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卧式旋转压缩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576479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10 16: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卧式旋转压缩机,包括壳体、泵体部以及电机部;泵体部和电机部分别位于壳体内的两端;泵体部包括有泵体和吸油管;吸油管一端通过油路切换装置连通泵体,其另一端分两路分别延伸至泵体部底部和电机部底部;油路切换装置用于切换连通不同的吸油管;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可有效解决压缩机长时间倾斜运行时,因泵体内缺乏润滑油而出现异常磨损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方案,能够有效提高卧式旋转式压缩机倾斜运行的可靠性,提高卧式旋转式压缩机的适用条件,从而开拓卧式旋转式压缩机在移动设备的应用领域。

A Horizontal Rotary Compress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卧式旋转压缩机
本技术属于压缩机
,具体涉及一种卧式旋转压缩机。
技术介绍
卧式旋转式压缩机由于其价格低廉、制冷效率高和高度占用空间小等优势,使其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如图1所示,卧式旋转式压缩机一般为水平放置,因此卧式压缩机无法像立式压缩机一样,依靠曲轴旋转在中心孔产生的离心力,驱使润滑油通过中心孔给压缩机的泵体组件供油;现大部份卧式旋转式压缩机内部都采用压差吸油的方式,把冷冻油通过吸油管22从压缩机底部运送至横置的泵体2内部,从而达到润滑和密封泵体组件的效果。如图1所示,卧式旋转式压缩机水平放置,在泵体上设有分隔板21,壳体1内部由分隔板可分为泵体部1a及电机部1b,壳体内灌有润滑油4;冷媒经泵体2压缩后,排放在电机部1b,再经过分隔板21上的间隙211,回流到泵体部1a,再由泵体部1a的排气口11排出;因此电机部1b为高压,泵体部1a为低压,使在电机部1b(高压)的润滑油随泵体底部的分隔板间隙211回流至泵体部1a(低压)。如图2所示,但在车用或船用等移动设备领域,由于车或船所处的环境极其不稳定,压缩机出现较大倾斜时,压缩机内部无法通过分隔板21产生的压差驱使电机部1b的润滑油4回流至泵体部1a,从而会出现压缩机内部的润滑油4向电机部1b集中,致使泵体部1a的储油量太少,油面无法达到吸油管22吸油要求;压缩机泵体内缺少润滑油,使泵体因密封变差而制冷效率降低,同时泵体零件因缺少润滑油而增加摩擦损耗,如压缩机处于倾斜状态运行时间过长,泵体会因此而卡死,使压缩机报废;而在车用域船用领域,倾斜状态是不可避换的,因此,一般卧式旋转式压缩机应用在该领域,必须考虑压缩机在倾斜状态下运行的问题。同时,在现有中国专利CN102678570A与专利CN207513790U中,在泵体底部设置单向阀,使泵体部润滑油无法回流至电机部而储存有一定油量,但该方案未设置回油路,当压缩机倾斜时间较长时,泵体部储油量会被吸光而缺油。基于上述卧式旋转式压缩机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尚未有相关的解决方案;因此迫切需要寻求有效方案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上述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一种卧式旋转压缩机,以提高现有卧式旋转式压缩机使用环境。本技术提供一种卧式旋转压缩机,包括壳体、泵体部以及电机部;泵体部和电机部分别位于壳体内的两端;泵体部包括有泵体和吸油管;吸油管一端通过油路切换装置连通泵体,其另一端分两路分别延伸至泵体部底部和电机部底部;油路切换装置用于切换连通不同的吸油管。进一步地,吸油管包括第一吸油管和第二吸油管;第一吸油管一端与油路切换装置连通,其另一端延伸至泵体部底部;第二吸油管一端与油路切换装置连通,其另一端沿壳体内壁延伸至电机部底部;油路切换装置与泵体连通。进一步地,吸油管包括第一吸油管和第二吸油管;第一吸油管一端与油路切换装置连通,其另一端延伸至泵体部底部;第二吸油管一端与油路切换装置连通,其另一端穿过壳体沿壳体外壁连通电机部底部;油路切换装置与泵体连通。进一步地,油路切换装置包括底座、腔体、上盖以及阀滑片;腔体设置于上盖和底座之间,以形成吸油腔;阀滑片上设有流通孔;上盖上设有上连通孔,上连通孔与吸油腔连通;底座上设有第一连通孔和第二连通孔;阀滑片可滑动设置于吸油腔内,以切换流通孔连通第一连通孔或第二连通孔;第一连通孔与第一吸油管连通;第二连通孔与第二吸油管连通。进一步地,阀滑片上设有第一流通孔和第二流通孔;阀滑片沿水平面倾斜设置于吸油腔内。进一步地,阀滑片和水平面之间的夹角n为-10°至15°。进一步地,油路切换装置还包括弹簧;弹簧设置于吸油腔内;弹簧一端抵接于腔体的内壁上,其另一端抵接于阀滑片上;腔体的外壁上设有电磁线圈;电磁线圈与控制器电气连接。进一步地,阀滑片上设有第一流通孔和第二流通孔;阀滑片可滑动设置于吸油腔内,以使第一流通孔与第一吸油管连通;或,以使第二连通孔与第二吸油管连通。进一步地,第二吸油管包括直管和弯管;直管第一端与油路切换装置连通,直管第二端延伸至泵体部底部;弯管第一端连通直管第二端;弯管第二端沿壳体内壁延伸至电机部底部,或弯管第二端穿过壳体连通电机部底部。进一步地,卧式旋转压缩机沿水平方向设置或倾斜设置。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可有效解决压缩机长时间倾斜运行时,因泵体内缺乏润滑油而出现异常磨损的问题;本技术提供的方案,能够有效提高卧式旋转式压缩机倾斜运行的可靠性,提高卧式旋转式压缩机的适用条件,从而开拓卧式旋转式压缩机在移动设备的应用领域。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卧式旋转压缩机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中卧式旋转压缩机倾斜状态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种卧式旋转压缩机实施例一示意图;图4为图3局部B放大示意图;图5为图4沿C-C方向剖视图;图6为图3沿A-A方向剖视图;图7为本技术一种卧式旋转压缩机倾斜状态示意图;图8为图7局部D放大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油路切换装置实施例一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油路切换装置实施例二示意图;图11为本技术一种卧式旋转压缩机实施例二示意图。图中:1、壳体;11、排气口;1a、泵体部;1b、电机部;2、泵体;21、分隔板;211、分隔板间隙;22、吸油管;221、油路切换装置;2211、底座;2211a、第一连通孔;2211b、第二连通孔;2212、腔体;2212c、电磁线圈;2213、阀滑片;2213a、第一流通孔;2213b、第二流通孔;2214、上盖;2214c、流通腔;2214d、上连通孔;2215、螺钉组件;2216、弹簧;222、第一吸油管;223、第二吸油管;2231、直管;2232、弯管;3、定子;4、润滑油。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如图3至图11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卧式旋转压缩机,该卧式旋转压缩机沿水平方向设置或倾斜设置;卧式旋转压缩机包括壳体1、泵体部1a以及电机部1b;电机部1b包括转子和定子3;泵体部1a和电机部1b分别位于壳体1内的两端;泵体部1a包括有泵体2和吸油管22;吸油管22一端通过油路切换装置221连通泵体2,其另一端分两路分别延伸至泵体部1a底部和电机部1b底部,油路切换装置221用于切换连通不同的吸油管,由此无论压缩机处于水平或倾斜状态下,均可通过吸油管22吸取壳体1底部的润滑油4,供给给泵体2;本申请方案中,油路切换装置221可实现根据压缩机倾斜角度变化,实现油路自动通断切换功能;采用上述方案,可以提高卧式旋转式压缩机倾斜运行的可靠性,提高卧式旋转式压缩机的适用条件,从而开拓卧式旋转式压缩机在移动设备的应用领域和使用环境。优选地,结合上述方案,如图3至图10所示,本实施例中,吸油管22包括第一吸油管222和第二吸油管223;第一吸油管222一端与油路切换装置221连通,其另一端延伸至泵体部1a底部,以吸取泵体部1a底部的润滑油4;第二吸油管223一端与油路切换装置221连通,其另一端沿壳体1内壁延伸至电机部1b底部,以吸取电机部1b底部的润滑油4;并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卧式旋转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泵体部以及电机部;所述泵体部和所述电机部分别位于所述壳体内的两端;所述泵体部包括有泵体和吸油管;所述吸油管一端通过油路切换装置连通所述泵体,其另一端分两路分别延伸至所述泵体部底部和所述电机部底部;所述油路切换装置用于切换连通不同的吸油管。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卧式旋转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泵体部以及电机部;所述泵体部和所述电机部分别位于所述壳体内的两端;所述泵体部包括有泵体和吸油管;所述吸油管一端通过油路切换装置连通所述泵体,其另一端分两路分别延伸至所述泵体部底部和所述电机部底部;所述油路切换装置用于切换连通不同的吸油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旋转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油管包括第一吸油管和第二吸油管;所述第一吸油管一端与所述油路切换装置连通,其另一端延伸至所述泵体部底部;所述第二吸油管一端与所述油路切换装置连通,其另一端沿所述壳体内壁延伸至所述电机部底部;所述油路切换装置与所述泵体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旋转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油管包括第一吸油管和第二吸油管;所述第一吸油管一端与所述油路切换装置连通,其另一端延伸至所述泵体部底部;所述第二吸油管一端与所述油路切换装置连通,其另一端穿过所述壳体沿所述壳体外壁连通所述电机部底部;所述油路切换装置与所述泵体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卧式旋转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油路切换装置包括底座、腔体、上盖以及阀滑片;所述腔体设置于所述上盖和所述底座之间,以形成吸油腔;所述阀滑片上设有流通孔;所述上盖上设有上连通孔,所述上连通孔与所述吸油腔连通;所述底座上设有第一连通孔和第二连通孔;所述阀滑片可滑动设置于所述吸油腔内,以切换所述流通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柯达俊吴健杨欧翔魏会军邹鹏巩庆霞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