曳力旋钮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786154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07 08:03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提升曳力旋钮的操作性。曳力旋钮(30)与卷线筒轴(4)的前端螺合,从而调整纺车式渔线轮(100)的曳力机构(20)的曳力。曳力旋钮(30)具备旋钮主体(31)、螺合部件(32)、及止转部件(33)。旋钮主体(31)能够在卷线筒轴(4)的周向上旋转。旋钮主体(31)具有旋钮部(31b)和后部开口的收纳凹部(31d),所述旋钮部(31b)设置于前部,向卷线筒轴(4)的轴向突出且在径向上延伸。螺合部件(32)收纳于旋钮主体(31)的收纳凹部(31d),且与卷线筒轴(4)的前端螺合。止转部件(33)具有比旋钮部(31b)的宽度更窄的宽度,且从螺合部件(32)只向旋钮部(31b)延伸的方向突出,使螺合部件(32)相对于旋钮主体(31)止转。

Traction knob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曳力旋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曳力旋钮,尤其涉及一种用于与卷线筒轴的前端螺合,从而调整纺车式渔线轮的曳力机构的曳力的曳力旋钮。
技术介绍
通常,纺车式渔线轮具备对卷线筒的旋转进行制动的曳力机构。曳力机构对曳力的调整是通过对与卷线筒轴的前端螺合的曳力旋钮进行旋转操作而进行调整的。曳力旋钮具备旋钮主体和螺母部件。旋钮主体具有用于旋转操作旋钮主体的旋钮部、及收纳螺母部件的收纳凹部。螺母部件例如为六角螺母,以不能相对于旋钮主体旋转的方式收纳于旋钮主体的收纳凹部(参照专利文献1)。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6-13621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在专利文献1的曳力旋钮中,通过底部形成为六角形状的收纳凹部,从而使螺母部件止转,因此收纳凹部的外径变大。当收纳凹部的外径变大时,收纳凹部的一部分向旋钮主体的旋钮部的宽度方向突出、即,从旋钮部的宽度突出,旋钮部的宽度变大,旋钮部变得难以抓住。尤其是,在使用六角螺母,利用六角螺母的外周部进行止转的情况下,向宽度方向的突出变得显著,有可能会降低对旋钮主体旋转操作时的操作性。本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提升曳力旋钮的操作性。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所涉及的曳力旋钮用于与卷线筒轴的前端螺合,从而调整纺车式渔线轮的曳力机构的曳力,具备旋钮主体、螺合部件、及止转部件。旋钮主体能够在卷线筒轴的周向上旋转。旋钮主体具有旋钮部和后部开口的收纳凹部,所述旋钮部设置于前部,向卷线筒轴的轴向突出且在径向上延伸。螺合部件收纳于旋钮主体的收纳凹部,且与卷线筒轴的前端螺合。止转部件具有比旋钮部的宽度更窄的宽度,且从螺合部件只向旋钮主体的旋钮部延伸的方向突出,使螺合部件相对于旋钮主体止转。在该曳力旋钮中,止转部件具有比旋钮部的宽度更窄的宽度,且设置为从螺合部件只向旋钮主体的旋钮部延伸的方向突出。由此,能够使螺合部件在宽度方向(和旋钮部的宽度方向相同的方向)上的尺寸变小,因此,能够抑制收纳凹部向旋钮主体的外观突出而导致旋钮部的宽度变大的情况。所以,变得易于抓住旋钮部,对旋钮主体进行旋转操作时的操作性得到提升。此外,由于止转部件设置于比螺合部件更靠径向外侧处,因此能够有效地使螺合部件相对于旋钮主体止转。优选为,还具备轴部件,所述轴部件在径向上贯穿螺合部件,止转部件由轴部件构成。在该情况下,可以通过贯穿螺合部件的轴部件来形成止转部件。此外,由于能够用单独的部件形成螺合部件和止转部件,所以能够进一步减小螺合部件的外形尺寸,从而能够使收纳螺合部件的收纳凹部变小。因此,可进一步抑制收纳凹部向旋钮主体的外观突出而导致旋钮部的宽度变大的情况,变得易于抓住旋钮部。优选为,螺合部件的外周面为圆筒面。在该情况下,能够减小螺合部件的外径尺寸,因此,和上述一样,对旋钮主体进行旋转操作时的操作性得到提升。优选为,具有卡合凹部,所述卡合凹部供止转部件卡合。在该情况下,由于止转部件具有比旋钮部的宽度更窄的宽度,因此能够使卡合凹部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变小。由此,能够抑制卡合凹部向旋钮主体的外观突出而导致旋钮部的宽度变大的情况,和上述一样,对旋钮主体进行旋转操作时的操作性得到提升。优选为,止转部件和螺合部件一体地设置。在该情况下,例如,通过使用在轴向观察时,在旋钮部延伸的方向上为较长的矩形的螺合部件,从而能够有效地使螺合部件相对于旋钮主体止转。此外,由于能够使螺合部件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变小,因此能够抑制收纳凹部向旋钮主体的外观突出而导致旋钮部的宽度变大的情况,和上述一样,对旋钮主体进行旋转操作时的操作性得到提升。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在曳力旋钮中,能够使曳力旋钮的操作性得到提升。附图说明图1为采用了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纺车式渔线轮的纵截面图;图2为图1中的曳力旋钮的放大图;图3为旋钮主体的正视图;图4为旋钮主体的后视图;图5为螺合部件的立体图;图6为其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相当于图4的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是采用了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纺车式渔线轮100的纵截面图。纺车式渔线轮100具备渔线轮主体2、卷线筒3、卷线筒轴4、转子5、及曳力机构20。另外,在以下说明中,将钓线被放出的方向称为“前”(在图1中为左侧)、将其相反方向称为“后”。此外,将卷线筒轴4延伸的方向称为“轴向”、将和卷线筒轴4正交的方向称为“径向”、将绕卷线筒轴4的方向称为“周向”。如图1所示,渔线轮主体2具有内部空间,例如在内部空间收纳有驱动转子5的转子驱动机构6、用于将钓线均匀地卷绕于卷线筒3的摆动机构7等。手柄8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于渔线轮主体2。另外,转子驱动机构6及摆动机构7的结构和现有结构相同,故省略详细的说明。卷线筒3是外周卷绕有钓线的部件。卷线筒3能够旋转地支撑于卷线筒轴4。卷线筒3具有前部开口的凹部3a。凹部3a收纳有曳力机构20的一部分。卷线筒轴4在轴向上贯穿卷线筒3的中央部。卷线筒轴4不能够旋转地支撑于渔线轮主体2。当旋转操作手柄8时,卷线筒轴4经由摆动机构7而与卷线筒3一起相对于渔线轮主体2在前后方向上往复移动。卷线筒轴4在前端具有外螺纹部4a。转子5是用于将钓线卷绕于卷线筒3的部件。转子5通过转子驱动机构6,从而随着手柄8的旋转而以卷线筒轴4为中心旋转。曳力机构20制动卷线筒3的旋转。曳力机构20具备曳力旋钮30和多个摩擦部件40。曳力旋钮30是用于对纺车式渔线轮100的曳力机构20的曳力进行调整的操作部件。曳力旋钮30与卷线筒轴4的前端螺合,能够相对于卷线筒轴4在轴向上移动。如图2中放大所示,曳力旋钮30具有旋钮主体31、螺合部件32、止转部件33、按压部件34、施力部件35、及发声机构36。旋钮主体31能够在卷线筒轴4的周向上旋转。如图2至图4所示,旋钮主体31具有盖部31a、旋钮部31b、圆筒部31c、收纳凹部31d、及卡合凹部31e。盖部31a为圆形,并配置为外径比卷线筒3的凹部3a的内径大,从前方覆盖凹部3a。旋钮部31b是用于用手抓着旋钮主体31进行旋转操作的部分。旋钮部31b设置于旋钮主体31的前部。详细而言,旋钮部31b形成为从盖部31a向轴向前方突出,且在径向上延伸。旋钮部31b是以沿着盖部31a的直径的方式,在径向上从盖部31a的一端延伸到另一端而形成的。旋钮部31b在轴向上设置于中心部和卷线筒轴4重叠的位置。圆筒部31c设置为从盖部31a的后部向轴向后方延伸。在圆筒部31c的外周面上安装有密封部件38,所述密封部件38将曳力旋钮30和卷线筒3的凹部3a之间的间隙密封。收纳凹部31d设置于旋钮主体31的内部,且后部开口。收纳凹部31d收纳有螺合部件32、及施力部件35的一部分。收纳凹部31d具有小直径部31f和大直径部31g,所述大直径部31g的直径比小直径部31f更大。小直径部31f及大直径部31g是在轴向上凹陷的圆形的孔。小直径部31f设置为用于收纳螺合部件32。详细而言,小直径部31f在径向上形成于与旋钮部31b、盖部31a及圆筒部31c重叠的位置。如图4所示,卡合凹部31e是在轴向及旋钮主体31的旋钮部31b的延伸方向上凹陷的槽,并形成为内部空间和小直径部31f及大直径部31g连续。卡合凹部31e是以在径向上横切小直径部31f的内周部的方式,从小直径部31f的内周部向径向外侧呈直线状凹陷而形成的。螺合部件32收纳于收纳凹部3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曳力旋钮,其用于与卷线筒轴的前端螺合,从而调整纺车式渔线轮的曳力机构的曳力,且具备:旋钮主体,其能够在所述卷线筒轴的周向上旋转,具有旋钮部和后部开口的收纳凹部,所述旋钮部设置于前部,向所述卷线筒轴的轴向突出且在径向上延伸;螺合部件,其收纳于所述旋钮主体的所述收纳凹部,且与所述卷线筒轴的前端螺合;以及止转部件,其具有比所述旋钮部的宽度更窄的宽度,且从所述螺合部件只向所述旋钮主体的所述旋钮部延伸的方向突出,使所述螺合部件相对于所述旋钮主体止转。

【技术特征摘要】
2018.01.31 JP 2018-0142191.一种曳力旋钮,其用于与卷线筒轴的前端螺合,从而调整纺车式渔线轮的曳力机构的曳力,且具备:旋钮主体,其能够在所述卷线筒轴的周向上旋转,具有旋钮部和后部开口的收纳凹部,所述旋钮部设置于前部,向所述卷线筒轴的轴向突出且在径向上延伸;螺合部件,其收纳于所述旋钮主体的所述收纳凹部,且与所述卷线筒轴的前端螺合;以及止转部件,其具有比所述旋钮部的宽度更窄的宽度,且从所述螺合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斋藤启高松卓司丸冈平周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岛野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