、联通管、防过量管和雨水井的联通位置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高于过滤层。进一步地,所述的防过量管和雨水井的联通位置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低于汇集管、联通管和雨水井的联通位置。进一步地,所述的汇集管的上表面设置若干透水小孔。进一步地,所述的通道侧壁和通道底壁采用防水混凝土制成。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效果是: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有益效果是能够回收路面上的积水,能够解决城市看海现象和内涝等问题,本专利技术道路不但具有足够的强度,还能够具备良好的排水效果,该路面结构能够回收、净化、储存并排出多余雨水,雨水经过过滤后进入市政管网排出,有效解决路面积水问题同时不污染地下水体,维护方便的同时不需过多人工操作,最大限度改善水体质量,对实现水生态修复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具有成本低、绿色环保、排水效率高等优点,可对水资源进行净化修复,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合理埋设的排水联通体系,便于雨水的快速渗入,加强对雨水的蓄洪调节能力,能够及时地将路上的积水回收至地下排放、储存,保障了雨天道路正常通行。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海绵城市生态市政道路示意图。图2为导水坡承载层示意图。图3为聚水通道示意图。图4为过滤层示意图。图5为人行道的俯视示意图。图中:1为人行道;2为透水花岗岩踏步砖;3为紧急透水孔;4为透水混凝土基层;5为透水沥青层;6为导水坡承载层;7为导水坡面;8为承载基体;9为聚水通道;10为通道侧壁;11为砂石层;12为过滤层;13为土工布过滤层;14为砂砾过滤层;15为活性炭过滤层;16为雨水井;17为排水井盖;18为储水箱;19为紧急引水管;20为草坪;21为土壤;22为透水砂层;23为抽水管;24为水泵;25为道路基层;26为市政管网;27为灌溉水管;28为雾化喷头;29为汇集管;30为联通管;31为防过量管;32为通道底壁;33为路缘石。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地描述,但不能将它们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定。实施例:如图1-5所示,一种海绵城市生态市政道路,包括人行道1、透水花岗岩踏步砖2、紧急透水孔3、透水混凝土基层4、透水沥青层5、导水坡承载层6、导水坡面7、承载基体8、聚水通道9、通道侧壁10、砂石层11、过滤层12、土工布过滤层13、砂砾过滤层14、活性炭过滤层15、雨水井16、排水井盖17、储水箱18、紧急引水管19、草坪20、土壤21、透水砂层22、抽水管23、水泵24、道路基层25、市政管网26、灌溉水管27、雾化喷头28、汇集管29、联通管30、防过量管31、通道底壁32和路缘石33,海绵城市生态市政道路的结构中,在透水沥青层5的两侧对称设置雨水井16、人行道1和草坪20,在雨水井16的上方设置排水井盖17,在透水沥青层5的下方设置导水坡承载层6,在导水坡承载层6的两侧设置聚水通道9,导水坡承载层6由承载基体8构成并在承载基体8的上方设置导水坡面7,聚水通道9由通道侧壁10和通道底壁32围成并在围成的结构内设置砂石层11,人行道1由若干透水花岗岩踏步砖2铺设而成并在透水花岗岩踏步砖2上设置若干紧急透水孔3,在人行道1的下方设置透水混凝土基层4,在人行道1邻近雨水井16的一侧设置路缘石33,在草坪20的下方设置土壤21,在土壤21的下方设置透水砂层22,雨水井16的下方和储水箱18联通,在雨水井16的底部设置过滤层12,在过滤层12的结构中从上而下分别设置土工布过滤层13、砂砾过滤层14、活性炭过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海绵城市生态市政道路,包括人行道(1)、透水花岗岩踏步砖(2)、紧急透水孔(3)、透水混凝土基层(4)、透水沥青层(5)、导水坡承载层(6)、导水坡面(7)、承载基体(8)、聚水通道(9)、通道侧壁(10)、砂石层(11)、过滤层(12)、土工布过滤层(13)、砂砾过滤层(14)、活性炭过滤层(15)、雨水井(16)、排水井盖(17)、储水箱(18)、紧急引水管(19)、草坪(20)、土壤(21)、透水砂层(22)、抽水管(23)、水泵(24)、道路基层(25)、市政管网(26)、灌溉水管(27)、雾化喷头(28)、汇集管(29)、联通管(30)、防过量管(31)、通道底壁(32)和路缘石(33),其特征在于:海绵城市生态市政道路的结构中,在透水沥青层(5)的两侧对称设置雨水井(16)、人行道(1)和草坪(20),在雨水井(16)的上方设置排水井盖(17),在透水沥青层(5)的下方设置导水坡承载层(6),在导水坡承载层(6)的两侧设置聚水通道(9),导水坡承载层(6)由承载基体(8)构成并在承载基体(8)的上方设置导水坡面(7),聚水通道(9)由通道侧壁(10)和通道底壁(32)围成并在围成的结构内设置砂石层(11),人行道(1)由若干透水花岗岩踏步砖(2)铺设而成并在透水花岗岩踏步砖(2)上设置若干紧急透水孔(3),在人行道(1)的下方设置透水混凝土基层(4),在人行道(1)邻近雨水井(16)的一侧设置路缘石(33),在草坪(20)的下方设置土壤(21),在土壤(21)的下方设置透水砂层(22),雨水井(16)的下方和储水箱(18)联通,在雨水井(16)的底部设置过滤层(12),在过滤层(12)的结构中从上而下分别设置土工布过滤层(13)、砂砾过滤层(14)、活性炭过滤层(15),在透水混凝土基层(4)和透水砂层(22)的底部设置汇集管(29),汇集管(29)和雨水井(16)联通,设置若干紧急引水管(19)对紧急透水孔(3)和汇集管(29)联通,设置联通管(30)对聚水通道(9)的底部和雨水井(16)联通,设置防过量管(31)对雨水井(16)和市政管网(26)联通,设置抽水管(23),其一端和储水箱(18)的底部联通,另一端和草坪(20)上设置的水泵(24)联通,在水泵(24)上设置灌溉水管(27),在灌溉水管(27)上设置若干雾化喷头(28),在透水混凝土基层(4)、导水坡承载层(6)、聚水通道(9)、储水箱(18)和透水砂层(22)的下方设置道路基层(25)。...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海绵城市生态市政道路,包括人行道(1)、透水花岗岩踏步砖(2)、紧急透水孔(3)、透水混凝土基层(4)、透水沥青层(5)、导水坡承载层(6)、导水坡面(7)、承载基体(8)、聚水通道(9)、通道侧壁(10)、砂石层(11)、过滤层(12)、土工布过滤层(13)、砂砾过滤层(14)、活性炭过滤层(15)、雨水井(16)、排水井盖(17)、储水箱(18)、紧急引水管(19)、草坪(20)、土壤(21)、透水砂层(22)、抽水管(23)、水泵(24)、道路基层(25)、市政管网(26)、灌溉水管(27)、雾化喷头(28)、汇集管(29)、联通管(30)、防过量管(31)、通道底壁(32)和路缘石(33),其特征在于:海绵城市生态市政道路的结构中,在透水沥青层(5)的两侧对称设置雨水井(16)、人行道(1)和草坪(20),在雨水井(16)的上方设置排水井盖(17),在透水沥青层(5)的下方设置导水坡承载层(6),在导水坡承载层(6)的两侧设置聚水通道(9),导水坡承载层(6)由承载基体(8)构成并在承载基体(8)的上方设置导水坡面(7),聚水通道(9)由通道侧壁(10)和通道底壁(32)围成并在围成的结构内设置砂石层(11),人行道(1)由若干透水花岗岩踏步砖(2)铺设而成并在透水花岗岩踏步砖(2)上设置若干紧急透水孔(3),在人行道(1)的下方设置透水混凝土基层(4),在人行道(1)邻近雨水井(16)的一侧设置路缘石(33),在草坪(20)的下方设置土壤(21),在土壤(21)的下方设置透水砂层(22),雨水井(16)的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延年杨森李强吴金国
申请(专利权)人:沈阳建筑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