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振型流量放大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84503 阅读:1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节能减振型流量放大阀,四个节流槽组关于主阀心5上的中线对称,中线两侧的节流槽组分别由成对的第一进油槽5a、第二进油槽5b、第三进油槽5c、第四进油槽5d组成,另外两个节流槽组分别由成对的第一回油槽5e、第二回油槽5f、第三回油槽5g、第四回油槽5h组成,四个节流槽组分别与阀体12上的第一进油节流边12a、第二进油节流边12b、第一回油节流边12c、第二回油节流边12d构成了四个主阀口,主阀心5两端的导阀节流槽5i分别与阀体12两端的第一导阀节流边12e、第二导阀节流边12f构成了两个导阀口,主阀心5的左侧有第一环槽5m和第二环槽5n,阀体12与之对应的位置上有引油环槽12k,对应第一环槽5m的位置上,阀体12上有第一卸荷边12g和第二卸荷边12h,阀体12上有七个外接油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液动比例换向阀,尤其涉及流量放大阀。技术背景液压流量放大阀广泛应用于中大型工程机械转向液压系统中,它的作用是 把转向器输出的先导控制流量按照一定的放大倍数进行流量及液压功率放大, 控制液压执行元件的运动。目前,转向液压系统存在着起动时刻振动、爬行振动、停止时刻振动等问题,导致工程机械操作舒适性较差;同时,存在转向液 压泵不能有效卸荷,导致系统能耗大、温升高、转向泵寿命低等缺点,造成上 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流量放大阀的性能较差。国外如川崎重工、DANFOSS、 卡特等公司开发出了一些性能较好的流量放大阀,但其结构比较复杂、价格昂 贵。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节能减振型流量放大阀。本专利技术是一种节能减振型流量放大阀,包括液动比例换向闽2、安全阀3、 定差溢流阀4,液动比例换向阀2包括主阀心5、小阀心13、弹簧7、小阀弹簧 16、阀体12、右阀盖10、左阀盖11,主阀心5由挡圈6、弹簧7、弹簧座8、 空心螺钉9、右阀盖10保持在阀体12的中位,主阀心5内的小阀心13由小阀 挡圏15、小阀弹簧16、螺钉17、小阀弹簧座18、螺堵19保持在主阀心5内 的中位,主阀心5的中部有四个节流槽组,四个节流槽组关于主阀心5上的中 线SS对称,中线SS两侧的节流槽组分别由成对的第一进油槽5a、第二进油 槽5b、第三进油槽5c、第四进油槽5d组成,另外两个节流槽组分别由成对的 第一回油槽5e、第二回油槽5f、第三回油槽5g、第四回油槽5h组成,四个节 流槽组分别与阀体12上的第一进油节流边12a、第二进油节流边12b、第一回油节流边12c、第二回油节流边12d构成了四个主阀口,主阀心5两端的导阀 节流槽5i分别与阀体12两端的第一导阀节流边12e、第二导阀节流边12f构成 了两个导阀口,主阀心5的左侧有第一环槽5m和第二环槽5n)阀体12与之 对应的位置上有引油环槽12k,对应第一环槽5m的位置上,阀体12上有第一 卸荷边12g和第二卸荷边12h,阀体12上有七个外接油口,油口 P接液压泵出 口,油口T接油箱,油口 A和B接液压执行元件,油口PC接定差溢流阀4的 弹簧腔,油口 L和R接转向器的输出油口。本专利技术与
技术介绍
相比,具有的有益的效果是本节能减振型流量放大阀 的液动比例换向阀的主阀心内部集成有三位换向阀(小阀心),在转向液压系统 不转向时,此换向阀使得转向泵卸荷;转向时,三位换向阀把油缸高压腔的压 力引入到定差溢流阀的弹簧腔,通过定差溢流阀的作用使得进油主阀口的压差 基本恒定。主闽口釆用了四级加速或减速的节流槽布置,回油节流槽面积小于 进油节流槽面积,使得油缸回油腔始终具有一定背压,从而使得转向起动、运 行、停止过程平稳;主闽口节流槽釆用了浅U形槽型,利用节流槽本身的二级 节流阻力作用使得阀口内的流动稳定、抑制气穴发生,从而减小了阀的噪声; 第一进油槽为K形,第一回油槽为V形,且前者长度比后者较短,使得主阀进、 出油口异步关闭,避免了液压冲击现象。本流量放大闽具有非转向工况卸荷功 能,因此降低了系统功率消耗、节省燃油并减小排放、油液温升降低、延长了 转向泵的使用寿命。本专利技术具有减振效果优良、节能减排、工艺性好、抗油液 污染能力强、成本较低等优点,可以广泛用于工程机械转向液压系统中。 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液压原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图,图3是图2的局部放 大图,图4a是图2中主阀心的周向展开图,图4b是图4a中主阀心的A-A向 剖视图,图4c是图4a中主阀心的B-B向剖视图,图5是图3a中主阀心的D-D 向剖视图。附图标记及对应名称为1.节能减振型流量放大阀,油口 P接转向泵,油 口A和B接转向油缸,油口R和L接转向器,油口 PC连接液动比例换向闽2与定差溢流阀4, 2.液动比例换向阀,3.安全阀,4.定差溢流阀,5.主阀心, 5a.第一进油槽,5b.第二进口槽,5c.第三进油槽,5d.第四进油槽,5e.第一 回油槽,5f.第二回油槽,5g.第三回油槽,5h.第四回油槽,5i.导闽节流槽, 5j.第一径向孔,5k.通孔,51.第二径向孔,5m.第一环槽,5n.第二环槽,5o. 第三径向孔,6.挡圈,7.弹簧,8.弹簧座,9.空心螺钉,10.右阀盖,11.左闽盖, 12.阀体,12a.第一进油节流边,12b.第二进油节流边,12c.第一回油节流边, 12d.第二回油节流边,12e.第一导阀节流边,12f.第二导阀节流边,12g.第 一卸荷边,12h.第二卸荷边,12i.第一导阀流道,12j.第二导阀流道,12k.引 油环槽,13.小阀心,13a.小阀第一径向孔,13b.小阀第一凸肩,13c.小闽内孔, 13d.小阀第二凸肩,13e.小阀环槽,13f.小阀第二径向孔,14.球堵,15.小阀挡 圈,16.小阀弹簧,17.螺钉,18.小阀弹簧座,18a.小阀弹簧座孔,19.螺堵,19a. 螺堵孔。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4所示,节能减振型流量放大阀1包括液动比例换向阀2、安全 阀3、定差溢流阀4,液动比例换向阀2包括主阀心5、小闽心13、弹簧7、小 阀弹簧16、阀体12、右阀盖10、左阀盖11。主阀心5由挡圈6、弹簧7、弹 簧座8、空心螺钉9、右阀盖10保持在阀体12的中位,主闽心5内的小阀心 13由小阀挡圈15、小阀弹簧16、螺钉17、小阀弹簧座18、螺堵19保持在主 阀心5内的中位,主阀心5的中部有四个节流槽组,四个节流槽组关于主闽心5 上的SS线对称,SS线两侧的节流槽组分别由成对的第一进油槽5a、第二进油 槽5b、第三进油槽5c、第四进油槽5d组成,另外两个节流槽组分别由成对的 第一回油槽5e、第二回油槽5f、第三回油槽5g、第四回油槽5h组成,四个节 流槽组分别与阀体12上的第一进油节流边12a、第二进油节流边12b、第一回 油节流边12c、第二回油节流边12d构成了四个主闽口,主阀心5两端的导阀 节流槽5i分别与阀体12两端的第一导阀节流边12e、第二导阀节流边12f构成 了两个导阀口,主阀心5的左侧有第一环槽5m和第二环槽5n,阀体12与之 对应的位置上有引油环槽12k,对应第一环槽5m的位置上,阀体12上有第一卸荷边12g和第二卸荷边12h,阀体12上有七个外接油口 ,油口 P接液压泵出 口,油口T接油箱,油口 A和B接液压执行元件,油口PC接定差溢流阀4的 弹簧腔,油口 L和R接转向器的输出油口。主阀心5为滑闽,其上有第一径向孔5j、通孔5k、第二径向孔5I和第三径 向孔5o。小阀心13为滑阀,其上有小阀第一径向孔13a、小阀第二凸肩13b、小闽 内孔13c、小阀第二凸肩13d、小阀环槽13e、小阀第二径向孔13f,小阀内孔 13c的右端由球堵14封闭。小阀第一凸肩3b、小阀第二凸肩13d分别封闭主阀心5上的第二径向孔51、 第一径向孔5j,油口 PC通过阀体13上的引油环槽12k、第一卸荷边12g、主 阀心5上的第一环槽5m、第二卸荷边12h与回油T接通。主阀心5上的第二进油槽5b、第三进油槽5c、第四进油槽5d、第二回油槽 5f、第三回油槽5g、第四回油槽5h均为U形槽,且U形槽为浅槽型,即U形 槽的深度小于宽度尺寸,第二回油槽5f、第三回油槽5g、第四回油槽5h的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节能减振型流量放大阀,包括液动比例换向阀(2)、安全阀(3)、定差溢流阀(4),液动比例换向阀(2)包括主阀心(5)、小阀心(13)、弹簧(7)、小阀弹簧(16)、阀体(12)、右阀盖(10)、左阀盖(11),主阀心(5)由挡圈(6)、弹簧(7)、弹簧座(8)、空心螺钉(9)、右阀盖(10)保持在阀体(12)的中位,主阀心(5)内的小阀心(13)由小阀挡圈(15)、小阀弹簧(16)、螺钉(17)、小阀弹簧座(18)、螺堵(19)保持在主阀心(5)内的中位,其特征在于主阀心(5)的中部有四个节流槽组,四个节流槽组关于主阀心(5)上的中线(SS)对称,中线(SS)两侧的节流槽组分别由成对的第一进油槽(5a)、第二进油槽(5b)、第三进油槽(5c)、第四进油槽(5d)组成,另外两个节流槽组分别由成对的第一回油槽(5e)、第二回油槽(5f)、第三回油槽(5g)、第四回油槽(5h)组成,四个节流槽组分别与阀体(12)上的第一进油节流边(12a)、第二进油节流边(12b)、第一回油节流边(12c)、第二回油节流边(12d)构成了四个主阀口,主阀心(5)两端的导阀节流槽(5i)分别与阀体(12)两端的第一导阀节流边(12e)、第二导阀节流边(12f)构成了两个导阀口,主阀心(5)的左侧有第一环槽(5m)和第二环槽(5n),阀体(12)与之对应的位置上有引油环槽(12k),对应第一环槽(5m)的位置上,阀体(12)上有第一卸荷边(12g)和第二卸荷边(12h),阀体(12)上有七个外接油口,油口P接液压泵出口,油口T接油箱,油口A和B接液压执行元件,油口PC接定差溢流阀(4)的弹簧腔,油口L和R接转向器的输出油口。...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冀宏谭正生王峥嵘张玮魏列江
申请(专利权)人:兰州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62[中国|甘肃]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