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483354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29 06:0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具有高的防水性能和插拔性能、可靠性提高且小型化的连接器。该连接器包括:对接壳体,其由绝缘材料形成;对接外侧导体部,其包括埋设于所述对接壳体的本体部以及连接于所述本体部且使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从所述对接壳体露出的接触部;以及对接中心导体部,其包括埋设于所述对接壳体的本体部、以及连接于所述本体部且至少顶端从所述对接壳体的壳体前端向前突出的接触部,其中,所述对接外侧导体部的本体部包括曲部,所述曲部具有大体曲柄状的侧面形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对接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本专利技术涉及对接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技术介绍
常规地,在诸如同轴线缆等的线缆的末端使用由圆筒型的外壳包围端子的周围的连接器,以将线缆连接于电气设备、电子设备等所包含的插座等(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图19是常规连接器的剖视图。在图19中,附图标记861标示与同轴线缆891的末端连接的连接器的圆筒形的外壳,且从同轴线缆891的后部延伸的小的圆筒形的屏蔽覆盖部863挟持同轴线缆891的端部并连接于同轴线缆891的屏蔽线892。外壳861的周围覆盖有由绝缘树脂制成的覆盖体811。另外,附图标记851标示设置于外壳861的内部的端子,从其后部延伸的尾部852通过诸如焊接等的连接手段连接于从同轴线缆891的末端突出的中心导体894。包围端子851的周围的绝缘部件821固定在外壳861的内部。如果具有这样的结构的连接器嵌合于对接连接器,则对接端子951插入端子851以与端子851导通,且对接外壳961插入外壳861,以与外壳861导通。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06-041082号公报。然而,在该常规连接器中,防水性能不足,且因此水分可能从连接器的末端部渗入同轴线缆891内。另外,虽然考虑了将防水部件附接于连接器的末端部,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连接器的尺寸增加,且与对接连接器的嵌合以及嵌合解除的性能(即插拔性能)降低。在此,本专利技术的目在于提供解决上述常规连接器的问题的、可靠性高、小型的、且具有高的防水性能以及插拔性能的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一种配合连接器包括:对接壳体,由绝缘材料形成;对接外侧导体部,包括埋设于所述对接壳体的本体部、以及连接于所述本体部且使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从所述对接壳体露出的接触部;以及对接中心导体部,包括埋设于所述对接壳体的本体部、以及连接于所述本体部且至少顶端从所述对接壳体的壳体前端向前突出的接触部;所述对接外侧导体部的本体部包括曲部,所述曲部具有大体曲柄状的侧面形状。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配合连接器还包括由绝缘材料制成的对接密封部件;所述对接外侧导体部包括从所述本体部向后延伸的尾部,所述对接中心导体部包括从所述本体部向后延伸的尾部,所述对接密封部件以包围所述对接外侧导体部的本体部和尾部之间的连接部分的周围以及所述对接中心导体部的本体部和尾部之间的连接部分的周围的方式一体成形在所述对接壳体内。在所述配合连接器的又一实施例中,在所述对接外侧导体部的尾部的前端的宽度方向两侧形成有过渡到具有窄的宽度的所述对接外侧导体部的本体部的倾斜部,以作为所述对接外侧导体部的连接部分;在所述对接中心导体部的尾部的前端的宽度方向两侧形成有过渡到具有窄的宽度的所述对接中心导体部的本体部的倾斜部,以作为所述对接中心导体部的连接部分;所述对接密封部件一体形成为包围所述对接外侧导体部的本体部的倾斜部以及所述对接中心导体部的本体部的倾斜部的周围。所述对接外侧导体部的本体部和所述对接中心导体部的本体部均以板状形成且设置成彼此平行,所述对接外侧导体部的本体部的厚度比所述对接中心导体部的本体部的厚度薄。所述连接器组件包括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连接器以及对接连接器,所述对接连接器包括:对接外侧导体部,连接于所述外侧导体部;以及对接中心导体部,连接于所述中心导体部。根据本专利技术,所述连接器为小型的、且具有高的防水性能和插拔性能,且可靠性得以提高。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立体图。图2是根据本实施例的连接器的分解图。图3A、图3B是根据本实施例的连接器的两面视图,其中图3A是侧视图而图3B是仰视图。图4A~图4C是根据本实施例的连接器的剖视图,其中图4A是沿图3A的线A-A作出的剖视图,图4B是沿图3B的线B-B作出的剖视图,而图4C是沿图3A的线C-C作出的剖视图。图5A~图5D是根据本实施例的外壳的四面视图,其中图5A是立体图,图5B是俯视图,图5C是侧视图,而图5D是沿图5C的线D-D作出的剖视图。图6A~图6D是根据本实施例的中间绝缘体的四面视图,其中图6A是立体图,图6B是俯视图,图6C是侧视图,而图6D是沿图6C的线E-E作出的剖视图。图7A~图7C是在本实施例中的端子的三面视图,其中,图7A是从前方观察到的立体图,图7B是从后方观察到的立体图,而图7C是仰视图。图8A、图8B是根据本实施例的连接器的一部分组装立体图,其中图8A是从前方观察到的立体图而图8B是从后方观察到的立体图。图9A~图9C是根据本实施例的帽体的第一三面视图,其中图9A是俯视图,图9B是沿图9A的线F-F作出的剖视图,而图9C是从前方观察到的立体图。图10A~图10C是根据本实施例的帽体的第二三面视图,其中图10A是侧视图,图10B是沿图10A的线G-G作出的剖视图,而图10C是前视图。图11A、图11B是根据本实施例的连接器的一部分组装两面视图,其中图11A是俯视图而图11B是沿图11A的线H-H作出的剖视图。图12A、图12B是根据本实施例的对接连接器的立体图,其中,图12A是从后方观察到的立体图而图12B是从前方观察到的立体图。图13A、图13B是根据本实施例的对接连接器的第一两面视图,其中,图13A是俯视图而图13B是沿图13A的线I-I作出的剖视图。图14A、图14B是根据本实施例的对接连接器的第二两面视图,其中,图14A是侧视图而图14B是沿图13A的线J-J作出的剖视图。图15A~图15D是根据本实施例的对接连接器的长度方向的剖视图,其中,图15A是沿图14A的线K-K作出剖视图,图15B是沿图14A的线L-L作出的剖视图,而图15C和图15D是图15A和图15B的局部变形例。图16A、图16B是根据本实施例的对接端子的两面视图,其中,图16A是从前方观察到的立体图而图16B是从后方观察到的立体图。图17A、图17B是根据本实施例的对接外壳的两面视图,其中,图17A是从前方观察到的立体图而图17B是侧视图。图18A、图18B是两面视图,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彼此嵌合的状态,其中图18A是俯视图而图18B是沿图18A的线M-M作出的剖视图。图19是常规连接器的剖视图。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连接器11前方套筒11a、21a、61a、164a内部腔体11f、111f壳体前端12后方套筒12b、21b、164b凹部12c、22j浇口痕迹12d溢流痕迹12r、21r、63r后端21中间绝缘体21a1锥形部21a2圆孔部21a3方孔部21c定位突起21d小突起21f、63f前端22帽体22a锚定部22b突出部22c圆筒部22d前方腔体22e后方腔体22f收缩部22g、65缺口部22h外侧部22i外侧腔体22k薄壁部22m凹部31密封部件51、851端子52、62、152、162、852尾部52a、62a第一连接板52b、62b第二连接板52c连结部53、63、153、163本体部53a接合突起54接触臂部61、861外壳63a缝隙63b、164d开口63c、164c接缝64锁定突起91线缆92外侧覆盖部件93导线93a第一导线93b第二导线94芯线94a第一芯线94b第二芯线95内侧覆盖部件101对接连接器111对接壳体111a凸缘部111b介入部111c第一凹槽部111d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对接连接器,包括:对接壳体,由绝缘材料形成;对接外侧导体部,包括埋设于所述对接壳体的本体部、以及连接于所述本体部且使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从所述对接壳体露出的接触部;以及对接中心导体部,包括埋设于所述对接壳体的本体部、以及连接于所述本体部且至少顶端从所述对接壳体的壳体前端向前突出的接触部,所述对接外侧导体部的本体部包括曲部,所述曲部具有大体曲柄状的侧面形状。

【技术特征摘要】
2017.12.21 JP 2017-245004;2018.05.30 JP 2018-102971.一种对接连接器,包括:对接壳体,由绝缘材料形成;对接外侧导体部,包括埋设于所述对接壳体的本体部、以及连接于所述本体部且使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从所述对接壳体露出的接触部;以及对接中心导体部,包括埋设于所述对接壳体的本体部、以及连接于所述本体部且至少顶端从所述对接壳体的壳体前端向前突出的接触部,所述对接外侧导体部的本体部包括曲部,所述曲部具有大体曲柄状的侧面形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接连接器,还包括由绝缘材料制成的对接密封部件,所述对接外侧导体部包括从所述本体部向后延伸的尾部,所述对接中心导体部包括从所述本体部向后延伸的尾部,所述对接密封部件以包围所述对接外侧导体部的本体部和尾部之间的连接部分的周围以及所述对接中心导体部的本体部和尾部之间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平田星史郎
申请(专利权)人:莫列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美国,US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