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弯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558530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10 12: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折弯模具,包括:下模组件和平行于下模组件的上模组件。下模组件包括:下模座、连接在下模座上的成型块、以及滑动连接在下模座上的折弯推块。上模组件包括:上模座、滑动连接上模座的插刀、以及滑动连接上模座的调整块。插刀的一端延伸至上模座外并朝向下模座延伸以驱动折弯推块朝向成型块滑动。调整块滑动设置于上模座上且一端延伸至上模座的外侧。调整块滑动连接插刀以调整插刀相对于上模座的伸出量。上述折弯模具,在试模过程中,在无需修改模具内的成型部件的角度的前提下,通过调节调整块,便可以达到调整产品的折弯角度的目的,降低模具加工成本,并且缩短模具开发周期。

Bending Di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折弯模具
本专利技术涉及机械加工
,特别是涉及一种折弯模具。
技术介绍
在产品制造加工中,有时候会涉及到产品的折弯加工,即通过对产品施加作用力迫使产品产生预设的角度的折弯变形。目前折弯加工存在的问题在于,大多数金属制的产品在折弯成型后,在折弯处会发生反弹。例如,如图1所示,为了在产品200上折弯出直角,传统的做法是,在折弯模具中将产品200折弯成直角。然而,当出模后产品200的折弯处会发生反弹,即折弯处的端部从出模时的M1位置回弹至M2位置,导致出模后的产品200满足不了直角的要求。针对反弹的问题,所采用的纠正方法是,设计人员在设计折弯模具时,会调整产品200在折弯模具中的折弯角度。例如,如图2所示的,要得到折弯角为直角的产品200,先要通过计算产品200的反弹率,根据反弹率来计算折弯模具的折弯角度,例如,如图2所示的,增大折弯模具对产品200的折弯幅度,即将产品200的折弯处的端部折弯至M3的位置,当产品200出模后,在反弹作用下,产品200的折弯处的端部便会从M3回弹至M1,从而得到产品200所需的直角。这种做法存在的问题在于,利用反弹率计算出来的折弯角属于理论值,而理论计算出来的折弯角与实际加工所得到的折弯角之间会存在误差,因此,对于传统的折弯模具,即使计通过反弹率计算出了产品在折弯模具内所需的折弯角度,依然需要在实际作业中进行多次试模,而每次试模都要重新修改模具内的成型部件的角度,导致模具加工成本提高,并且延长模具开发周期。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折弯模具,在试模过程中,在无需修改模具内的成型部件的角度的前提下,通过调节调整块,便可以达到调整产品的折弯角度的目的,降低模具加工成本,并且缩短模具开发周期。该折弯模具,包括:下模组件;下模组件包括:下模座、连接在下模座上的成型块、以及滑动连接在下模座上的折弯推块;以及平行于下模组件的上模组件;上模组件包括:上模座、滑动连接上模座的插刀、以及滑动连接上模座的调整块;插刀的一端延伸至上模座外并朝向下模座延伸以驱动折弯推块朝向成型块滑动;调整块滑动设置于上模座上且一端延伸至上模座的外侧;调整块滑动连接插刀以调整插刀相对于上模座的伸出量。上述折弯模具,工作时,将需要折弯的产品放置在下模组件的成型块上。接着,上模组件的上模座开始向下模座移动,从而带动插刀向下模座靠拢。在此过程中,上模组件与放置在成型块上的产品接触并且将产品压紧,而随着上模座的进一步动作,插刀朝向下模座的一端与折弯推块接触并且推动折弯推块朝向成型块滑动,从而迫使产品需要折弯的一端发生变形。折弯推块的给进量决定于插刀的给进量,而插刀的给进量则可以通过调整块进行调节,即通过调节调整块的给进量便可以调整产品的折弯角度。因此,在试模过程中,在无需修改模具内的成型部件的角度的前提下,通过调节调整块,便可以达到调整产品的折弯角度的目的,降低模具加工成本,并且缩短模具开发周期。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模组件还包括:平行于上模座的调整螺丝;调整螺丝穿设在调整块延伸至上模座外的一端以驱动调整块活动。通过旋动调整螺丝,便可以调节调整块的给进量,并且调整螺丝具有定位作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插刀垂直于与上模座设置且滑动方向与上模座垂直;调整块平行于上模座设置且滑动方向与上模座平行。在合模时,随着上模座的移动,插刀也随之移动,在上模组件紧在放置于成型块的产品后,通过插刀的侧推折弯推块朝向成型块移动,并且压迫产品需要折弯的端部。而插刀的给进量,则通过调节调整块的给进量实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模组件还包括:滑动连接上模座的上压板;上压板相对成型块设置以压紧放置于成型块上的产品。在合模时,随着上模座的移动,上压板和插刀也随之移动,在上压板压紧在放置于成型块的产品后,通过插刀的侧推折弯推块朝向成型块移动,并且压迫产品需要折弯的端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模组件还包括:连接在上模座与上压板之间的第一弹性复位件。在上模组件与下模组件合模时,通过第一弹性复位件的压缩形变,为上压板提供相对于上模座移动的活动空间。并且在上模组件与下模组件开模时,第一弹性复位件还可以推动上压板复位。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成型块的端部的侧面设有供产品的折弯处的端部活动的内凹面。该内凹面可以为产品的折弯处的端部提供充足的活动空间,使得成型块可以适用于试模过程中的多种折弯角度的调试。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折弯推块背离成型块的一端设有第一斜面;插刀朝向下模座的一端设有滑动连接第一斜面的第二斜面。利用第一斜面与第二斜面构成的斜楔结构,可以实现平稳地实现插刀与折弯推块在两种不同方向上的联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插刀滑动连接上模座的一端设有第三斜面;调整块靠近插刀的一端设有滑动连接第三斜面的第四斜面。利用第三斜面与第四斜面构成的斜楔结构,可以实现平稳地实现调整块与插刀在两种不同方向上的联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插刀滑动连接上模座的一端与上模座之间设有第二弹性复位件。当插刀与折弯推块分离时,第二弹性复位件可以推动折弯推块复位以便于产品出模。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折弯推块与成型块之间设有第三弹性复位件。第三弹性复位件用于为插刀提供复位的作用力。附图说明图1为一种产品在折弯成型后因反弹而引起的变形的示意图;图2为解决图1所示的产品的反弹问题所采用的纠正方法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例的折弯模具的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的折弯模具的正面视角的示意图;图5为图3所示的折弯模具沿A-A方向的剖视图;图6为图5中的B局部的放大示意图;图7为图3所示的折弯模具的开模状态的原理图;图8为图3所示的折弯模具的合模状态的原理图;图9为图8中的C局部的放大示意图。附图中各标号的含义为:100-折弯模具;10-下模组件,11-下模座,111-定位孔,12-成型块,121-内凹面,13-折弯推块,131-挤压端,132-第一斜面,14-第三弹性复位件;20-上模组件,21-上模座,211-导柱,22-插刀,221-第二斜面,222-第三斜面,23-调整块,231-第四斜面,24-上压板,25-第一弹性复位件,26-调整螺丝,27-定位件,28-第二弹性复位件;200-产品。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专利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专利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专利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专利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如图3至图9所示,其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例的折弯模具100。如图3和图4所示,该折弯模具100包括:下模组件10和平行于下模组件10的上模组件20。其中,下模组件10用于放置待折弯的产品200,而上模组件20则用于配合下模组件10以达到折弯产品200的目的。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下模组件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折弯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下模组件;所述下模组件包括:下模座、连接在所述下模座上的成型块、以及滑动连接在所述下模座上的折弯推块;以及平行于所述下模组件的上模组件;所述上模组件包括:上模座、滑动连接所述上模座的插刀、以及滑动连接所述上模座的调整块;所述插刀的一端延伸至所述上模座外并朝向所述下模座延伸以驱动所述折弯推块朝向所述成型块滑动;所述调整块滑动设置于所述上模座上且一端延伸至所述上模座的外侧;所述调整块滑动连接所述插刀以调整所述插刀相对于所述上模座的伸出量。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折弯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下模组件;所述下模组件包括:下模座、连接在所述下模座上的成型块、以及滑动连接在所述下模座上的折弯推块;以及平行于所述下模组件的上模组件;所述上模组件包括:上模座、滑动连接所述上模座的插刀、以及滑动连接所述上模座的调整块;所述插刀的一端延伸至所述上模座外并朝向所述下模座延伸以驱动所述折弯推块朝向所述成型块滑动;所述调整块滑动设置于所述上模座上且一端延伸至所述上模座的外侧;所述调整块滑动连接所述插刀以调整所述插刀相对于所述上模座的伸出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弯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组件还包括:平行于所述上模座的调整螺丝;所述调整螺丝穿设在所述调整块延伸至所述上模座外的一端以驱动所述调整块活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弯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刀垂直于与所述上模座设置且滑动方向与所述上模座垂直;所述调整块平行于所述上模座设置且滑动方向与所述上模座平行。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弯模具,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晓彬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长盈精密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