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配流摆线液压马达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84970 阅读:1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一种高速配流摆线液压马达,属于液压传动技术领域。该液压马达壳体的一端装有由定子和转子构成的摆线针轮副以及由配流支撑板和配流盘构成的配流机构,另一端支撑有从壳体内伸出的输出轴;摆线针轮副的转子通过内花键与联动轴一端的外齿轮啮合,联动轴的另一端与输出轴传动衔接;配流支撑盘的两侧分别安装制有切换流道的配流盘和摆线针轮副的转子,联动轴与转子内花键齿啮合的一端连接有同轴延伸头,延伸头与联动轴的连接段穿过配流支撑板的内孔,端头中心偏离输出轴轴线,外径与配流盘的内径动配合。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结构,液压马达的液压脉动大大降低,显著提高了输出运动的平稳性以及整个马达的容积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液压能向机械能转换的摆线液压马达,尤其是一种液压马达平面配流液压流道的结构改进,属于液压传动

技术介绍
摆线液压马达是实现液-机能量转换的常用液压执行装置。由于摆线液压马达具有体积小、单位功率密度大、效率高、转速范围宽等优点,因此得到了广泛应用。此类装置基本结构是壳体或后盖上制有进液口和回流口,一端装有摆线针轮副和配流机构,另一端装有输出轴,摆线针轮副的转子通过内花键与联动轴一端的外齿轮啮合,联动轴的另一端与输出轴传动衔接。工作时,配流机构使进液口与摆线针轮副的扩展啮合腔连通,并使摆线针轮副的收缩腔与回流口连通。结果,压力液体从进液口进入壳体后,进入摆线针轮副形成的扩展啮合腔,使其容积不断扩大,同时摆线针轮副形成的收缩啮合腔中液体则从回流口回流;在此过程中,摆线针轮副的转子被扩展啮合腔与收缩啮合腔的压力差驱使旋转,并将此转动通过联动轴传递到输出轴输出,从而实现液压能向机械能的转换。与此同时,配流机构也被带动旋转,周而复始的不断切换连通状态,使转换过程得以延续下去。可以说摆线针轮啮合副以及配流机构是液压马达的核心。据申请人了解,配流机构的流道设计形式有多种,主要分成轴配流和平面两种配流方式。其中,平面配流机构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其典型结构为摆线针轮副的一侧固定一组形成可切换流道的配流支撑盘,该配流支撑盘两侧分别安装制有切换流道孔的配流盘和摆线针轮副的转子,转子的内花键齿与配流传动轴一端的外齿啮合,配流传动轴的另一端穿过各配流支撑盘的内孔,与配流盘传动衔接。例如,授权日为2003年4月8日的美国专利US6544018以及授权日为2003年4月23日的中国专利CN022178961均公开了这种典型结构。工作时,转子的运动一方面通过联动轴带动输出轴旋转,输出扭矩,另一方面通过配流传动轴带动配流盘转动,实现流道的切换,使压力液体顺序沿圆周进入各啮合容腔,从而保持转子不断转动,将液压能转换成输出轴的机械能。在此过程中,由于配流支撑盘与输出轴同轴,因此只绕固定轴心旋转,当转子公转一周时,配流盘自转一周,完成一个循环配流,结果液压的脉动相对比较明显,输出轴的运动输出难以满足高精度传动的平稳性以及高容积效率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以上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摆线副运动机理的深入研究,充分利用转子自转是公转倍数的潜在转速优势,提出一种转子转一周,配流盘可以进行与转子齿数相同数量循环配流的高速配流摆线液压马达,从而使运动输出更加平稳,提高容积效率。本专利技术针对上述专利技术目的,其技术方案为高速配流摆线液压马达,包括制有进液口和回流口的壳体,所述壳体的一端装有由定子和转子构成的摆线针轮副以及由配流支撑板和配流盘构成的配流机构,另一端支撑有从壳体内伸出的输出轴;所述摆线针轮副的转子通过内花键与联动轴一端的外齿轮啮合,所述联动轴的另一端与输出轴传动衔接;所述配流支撑盘与壳体相对固定,两侧分别安装制有切换流道的配流盘和摆线针轮副的转子,其改进之处在于所述联动轴与转子内花键齿啮合的一端连接有同轴延伸头,所述延伸头与联动轴的连接段穿过配流支撑板的内孔,端头中心偏离输出轴轴线,外径与配流盘的内径动配合。这样,配流盘将不再围绕固定轴旋转,而是随转子的公转运动作平面运动——沿公转运动的行星平动。因此,与现有技术配流盘围绕固定轴旋转时,转子公转一周配流盘完成一个配流循环相比,本专利技术转子自转一转即相对配流盘旋转一圈,从而使配流盘完成一个配流循环。由于摆线马达的转子在工作过程中的自转圈数是其公转的转子齿数倍(例如六齿转子的自转数是公转的六倍),因此本专利技术的配流盘在转子公转一周时,将完成数次配流,从而大大降低液压脉动,显著提高输出运动的平稳性以及整个马达的容积效率。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各零件与标号对应关系为壳体1,输出轴2,联动轴3,隔板4,定子5,转子6,配流支撑板7,隔盘8,配流盘9,后盖10,补偿销11,滚针轴承12,轴封13,隔离环14,平面推力轴承15,密封圈16,针齿17,孔道18,异型密封圈19。图2A为图1实施例中配流支撑板的组装结构示意图。图2B是图2A的左视图。图2C是图2A的右视图。图3为图1中E-E截面图、即图2中件20的端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中D-D截面图,即图2中件21的端面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1中C-C截面图,即图2中件22的端面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1中B-B截面图,即图2中件23的端面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1中A-A截面图,即图2中件24的端面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1中配流盘的端面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8的剖面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一结合上述附图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再进行如下详细描述。本实施例的高速配流摆线液压马达包括制有进液口和回流口的壳体1,该壳体通过隔盘8固定后盖10的一端装有由定子5和转子6构成的摆线针轮副以及由一组配流支撑片(参见图2中20-24)组成的配流支撑板7和配流盘9构成的配流机构,另一端通过滚针轴承12以及一侧靠在隔离环14的平面推力轴承15支撑有从壳体内伸出的输出轴2,摆线针轮副的转子6通过内花键与联动轴3一端的外齿轮啮合,该联动轴的另一端外齿与输出轴2一端内孔中的内齿传动衔接。后盖11的中心装有补偿销11。配流支撑片20-24通过螺栓与壳体1固连在一起,两侧分别安装制有切换流道的配流盘9和摆线针轮副的转子6,该转子与固定在定子5上的针齿17啮合,定子5通过隔板4也与壳体1固连。联动轴3与转子内花键齿啮合的一端延伸出同轴的延伸头,该延伸头与联动轴的连接段穿过配流支撑片20-24的内孔,端头为球心偏离输出轴轴线的局部球体,该局部球体的外径与配流盘9的内径动配合,因此可以更稳定准确的将转子公转运动传递到配流盘。整个马达借助轴封13、密封图16、异型密封圈19分别实现旋转轴以及固定面之间的密封,其中后两种密封圈对平面密封,密封圈16是矩形橡胶圈,异型密封圈19用聚四氟乙烯主材制造。本实施例的配流支撑板由配流支撑片20-24上的孔道相互叠合后形成所需流道28(图1)。从而在配流盘的切换作用下,使压力液体从进液口进入壳体后,依次通往摆线针轮副形成的扩展啮合腔,使其容积不断扩大,同时摆线针轮副形成的收缩啮合腔中液体则从回流口回流,不断循环,使摆线针轮副的转子被扩展啮合腔与收缩啮合腔的压力差驱使连续旋转,并将此转动通过联动轴传递到输出轴输出,从而实现液压能向机械能的转换。配流支撑片20-24上的孔道分别如图3-图7所示,其结构十分紧凑。其中,第一配流支撑片20的端面中径处开有与转子齿数相等的七个均布肺形通孔。与第一配流支撑片20紧邻的第二配流支撑片21的端面上开有从中径处分别与第一配流支撑片20各通孔位置对应、内径处附近角向位置顺时针偏移360/7度的七个Z形孔道。与第二配流支撑片21紧邻的第三配流支撑片22的端面内径处附近开有与第二配流支撑片21各孔道内径附近位置对应的七个基本呈五边形通孔。与第三配流支撑片22紧邻的第四配流支撑片23的端面开有内径处与第三配流支撑片22各通孔位置对应、外径处角向位置顺时针偏移360/7度的七个J形孔道。与第四配流支撑片23紧邻的第五配流支撑片24的端面开有外径处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速配流摆线液压马达,包括制有进液口和回流口的壳体,所述壳体的一端装有由定子和转子构成的摆线针轮副以及由配流支撑板和配流盘构成的配流机构,另一端支撑有从壳体内伸出的输出轴;所述摆线针轮副的转子通过内花键与联动轴一端的外齿轮啮合,所述联动轴的另一端与输出轴传动衔接;所述配流支撑盘与壳体相对固定,两侧分别安装制有切换流道的配流盘和摆线针轮副的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轴与转子内花键齿啮合的一端连接有同轴延伸头,所述延伸头与联动轴的连接段穿过配流支撑板的内孔,端头中心偏离输出轴轴线,外径与配流盘的内径动配合。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正东王志生张智敏潘骏翁爱光
申请(专利权)人:镇江大力液压马达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