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热插入部件及具备该隔热插入部件的发动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373651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15 12:12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隔热插入部件(30)的特征在于,所述隔热插入部件(30)被配置在发动机(E)的气缸盖(10)的进气口(11)处,具备引导所述进气口(11)处的进气的流动的引导部件(41)。该隔热插入部件(30)防止热从成为高温的燃烧室(22)的顶部经由气缸盖(10)传递到翻转控制阀(26)。由此,隔热插入部件(30)与以往相比能够抑制进气口(11)处的温度升温,能够使进气填充效率比以往提高。

Insulation insertion component and engine with the insulation insertion component

The heat insulating insertion component (30) of the invention is characterized in that the heat insulating insertion component (30) is arranged at the air inlet (11) of the cylinder head (10) of the engine (E), and has a guide component (41) that guides the flow of air at the air inlet (11). The heat insulation insertion component (30) prevents heat from being transferred from the top of the combustion chamber (22) which becomes a high temperature through the cylinder head (10) to the overturn control valve (26). Thereby, the thermal insulation insertion component (30) can suppress the temperature rise at the intake port (11) and improve the filling efficiency of the intak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隔热插入部件及具备该隔热插入部件的发动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备配置于进气口处的隔热插入部件及具备该隔热插入部件的发动机。
技术介绍
以往,已知这样的进气装置:用翻转板将发动机的气缸盖上的进气口分隔成两个通道,并且能够利用规定的阀打开和关闭一个通道的进气上游侧(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等)。该进气装置利用阀关闭一个通道,使进气从另一个通道斜着流入气缸内。根据具备该进气装置的发动机,能够使燃烧室内发生滚流(纵涡流),由此能够改善油耗。此外,该进气装置通过打开所述阀,使进气从两个通道流入气缸内。由此,发动机通过使进气量增大而使输出增大。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472819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但是,在以往的进气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等)中,翻转板的两侧缘通过嵌入等直接安装于进气口的内壁面。因此,翻转板经由气缸盖而从成为高温的燃烧室顶面受热。由此,向进气口的传热增大,从而进气口的温度升温。若进气口的温度上升,则进气填充效率会下降。本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隔热插入部件及具备该隔热插入部件的发动机,与以往相比,能够抑制进气口的温度升温。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解决了所述课题的本专利技术的隔热插入部件的特征在于,所述隔热插入部件被配置在发动机的气缸盖的进气口处,并具备引导所述进气口处的进气的流动的引导部件。此外,本专利技术的发动机的特征在于具备所述隔热插入部件。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一种隔热插入部件及具备该隔热插入部件的发动机,与以往相比,能够抑制进气口的温度升温。附图说明图1是具备隔热插入部件的发动机的进气口附近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图2是图1的箭头A方向的视图,是从气缸盖的端面侧观察插入于进气口的隔热插入部件的图。图3是配置有隔热插入部件的进气口的剖视图。图4是隔热插入部件的整体立体图。图5中,(a)是隔热插入部件的主视图,(b)是隔热插入部件的后视图,(c)是沿(a)中的Vc-Vc线的剖视图。图6中,(a)是引导部件的俯视图,(b)是变形例的引导部件的俯视图。图7是安装于气缸盖的隔热插入部件的局部放大图。图8是示出进气在进气口内流动的情形的示意图。(a)是示出翻转控制阀关闭第2进气通道时的进气的流动的示意图,(b)是示出翻转控制阀打开第2进气通道时的进气的流动的示意图。图9中(a)至(c)是示出当引导部件的前端部的形状变化时进气的流动变化的情形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对用于实施本专利技术的方式(以下称作“本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本专利技术的隔热插入部件具备将来自发动机的进气歧管侧的进气引导向燃烧室的规定方向的引导部件。该引导部件相对于气缸盖具有隔热性地配置在进气口内。以下,将对具备该隔热插入部件的发动机的整体结构进行了说明,然后对隔热插入部件进行说明。<发动机>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搭载于车辆的火花点火式直列三缸发动机为例进行说明,但本专利技术在发动机的气缸数、气缸排列、点火方式等方面没有限制。图1是具备隔热插入部件30的发动机E的进气口11附近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另外,以下说明中的上下方向以与搭载于车辆的发动机E的上下方向一致的图1中所示的箭头方向为基准。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E具备:形成有进气口11及排气口12的气缸盖10;和安装有该气缸盖10的气缸体(图示省略)。另外,虽未图示,众所周知,在所述气缸体形成有气缸膛,该气缸膛由配置有活塞的圆柱状空间构成。并且,构成所述直列三缸发动机的气缸体具有三个气缸膛。此外,在配置在该气缸体的下方的曲轴箱,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有曲轴,在该曲轴上借助连接杆而连续设置有活塞。在气缸盖10的与所述气缸膛(图示省略)对置的下表面形成有燃烧室22的顶部。该顶部成为山墙屋脊状的所谓屋脊型。此外,在气缸盖10的顶部,以面对燃烧室22的方式配置有火花塞(图示省略)。进气口11是用于将进气从进气歧管25送入燃烧室22的形成在气缸盖10上的孔。进气口11在气缸盖10内沿相对于构成气缸膛(图示省略)的圆柱状空间的轴线Ax倾斜的方向延伸。即,进气口11以从位于进气的上游侧且燃烧室22的上方的进气歧管25侧朝向位于进气的下游侧的燃烧室22倾斜的方式在气缸盖10内延伸。在该进气口11内,插入有具有如后所述引导进气的引导部件41的隔热插入部件30。图2是沿图1的箭头A方向的视图,即从气缸盖10的端面侧观察插入于进气口11内的隔热插入部件30的图。在图2中,标号28是形成在进气口11的内壁面与隔热插入部件30之间的空隙。标号31是后面详细说明的隔热插入部件30的隔热性支承部件,标号41是隔热插入部件30的引导部件。此外,标号23是观察进气口11(分支通道20)的下游侧开口18时位于前端的进气阀。如图2所示,在气缸盖10的进气歧管25(参照图1)侧的端面上形成有进气口11的上游侧开口17。上游侧开口17的形状形成为与进气歧管25(参照图1)的进气下游侧的开口的形状对应。顺便说一下,本实施方式中的上游侧开口17的形状呈四角施加了圆角的大致矩形。此外,进气口11从进气上游侧向进气下游侧(从图2的纸面近前侧向纸面内侧)以分支部15为界分为多条(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条)分支通道20。此外,各分支通道20面对燃烧室22(参照图1)的下游侧开口18的形状呈圆形。图3是说明进气口11的结构的气缸盖10的剖视图。另外,在图3中,配置于进气口11的隔热插入部件30为了作图方便而用虚线表示。如图3所示,进气口11为在气缸盖10的三个燃烧室22的排列方向(图1中为相对于纸面垂直的方向)上排列有三个进气口11。此外,如上所述,这些燃烧室22设置成与形成于气缸体(图示省略)的三个气缸膛(图示省略)对应。如上所述,进气口11在进气上游侧即进气歧管25侧具有上游侧开口17,并且在进气下游侧即燃烧室22侧具有下游侧开口18。此外,在进气口11形成有收容隔热插入部件30的后述的突条部39的一对槽部21。槽部21借助嵌入该槽部21中的突条部39而将隔热插入部件30支承于进气口11。槽部21的长度根据突条部39的长度而设定。具体而言,突条部39被嵌入槽部21中的隔热插入部件30的进气上游侧(图3的箭头所示后侧)的端面与气缸盖10的进气上游侧(图3的箭头所示后侧)的端面共面。槽部21的宽度(与图3的箭头所示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向的宽度)根据突条部39的宽度(与图3的箭头所示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向的宽度)而设定,突条部39被无晃动地收纳在槽部21内。本实施方式中的槽部21的截面形状与突条部39的截面形状匹配地成为半圆柱形。该槽部21的截面形状还可以设置为例如半楕圆形、多边形等其他形状。在图3中,标号16是在分支部15的进气上游侧用于从进气口11的内壁面立起分支部15的隆起部。返回图1,排气口12仅图示了靠燃烧室22的一部分,排气口12与进气口11大致相同地形成。具体而言,排气口12具有一对面对燃烧室22的圆形的上游侧开口。此外,虽然省略了图示,排气口12的下游侧开口的形状与排气歧管的排气上游侧的开口形状对应,呈四角施加了圆角的大致矩形。另外,在本专利技术中,不限定于该排气口12,还可以设置为在气缸盖内集合的排气歧管盖口(盖一体型排气歧管)。如图1所示,在进气口11处配置有开闭进气口11的进气阀23,在排气口12处配置有开闭排气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隔热插入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插入部件被配置在发动机的气缸盖的进气口处,并具备引导所述进气口处的进气的流动的引导部件。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6.10.21 JP 2016-2064871.一种隔热插入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插入部件被配置在发动机的气缸盖的进气口处,并具备引导所述进气口处的进气的流动的引导部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热插入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插入部件具备收纳于所述进气口中的形状的隔热性支承部件,所述引导部件借助所述隔热性支承部件而被支承在进气口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隔热插入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部件比所述隔热性支承部件进一步向发动机的燃烧室侧伸出。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隔热插入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部件为板体,且配置成所述引导部件的板面沿着所述进气口的延伸方向。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隔热插入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性支承部件由筒体形成,该筒体具有与所述进气口的形状为大致同一形状的外形。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隔热插入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性支承部件配置在所述进气口中的、比在朝向所述燃烧室的中途分支成多条分支通道的分支部靠进气上游侧的位置,所述引导部件从比所述隔热性支承部件伸出的中途与所述分支通道对应地进行分支,分支后的所述引导部件的至少前端部被配置在所述分支通道内。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隔热插入部件,其特征在于,作为所述引导部件的所述板体将所述进气口分隔为第1进气通道和第2进气通道,并且,所述第2进气通道通过规定的阀而开闭自如,在所述引导部件的进气下游侧的端部中的、面对所述第1进气通道的一侧形成有楔面,所述楔面以越朝向进气下游侧越接近所述第2进气通道侧的方式倾斜。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隔热插入部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池谷健一郎山村聪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